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时间计量,一直在追求极致。从日晷、漏刻到机械钟,再到今天的铯原子钟,精度不断刷新。GPS导航、基础物理、金融交易,背后全靠精准时间撑着。但问题是,原子钟真的够用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现在,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东西——核钟。顾名思义,它不是靠电子跃迁,而是靠原子核内部的能级跃迁来计时。理论上,它更稳定、更抗干扰,甚至可能达到18位小数级别的时间精度。这是什么概念?假如把它装上卫星,几十亿年误差不过一秒。
关键材料,钍-229。
这是一种少见的同位素,它的原子核有个特殊之处:有一个低能量跃迁态,处在真空紫外光(VUV)波段。这跟现有的原子钟不一样,后者依赖微波或者光学跃迁,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干扰,而钍-229的核跃迁对外界影响极其迟钝。这就意味着,核钟可以在各种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
但光有理论还不够,得有实验证据。

JILA实验室,搞出了第一组量子态解析测量数据。研究团队把钍-229掺进氟化钙(CaF₂)晶体里,用频率梳直接测定跃迁频率。这一步,直接证明了核跃迁可用于精密时间计量。
不过,核钟真正落地,最棘手的问题是——环境影响,尤其是温度。
原子跃迁受热胀冷缩影响,核跃迁虽然稳,但毕竟寄居在固体晶格里,还是要受温度变化影响。温度一变,晶格会膨胀,电子云分布也会变,导致核跃迁的频率发生漂移。这个漂移有多大,影响有多深,必须搞清楚,否则连钟都造不出来。
于是,JILA实验室又做了进一步研究。
研究团队测了三个不同温度点:150K(-123℃)、229K(-44℃)和293K(室温)。一边升温降温,一边用激光频率梳测跃迁频率。结果发现,核跃迁的频率确实受温度影响,但有一条跃迁线例外——它几乎不怎么漂移。
背后的物理机制,是两个对抗效应的平衡。
首先,晶体受热膨胀,改变了电场梯度,使得跃迁能级分裂,产生不同频率的跃迁线。但同时,膨胀也会改变电子云密度,进而影响核跃迁能级,使得跃迁线整体漂移。这两个效应方向不同,导致某条跃迁线基本“钉死”在原地,几乎不受温度影响。
关键数据,62千赫。在整个温度区间内,这条跃迁线的漂移量仅62千赫,比其他跃迁线稳定30倍。这意味着,如果锁定这条跃迁线,核钟的温度稳定性将远超现有原子钟。
目前的数据表明,在150K到229K之间,核跃迁频率可能处于一个“温度甜点”——在这个温区内,温度对核跃迁频率的影响几乎降到最低。这给未来核钟的工作温度设定了一个目标值,意味着只要控制好温度,就能让核钟达到超高稳定度。
硬件,成了关键。钍-229的核跃迁,必须用VUV波段的激光来测。问题是,这种波段的激光器并不成熟,商用设备基本没有,只能靠科研团队自己造。JILA实验室的办法,是靠本地制造能力,自己做定制化硬件。实验平台、晶体夹具、低温冷却装置,都是实验室工程师们自己加工的。省下的,不只是采购时间,还有实验灵活性。
钍-229核跃迁,除了时间计量,还有更深远的意义。由于它对环境极不敏感,但对基本物理常数的微小变化极其敏感,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个钟,还可以变成一个探测器——探测暗物质,甚至检验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任何看似无关的基础研究,一旦达到极致,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下一步,就是让核钟真正跑起来,进入实际应用。科学界已经在讨论,把这种新型钟装到太空中,形成全球高精度时间基准。GPS、深空导航、基础物理实验,都会迎来一次时间标准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