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听到一些中学的教师教师、家长们说,班里的孩子得抑郁症的较多,孩子不想去学校上学。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到市精神病医院或京津地区知名医院寻医问诊,据说医院花了不少钱,也在某心理诊疗师一对一进行了疏导,效果也不是很好。
中医认为,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方可药到病除。对于众多家长心里的孩子心理疾病问题,要有个周全、客观的认识,由现象追溯孩子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辩证施治。
据一些家长反映,心理诊疗师反馈孩子除了谈论学习外的任何事项均为正常表现,特别是孩子的心理认知水平之高令其惊讶。一句话,孩子心理是正常的,不是抑郁症状。
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就此现象,我们不难推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厌学。厌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学业压力、个人兴趣、家庭环境、社会期望等。
据了解,孩子所处的班级为学校一类班,绝大学生来自于所在县区小学的前几名,孩子作为一个学习水平极为普通的学生,在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一次次的教学水平检测过程中,其班内排名日趋西山,渐渐塑造了班级“四率一分”的反面教材。面对班主任的一次次谈心谈话,遭遇家庭不同寻常的家教,孩子的心灵创伤日益严重。因此,实行片内招生,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禁按照学生分数分班,这是国家教育部在2024年“规范管理年”、教育系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着重关注并全力予以解决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作为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清醒的认知,不能只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作为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看到孩子的客观现实,尽管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作为老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与使命,不想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在教书育人方面,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为国育才的前提是为党育人,育的是身心健康之人。教育的本质应是能够发现学生个体的优点或特长并能帮助其实现其优点或特长的捷径、方法。教育不是惨不人道的扼杀学生个性、独立的思维、兴趣及爱好。条条道路通罗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妨换个思路,结合孩子现实调适人生发展目标,因势利导,不妨是一个最佳诊疗方案。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仅供家长及老师们参考,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笔名:唐仁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f0c1770ebe51647eec03adec1da82e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