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设局,试图引发欧美内部矛盾,却因“水门”丑闻泡汤

苏飞说国际 2023-12-25 09:10:03

1971年,苏联国内已经持续了五年的「新经济体制」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苏联再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上。

然而,已经摆脱了傀儡身份,基本掌握了苏联最高权柄的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4大上把苏联的经济发展工作归结为两条:

一是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是坚持集中计划经济的核心。

在这个决定苏联命运的关键时刻,勃列日涅夫想的不是去研究和解决苏联的经济改革问题,而是背转了身子,向「斯大林模式」这个落后的传统回归。

苏联失去了一次平稳改变道路的机会,勃列日涅夫则开始了自己的“时代”:全面贪腐、好大喜功、官僚盛行、特权当道的时代。

众所周知,勃列日涅夫有个「苏勋宗」的称号,缘于他痴迷于给自己颁发勋章,这也是好大喜功的表现。

然而,这只是在苏联国内,在世界格局下他同样想秀一波自己的能力,他想凭一己之力改变美苏关系,挑起欧美西方内部矛盾。

赫鲁晓夫时期,曾经想召开一次将美国排除在外的「全欧安全会议」,赫鲁晓夫相信此举必能在欧美西方世界内部引发矛盾、造成分歧,继而促进北-约的解体。

然而,这一设想并没有成功。

勃列日涅夫不知怎么又想起了这一茬,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召开一次将欧洲各国排除在外的「全欧安全会议」。

听起来有些搞笑,将欧洲各国排除在外的欧洲安全会议,跟谁开去?

答案是美国。

美苏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两个敌对阵营的老大,确实有这个资格。

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远赴莫斯科与勃列日涅夫共同召开了首次「全欧安全会议」。

在此期间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还有一次私人会晤。

这次私人会晤中,尼克松给勃列日涅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尼克松直白地对勃列日涅夫讲:「让我们抛开体制,直接谈怎样改善我们之间的双边关系吧。」

尼克松的这一番确实打动了勃列日涅夫,他认为把西欧各国排除在外,直接同美国讨论全欧命运将会对苏联有益,西欧各国必定会对美国有所不满。

如果尼克松能够和他达成共识的话,也就代表了美国愿意接受二战后的现状。

同时他相信两个人也能促成当年斯大林和杜鲁门之后所有继任者所未能达成的和平条约的签署。

于是,震惊全世界的「限制战略武器协定」即将出炉。

在莫斯科会议上,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定(SALT)、一份限制反弹道导弹(ABM)条约,以及数量众多的贸易、科技、卫生和环境协定。

其中对苏联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份指导美苏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的协定。

尽管美苏两国是身处敌对阵营,且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但是两国一致同意根据“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以及互惠互利”的原则来开展美苏关系。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1973年6月16日,勃列口涅夫开始了他的首次美国之行。

此时此刻,勃列日涅夫觉得能够和尼克松平等地站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好,他告诉尼克松回去后将加倍努力工作,使会谈「不辜负两国人民的期望,并有益于全人类的和平前途」。

访美期间,勃列日涅夫同尼克松签订了《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等9个协定书。

可以说一切都进行的非常顺利,不管能不能引起欧美西方内部的矛盾,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都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他认为美苏即将结束长期以来的冷战状态,两国之间的寒冰正逐渐解冻,两个超级大国的缓和势在必行。

然而,勃列日涅夫没有想到,他的“好朋友”尼克松突然深陷「水门事件」,并会因为这件丑闻而引咎辞职。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成为第一位辞职的美国总统。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前任署名的协定去找前任吧。

美苏和平协定刚有起色就遭遇暴击,这也促使勃列日涅夫放弃“和平”,开始转守为攻。

到了里根赢得大选后,更是一上台就推翻了尼克松缓和美苏关的所有政策,推行星球大战战略,美苏和平协定彻底凉凉。

这标志着勃列日涅夫缓和美苏关系,挑起欧美内部矛盾的计划彻底失败。

但勃列日涅夫已经无暇关心这些了。

在他执政的十几年里,苏联内部改革失败,「斯大林模式」发展到了极致,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贪腐之风、官僚主义盛行。

对外勃列日涅夫穷兵黩武,贸然进军「帝国坟场」,非正义之战不仅引发国际社会的不满,大额军费支出还成了拉爆苏联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自己则因为多次中风,失去了对自己部下的掌控,成了「第聂伯黑帮」摆在台前的提线木偶。

0 阅读:12

苏飞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