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还是那个水,但又不是那个水。

科学家又有新发现,水竟然可以同时存在两种液态形态。这是刚刚发表于《Nature Physics》的研究,直接戳破了困扰物理学界30多年的难题:水的液-液相变。

这件事,必须从水的异常特性说起。大家都知道,水结冰时会膨胀,冰的密度比水低,所以冰能浮在水面上。但水的奇怪之处远不止于此。通常来说,液体冷却时密度增加,但水在4°C时密度最大,继续降温反而变稀,这是物理学上一大经典谜团。
更离谱的是,在极端低温和高压下,水可能不止一种液态形态。1992年,就有人提出,在超冷条件下,水可能同时存在高密度液态(HDL)和低密度液态(LDL)。这意味着,在某个温度和压力范围内,水可以在两种液态之间相互转换,就像水和冰的相变一样。但这个假设一直难以验证,因为在低于-38°C的条件下,水几乎会立刻冻结,根本没法测量。
这片区域被科学家称为“无人区”(no man's land)。
怎么办?只能靠计算模拟。但问题是,不同研究团队的计算模型各不相同,得到的水的液-液临界点(LLCP)预测结果也千差万别——有的说在-123°C,有的说在-23°C,压力范围从36 MPa到270 MPa,跨度之大,简直像是在“拍脑袋”预测。
这次,意大利罗马萨皮恩扎大学的Francesco Sciortino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Francesco Paesani联合,用了一种新方法,终于把问题掰扯清楚了。
核心是什么?深度神经网络(DNN)。
他们用的是Paesani团队开发的一种超精确水分子模型——MB-pol。这种模型直接从量子化学的一阶原理出发,比过去的经验模型精度高得多。唯一的问题是,MB-pol计算量太大,跑一个分子动力学(MD)模拟就要耗费巨量算力,根本撑不住大规模计算。
于是,团队找到了一种折中方案:训练一个深度神经网络(DNN@MB-pol),用MB-pol的数据作为训练集,既保留高精度,又能大幅提升计算速度。
然后,就是计算。研究团队在188 K(-85°C)到368 K(95°C)的温度范围内,选取280个状态点,进行微秒级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的水分子数量是256个,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
结论?终于看到液-液相变了。

具体来说,在-85°C、101.3 MPa的条件下,水的密度在高密度液态(HDL)和低密度液态(LDL)之间发生剧烈波动,表现出典型的一级相变特征,说明水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液态形态,并且可以相互转换。
更关键的是,研究团队进一步推测,真正的液-液临界点(LLCP)大概位于198 K(-75°C)和126.7 MPa。这比过去很多预测的压力值都要低,意味着实验上更有可能验证。
那么,怎么实验验证?
科学家已经有想法了——用纳米尺度水滴(nanodroplets)。这些纳米级的小水滴,可以在极端环境下产生极高的内部压力,达到液-液相变的临界压力。理论上,如果控制好条件,就能在实验上捕捉到水在两种液态之间转换的过程。
此外,研究团队还建议用中子散射和X射线散射技术,来检测这些水滴内部的结构变化。如果液-液相变真的存在,就会在散射信号里留下“指纹”。另外,时间分辨光谱技术,也可能捕捉到HDL和LDL之间的转换动态。
这项研究,彻底颠覆了过去30年的争论。毕竟,过去所有的液-液相变模型,都只是推测和计算,没有确凿的证据。而这次,DNN@MB-pol给出了目前最精确的预测结果,终于把这个问题推向了实验验证阶段。
但问题还没有结束。
首先,水的液-液相变究竟是不是普遍现象?还是说,这种现象只在超冷超压环境下存在,和日常生活完全无关?毕竟,我们喝的水、江河里的水,从来没有表现出这种奇怪的“双态”特性。
其次,过去的水模型,如TIP4P、SPC/E、ST2等,很多都支持液-液相变理论,但在实验上迟迟得不到验证。这次DNN@MB-pol的计算结果更精确,但是否真正代表现实世界的水?实验上能不能最终找到证据?这些问题还需要后续研究。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猜测——如果水真的可以以两种液态共存,那么,这对自然界的水循环,甚至对地球以外的液态水系统,会不会产生影响?比如,木卫二(Europa)和土卫二(Enceladus)上的液态海洋,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液-液相变?
总之,水,还是那个水,但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而这次的DNN@MB-pol研究,可能真的离最终答案不远了。
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深入,我们身处的世界表现出更加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