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到消极改革,再到取消改革,勃列日涅夫如何给苏联挖坑?

苏飞说国际 2023-12-23 09:42:18

1964年,勃列日涅夫从赫鲁晓夫手中接过了苏联的最高权柄。

这一年对苏联来说是一段充满困难又充满无限可能的时期,苏联有可能在勃列日涅夫手上变得更好,也有可能变得更坏。

然而,起点还算不错的勃列日涅夫却带领苏联走上了后一条路,他将苏联带入了一条死胡同。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勃列日涅夫时代,可以用「从稳健到停滞」概括。

赫鲁晓夫刚“主动退休”时,苏联的政治、经济、社会实际上都处于一种混乱之中,他在任期间推行的各种政策一时间都陷入停摆状态。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首要实行的就是,在不让苏联社会发生更大的动乱、稳住人心、稳住政局的前提下,尽快对自己前任推行的政策进行调整和修改。

在柯西金这位改革派大将的协助下,勃列日涅夫决定推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的改革,即「新经济体制」改革。

尽管「新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在「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框架内,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刺激,实际上是想更多的考虑市场因素,然后间接地传递给企业。

这种就斯大林模式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做法,从长远来说肯定走不长久,但这也是苏联模式做出改变的第一步。

改变带来的成果很快就展现了出来:

1950年苏联国民收入仅有美国的31%,1975年时提高到了的67%;

195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仅有美国的30%,1975年增加到了80%以上;

195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是美国的65%,1975年时上升到了85%;

看的出来,苏联经济在「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出现了良好势头,曾经的一潭死水逐渐有了生机。

然而,一切都随着勃列日涅夫的一个决定戛然而止。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严重刺激了勃列日涅夫,使他出现了几乎是180度的大转弯,改变了对改革的态度。

「布拉格之春」改革的目标定位是建设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具有“人道面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市场社会主义。

然而这场改革,再次触发了捷克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民族情绪。

这让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保守派感受到了危机。

在镇压“布拉格之春”前后,勃列日涅夫支持苏联经济学界开展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围剿,视柯西金的改革为洪水猛兽。

到了60年代末,在苏共中央机关内已盛传勃列日涅夫对柯西金改革的评价:

「看他想出什么来了?改革、改革,谁需要这个改革?谁又懂得这个改革?更好地工作,这就是问题的一切!」

勃列日涅夫和他背后的利益集团怕什么?

他们怕苏联的基本盘散架,怕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受到挑战,他们不允许自己的权益地位受到一丝丝威胁。

但凡有东西可能会危及他们的利益,直接重拳出击扼杀在摇篮里。

时间来到1971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4大上闭口不谈改革,反而是强调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坚持集中计划经济的核心。

这是什么?

这是苏联保守派向「斯大林模式」的传统回归。

依赖于旧体制获得与保持既得利益的官僚权势阶层反,本质上持保守、怕承担责任及从来不想对传统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的勃列日涅夫,他们在苏联命运的十足路口走出进步的一小步后,极速掉头开启了倒车。

柯西金主导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很快就被斯大林模式的旧体制所吞没,消失得无影无踪,苏联也因而丧失了冲出斯大林模式狭窄樊篱的大好时机。

柯西金改革的悲哀已经预示着苏联的命运了。

勃列日涅夫和他背后的利益集团认为「斯大林体制」不需要改革,认为这是保证苏联稳定的最佳模式,也是维护他们利益的最佳模式。

在苏共24大后,勃列日涅夫不再使用“改革”一词,改用“完善”一词。

这一改变也标志着苏联开始走向「停滞」。

0 阅读:45

苏飞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