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特权腐败,才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

苏飞说国际 2024-01-18 19:31:03

1988年秋天,在莫斯科格拉诺夫斯基大2号的一家商店门前,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

这家商店即将关闭,当天是它营业的最后一天。

尽管这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商店,但却引起了巨大的新闻效应,吸引了大量关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原来这并非一家普通商店,而是一家为特殊顾客提供服务的“特殊商店”。

在苏联,普通人将这类特殊商店的顾客称为特权阶层,形容他们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贵族”。

这一特权阶层在斯大林时期初步形成,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逐渐壮大,并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进一步演变发展。

正是这个特权阶层成为推动苏联内部瓦解的催化剂,对苏共的动荡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成为苏联剧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入了严重的战争和饥荒威胁之中。

在电影《十月革命》中,瓦西里的一句台词成为了经典——「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人们很难相信,即使是身为列宁身边的工作人员,在粮食紧缺的时候也要为一小块面包推来让去,然而这一幕确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一次会议上,当时的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突然晕倒,被紧急召来的医生诊断为饥饿昏倒。

身为主管粮食的最高官员,他有权调拨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吨粮食,却未能为自己保留足够填饱肚子的食物。

面对这一情况,列宁提议设立“疗养食堂”,以确保苏联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者在饥荒年代能够得到足够的食物。

这一做法在当时得到了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然而,或许连列宁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建议设立的“疗养食堂”逐渐变味儿了。

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原始的“疗养食堂”体制在列宁时代虽然得以保留,但已经演变成为专门服务苏联干部的机构,以特殊食品配送为主,并逐渐演变成苏联干部们尊享的独特待遇。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干部不仅享有特供食堂,还拥有一系列特权,包括特供商店、特供冷库、特殊教育、特殊支出以及特殊住宅等。

以“特供商店”为例,只有苏共的高级干部凭借特殊的证件才能进入这些堆满国外进口商品的大楼。

每逢周末,一排排轿车会停在大楼门口,导致整条街道都被堵塞得水泄不通。

在这些特供商店中,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牛仔裤、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奥地利皮鞋、英国呢绒、德国收音机、日本录音机等各种国外名贵商品以及苏联国内稀缺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一位记者明言:“对于苏联上层人物而言,共产主义早已不再是梦想。”

这样的“特供商店” 仅在在莫斯科就有100多处。

克里姆林宫的特权阶层内部有其独特的规则,职务愈高,特权愈显著,其享受的物质待遇与普通群众之间的鸿沟也日益加深。

当权贵们在各种进口商品中挑花眼时,苏联普通人民却为了几块面包排两个小时长队。

回顾苏联初期,人们在艰苦创业中追逐着新生活的梦想。

在为实现共同理想而艰苦奋斗的过程中,享受特权,谋取私利这样的行为在社会中备受唾弃。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至八九十年代,苏联的官员们逐渐沉湎于特权享受之中,迷失了自我。

他们遗忘了自己的初衷和使命,抛弃了原本坚守的信仰,最终演变成苏联国内最大的蛀虫。

当苏联被内部这些蛀虫腐蚀变质时,苏联自然而然会被被时代抛弃。

这是一个关于权力失衡和自我背离的悲剧故事,提醒我们时刻警惕权力的腐化对一个国家的巨大威胁。

3 阅读:355
评论列表
  • 2024-02-13 22:30

    因为它解体了,失败了,所以可以说了。

  • 2024-01-26 21:19

    苏联相对于邪恶的美英纳粹文明百倍不止,美英纳粹媒体一直造谣黑苏联,但绝对掩盖不了美英纳粹的邪恶

苏飞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