1996年轰动重案:著名女作家戴厚英家中惨死,“职业杀手”所为?

金不拉毛抱抱 2025-03-21 14:12:35

那些年岁稍长、对文化事儿上心的人,想必还记得当年轰动全国的那起杀人案。1996年8月25号下午,有名的女作家戴厚英和她侄女戴慧,在上海凉城新村自个儿家里,突然就被害了,那场景残忍得让人难以接受!这事儿就是人们常说的“8.25大惨案”。

事情发生在上海北边的虹口区,灵丘路237弄那个地方,住的都是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教授们,总共有586户人家。这地方,一般都是上海那些高学历的人才住的地方,按道理说,治安应该是挺好的。但没想到,有个特别有名的大作家,就在自己家里头被人给杀了,这事儿一下子就让大伙儿心里都慌了。到了现场一看,那情况真是挺吓人的。家里头没丢啥东西,就是地上全是血,旁边还扔着一把都是血的菜刀,还有两个花露水瓶子,看着就像是有人故意报复。可这个女大学教授,一个人住,社会关系也挺简单的,平时就是写写稿子,还是个挺有名的作家,怎么会有人对她下这么狠的手呢?这事儿一传出来,社会上各种猜测和流言就到处都是了。

这案子把上头的人都惊动了,政法委书记和公安部长都下了指示。那时候,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力平亲自上手督办,专门成立了“8.25重大杀人案”调查小组,还给定了破案时间。

原本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个事儿得说说。这事关乎咱们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你得明白,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些挑战和困难,它们就像路上的坑坑洼洼,躲是躲不掉的。但关键在于,咱们得学会怎么去面对这些,怎么去跨过这些坎儿。你不能指望生活总是一帆风顺,那太不现实了。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天也有雨天,你得学会在雨天里找乐子,也得在晴天里备好伞。面对困难,咱们得有勇气,得有决心,不能一遇到事儿就怂了。你得挺直腰板,告诉自己:“我能行!”当然了,光有勇气还不够,你还得有智慧。得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怎么去绕过那些坑坑洼洼。有时候,可能得绕点远路,但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多走几步又何妨呢?所以说啊,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有甜,有起有落。你得学会接受,学会适应,更重要的是,学会在挑战中找到成长的机会。别害怕,勇往直前就对了!

没错,那时候正是文化大火的年代,戴厚英作为超级热门的作家,名气大得很。这么一来,她去世的消息传出去后,国内外都震惊了,立马就成了大家特别关心的重大社会事件。

第二天,香港大名鼎鼎的《明报月刊》都快要印出来了,可一听到这事儿,立马决定停下印刷,换了版面,还连着好几期都做了大篇幅的采访和报道。那个被称为“传记写作大拿”的叶永烈,也是忙个不停,赶紧去深挖细究,结果没多久,就在年底时弄出了一本30多万字的大纪实书,叫《非命:女作家戴厚英之死》。这本书一出版,立马就成了那年的畅销书。由此可见,这案子在当时可真是轰动极了。

说起来,回到1990年代的中国文学圈,“戴厚英被害”和“顾城杀老婆”这两件事,那可是轰动一时的大案子。快30年过去了,这俩案子的“真相”还是让人摸不清头脑。就说顾城那个案子吧,他为啥突然起了杀心,现场具体咋回事,大家说法都不一样。至于戴厚英那个案子,就像叶永烈讲的,因为啥都不知道,“简直就是个大谜团,大家伙儿都在那儿瞎猜呢”。

那时候,社会上最热门的两个传言是这样的:一种说法是,戴厚英看她侄女的男朋友不顺眼,不让两人谈恋爱,结果男方心生怨恨,想要报复,就趁她不注意的时候下了狠手。侄女想去救姑姑,没想到也被这个男朋友误杀了,这算是因情生恨导致的悲剧。另一种说法呢,是说戴厚英的安徽老家挺穷的,那时候安徽还遭遇了灾害,戴厚英特意回去帮忙,还大方地捐了4万块钱,结果被坏人给盯上了。这个坏人跟着她上了火车,一路追到上海她住的地方,本来是想偷东西的,结果不小心把人给杀了,这就是个简单的抢钱害命案。还有一个特别吓人的说法,说那个“8.25特大凶杀案”是职业杀手干的。

尽管1996年的戴厚英案件没多久就破了,但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心里犯嘀咕。直到现在,也有不少人对那个调查结果持怀疑态度,感觉事情背后肯定不简单。上个月,我们在群里瞎聊天,聊着聊着就从王元化扯到了戴厚英。这时,有个自称“内部人士”的教授,一脸神秘地说:“那个案子的离奇程度,你们根本想不到。”事情真的像他说的那样玄乎吗?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就是那么个情况。原本平淡无奇的一天,突然有了点波折。你知道,生活嘛,有时候就像平静的湖面,扔下一颗石子,涟漪就四散开来。那天,一切照旧进行,大家各自忙着各自的事儿,时间就这么悄悄溜走。但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小插曲。这事儿虽然不是啥大事,但足够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就像吃东西突然咬到硬物那种感觉。具体是啥事儿呢,其实就是工作中出现了一个小错误,虽然不影响大局,但也得赶紧处理。大家伙儿一合计,迅速分工,该查资料的查资料,该沟通的沟通,很快就找到了解决办法。就这么简单,一场虚惊过后,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所以说啊,生活就是这样,时不时给你来点小挑战,让你时刻保持警惕,但也正是这些小插曲,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多彩。

讲真的,现在管戴厚英叫“网络热门作家”,那真是一点儿也不为过,更没夸大其词。想当年,在中国文学界,戴厚英那可是绝对的“大佬”级别。她的地位还有她的行事风格,都挺像现在的斯琴高娃在影视圈,不光是老资格,实力也是杠杠的,威望还特别高,整个人都带着传奇色彩。虽说她现在可能不那么火了,但想当年,那可是无人不晓的大人物。

戴厚英之所以出名,不光是因为她在研究和写作上的真功夫,还跟她的两段往事有关。首先,她在华东师大中文系读书那会儿,就是出了名的“闯将”,连她的恩师许杰、钱谷融都被她带着一起批判,在校园里是响当当的“刺头”,红极一时。再者,后来她也遭遇了坎坷,不得已离了婚,一个人带着孩子,还被下放到奉贤乡下干活。就在那段苦日子里,她和“难兄难弟”大诗人闻捷有了段忘年交,两人都过得苦不堪言,结果闻捷在1971年选择了自我了断,这事儿让她伤透了心。就是这些经历、感情和悲剧,让她对现实、历史和人性有了深刻的反思,像是开了窍,整个人都变得不一样了:她痛恨所有暴力,特别推崇人道和人性的美好。

等到“改革开放”的时候,戴厚英终于有了重新出山的机会。她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心路,接连写出了《诗人之死》、《人呵,人》和《心中的坟》这些好书。这些书因为思想深刻,又特别真诚感人,特别符合当时人们的情绪,所以一下子火遍了全国,从南到北都知道她的名字——就连我小时候,在广东乡下也都先后看过这两本书。那时候的戴厚英,真的是一下子就走红了,在女作家里面也是名气响当当的。至于“8.25特大凶杀案”为什么会闹得那么大,关键原因还是因为有她这个名人在里面。

咱们来聊聊这案子,事前事后真是一点预兆都没有。戴厚英是在1996年8月25日,一早6点半,从安徽老家坐火车回到上海家里的。那天正好是礼拜天。那时候戴厚英58岁了,眼看就要退休,学校的事儿也少,整个学期都没排她的课。而且啊,她老家安徽阜阳市颍上县那会儿正发大水呢。她这人,从小在皖北农村苦地方长大,心肠热,还有股子侠义精神。不仅大方地捐钱,还亲自跑到灾区去帮忙,就想通过自己的文章,让国内外的人都能知道这事儿,伸出援手。具体点儿说,她是1996年7月6日从上海回安徽的,然后又在8月25日一早6点半坐火车回来的。

她在上海住的地方,就在虹口区灵丘路237弄,凉城新村第七区的17号楼,二楼202房间,房子是三室一厅的布局。戴厚英只有一个闺女,那时候正在美国念书呢,所以她经常一个人住。她还有个侄女,叫戴慧,在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校上中专,刚好那年毕业,等着分配工作(那时候中专毕业都给分配)。暑假开始了,戴慧就搬过来跟姑姑一起住了。

8月25号那天下午,就是戴厚英她们出事儿的那天,戴厚英的弟弟戴厚泉和他老婆还在外面逛街买东西呢。大概三点半的时候,他们打了个电话回家,说是不回去吃饭了。是戴慧接的电话,听起来挺平静的,一点不对劲的地方都没有。后来,跟他们在同一栋楼的底楼那两家邻居说,大概在三点多到四点左右,他们听到有两次女人的尖叫声和像是在打架的声音。但上海人嘛,都太有“界限感”了,以为是人家家里自己的事儿,不好插手,也就没怎么在意。其实呢,按这个时间来看,戴慧挂完电话没多久,就被害了。那时候,凶手肯定就在附近,憋着气儿呢。

大概在晚上七点半左右,晚饭过后没多久,有人发现了两具尸体。戴厚泉两口子逛完街回家,瞅见楼上姐姐家黑漆漆的,没亮灯。他们上楼按了门铃,结果没人应答。戴厚英这人平时粗心大意,老忘带钥匙,所以大家都叫她“马大哈”。她留了一把备用钥匙给邻居吴教授保管,吴教授还是个挺有名的学者呢,这次可帮上大忙了。戴厚泉两口子从吴教授那儿借了钥匙,开门进去,一开灯,俩人直接傻眼了,吓得头皮直发麻。戴厚英头朝南脚朝北,躺在客厅地上,已经没气了。旁边丢着一把菜刀,上面还有血呢,旁边还有刚从超市买回来的东西散落一地,鲜血流得到处都是。客厅里的椅子白罩布上,还有个清清楚楚的血手印。戴慧也是一身血,身上伤得惨不忍睹,早就没了呼吸。戴厚泉一看这场景,当场就失控了,大喊大叫,哭得不行。戴妻还算镇定,赶紧报了警。

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凶手是用一把菜刀干的,手段特别狠毒。戴厚英的脖子上被砍了三刀,浑身上下加起来大概有三十刀左右,头和身子都快分开了,场面真是吓人!

原本的内容说的是,有个事儿得提一下。这事儿吧,就是说有个东西或者情况挺重要的。你得知道,这事儿不是随便说说的,它真的挺关键。就像咱们平时遇到的那些大事儿一样,这事儿也得放在心上。别不当回事儿,因为这事儿真的挺有分量的。咱们得认真对待,好好琢磨琢磨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别耽误了。就这么简单,没啥多余的废话。就是告诉你,这事儿挺重要的,得牢记在心,别给忘了。该怎么行动就怎么行动,别磨蹭,也别不当回事儿。懂了吧?

这起凶案真是离奇,姑侄两人的社交圈子都挺小,而且她们对陌生人特别防备。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非常熟络的朋友,她们根本不会让对方踏进家门半步。

听知情人士讲,戴厚英一直一个人住,身子骨也瘦弱,所以特别小心,出门进门都得把两道门锁得死死的。她侄女戴慧呢,也是见过世面的人,安全意识挺强的。有一次,戴厚英女儿的同学来找她,刚好戴慧一个人在家。因为不认识,戴慧隔着铁门问东问西,问了快半个小时才让那同学进来。这么看,能进屋的凶手,肯定是熟人。她们平时接触的人也不多,所以很快就锁定了13个可疑的人。

接着查下去,发现有个从安徽颖上来上海打工的小伙子挺可疑的,他竟然是戴慧中学时候的同学。但是,我们查了好几遍,最后还是觉得他不是嫌疑人,案子又没了头绪。好在,调查过程中,附近有个12岁的小学生,常去溜冰场玩,他给了我们一个重要信息:案发那天下午,他无意间看到一个秃头、穿着红衬衫、留着大胡子的男青年,急急忙忙地走进了戴厚英住的那栋楼,行为鬼祟得很。可那时候没有监控,光凭这些特征找人,简直就像海里捞针一样难。

到了9月13号,案发都快20天了,事情才有了大进展。戴厚英的女儿戴醒从美国赶回来,一直伤心得不行,还得忙前忙后处理丧事。那天她终于腾出空来,开始整理妈妈的遗物。翻着翻着,她看到了三本日记,觉得里面可能藏着些线索,就一本本仔细看了起来。但她自己也没看出个所以然,就把日记交给了专案组。副队长陈东申是这方面的行家,他拿着日记细细比对研究,结果在1996年4月25日的那篇日记里,找到了一个重要信息:

那天,我中学时X老师的孙子陶锋来找我,他手里捏着他爷爷写的一封信,让我多照应照应他。陶锋自己是个厨师,想让我在上海帮他找个宾馆的工作。从我那天的日记能看出,陶锋这小伙子,以前干厨师的,现在没了工作,还来过戴家。最关键的是,警察很快就问了颖上县来上海打工的人,结果惊人地发现,那个被描述的“秃顶、穿着红衬衫、一脸大络腮胡”的人,跟陶锋简直一模一样。就这样,陶锋成了这起凶杀案的头号嫌疑人。

警察跑到陶锋在上海住的地方去打听情况。据附近一起打工的老乡讲,出事前陶锋一直没找到工作,手头紧得很,还找过他借1万5千块钱,说是要往南边走去做买卖。案发那天,他到晚上7点才火急火燎地回来,接着就忙着打包行李说要走,挺不正常的。那个邻居还发现,那会儿陶锋腰上突然多了个黑色“小音响”,巧的是,戴家出事儿那天,戴慧正好丢了个随身听,也是黑色的。

那会儿,陶锋的嫌疑立马就涨到了顶点。过了好些年,有人回想起来,说这案子能破,全靠那本日记——看来,平时“规矩人”写的日记,关键时刻还真能派上大用场。

五之前咱们说的那些事儿,其实就是要讲明白一个道理。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挑战就像是一道道难关,挡在咱们前进的路上。但咱们不能怕,得勇敢面对,因为每一次克服挑战,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提升。就像学习新东西,一开始可能啥都不懂,感觉特别难。但咱们不能就此放弃,得下功夫去钻研,去琢磨。慢慢地,就会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难,而且学到的知识还能帮咱们解决不少问题。还有工作上,也会遇到很多棘手的事儿。这时候,咱们得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办法。不能一遇到难题就慌了神,那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沉得住气,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让事情顺利解决。所以说,不管遇到啥困难,咱们都得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去面对。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强大。

陶锋已经被我们盯上了,他肯定跑不掉,很快就被抓了起来。一看见警察,他立刻就懂了是咋回事,干脆地说了三个字:“我坦白”。

没想到,戴厚英的善举竟然成了祸根。她因为心疼家乡贫困,多次慷慨解囊,每次都捐出好几千,这让陶锋误以为她是个腰缠万贯的“上海富婆”,心里渐渐打起了她的主意。陶锋的爷爷曾是戴厚英的中学老师,而戴厚英又特别重情义,所以当陶锋借着这层关系找上门来,请求她在上海给介绍工作时,戴厚英没有丝毫戒心,非常热情地款待了他。陶锋隔三差五就往戴厚英家跑,时间久了,戴慧也跟他混熟了。

1996年8月25号,大概是下午三点半那会儿,陶锋又跑到了戴家。他原本吧,估摸着是想找份工作,但一进门发现家里头就戴慧一个姑娘,心思立马就歪了。他心里盘算着,对付戴慧不难,再顺手从家里摸个一万两万块钱,那还不是小事儿一桩。这么一想,他立马就从背后给了正在看电视的戴慧一下子,戴慧当时就口吐白沫,啥都不知道了。

陶锋刚打算乱翻一气,后面门就吱呀一声开了,戴厚英回家了。戴厚英一进门看到这情景,心里就明白了七八分,但她没急着叫人,而是大声问陶锋想干啥。陶锋二话不说,直接冲向戴厚英,顺手抄起两个花露水瓶子,照着戴厚英的脑袋就猛砸。戴厚英被砸倒在地,头上血流如注,但她还是强忍着没喊人,只是怒斥道:“你这样干,会后悔的!”——这句话成了她在这世上的绝响,是哀求,是反抗,还是指责,已经没人知道了。此时的陶锋已经彻底疯了,他跑到厨房拎起菜刀,对着戴厚英的脑袋就砍,砍了三十多刀,差点把头都给剁下来。就这么着,一个有名的作家,突然间就惨死了。

就在这时,戴慧悠悠转醒。她心里盘算着逃跑,可一抬头,陶锋正挡在前头。她急中生智,抓起门边的一个拖把杆,打算跟陶锋拼一拼。但陶锋身强体壮,她哪是对手,几下就被陶锋撂倒在地,又晕了过去。陶锋见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抄起厨房的菜刀,对着戴慧就是一顿猛砍,二十多刀下去,刀刀致命,场面惨不忍睹。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厨师,拿刀砍肉那是家常便饭。没想到,这手艺没让他好好做饭,倒是用在了这残忍的事儿上。

弄完之后,他把戴家搜了个遍。最后找到的东西有这些:两张存折,一张里头有两千块人民币,另一张有五百美金;还有戴慧的项链、镯子、手表、胸针,外加一个随身听。那时候,集邮挺火的,他还顺走了戴慧收藏的一叠外国邮票。陶锋后来自己说,他原本只想拿钱,压根没想过要杀人,但事情突然出了岔子,才不得不灭口。不过,这个说法还是讲不通,如果只是这样,为啥杀人手段会那么残忍,每个受害人身上都被捅了快三十刀,看起来像是深仇大恨,有意在发泄怒火。

这些首饰啊,全都是些便宜货,仿得不像样,警察后来找人估了价,加起来才277块钱。就因为这么点吃饭的小钱(存折里的钱还取不出来),陶锋这个小伙子,居然狠心地杀了两个对他挺好的女士。你说这人心啊,真是太不坚定了。这个才20多岁的年轻人,戴厚英老师家的小孙子,就为了这277块钱,良心全没了,一下子从温顺的小羊变成了凶猛的狼,把一个教授的家搞得跟地狱似的。戴厚英走了以后,亲戚朋友们给她出了一本纪念册,里面说得最多的,就是那“好人没好报”的话——要是她不那么热心肠,可能就不会这么倒霉,走得这么突然了。

就像她在成名作品《人呵,人》里所感慨的那样,“人啊,人”,在她心目中,人是最尊贵的生命体,可到头来,人与兽、与鬼之间的界限却模糊不清。

六岁时,我还是个啥都不懂的小屁孩。那时候,世界对我来说,就像个大迷宫,每天都有新奇的事儿等着我去探索。太阳升起落下,我就跟着时间的脚步,懵懵懂懂地过着每一天。小伙伴们一起疯玩,摔个跤、磕个碰,哭了笑,笑了哭,简单又快乐。大人们的事儿我们不懂,也不想懂,只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那自由自在的小鸟,无忧无虑,飞哪儿都行。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我在慢慢长大,那些童年的回忆,却像宝贝一样,被我藏在心底。

说实话,戴厚英这辈子经历了不少坎坷,到了晚年,心里头早就有了超脱尘世的念头。她走了以后,追悼会上有人送了个画圈,上面写着“真实的人,有才的人,实实在在的人,大写的人;冤枉死,憋屈死,死了还得死,但精神永不灭”,这话挺有禅那味儿。

本来呢,戴厚英正琢磨着怎么安排退休生活。虽说她在外头表现得挺热情,但心里头其实已经伤得不轻,私下里老想着找个地儿躲起来。她在文章里提过好几回,也跟亲戚朋友念叨过多次:等退休了,就想找个清静的地儿,最好是那种尼姑庵,吃斋念佛,平平淡淡过完这辈子。可遗憾的是,事情总是不按她想的来。这位一辈子要强,啥都不怕,被人叫做“天不怕地不怕,官权威贵都不惧”的特别女作家,最后还是以一种让人心碎的方式,匆匆忙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能,所有事情都是老天早就安排好的。戴厚英离世后,有人找出了她以前写的作品,惊奇地发现,她还在世时,就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讲到自己做了个梦,梦里自己被一个人用斧头砍死了。这篇文章是在1996年7月15日出版的《随笔》杂志第四期上发表的,离那个惨剧发生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是她这辈子写的最后一篇文章,算是她的遗作,说来也巧,文章里的内容竟然真的应验了。

2024年7月6日,地点在武汉。

1 阅读:486
评论列表
  • 2025-03-22 18:54

    有时候好人做不得。

  • 2025-03-23 13:22

    写的乱七八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