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8月20日,咸丰帝突然病重,卧床无法起身,第二天深夜也就暴毙而亡,年仅30岁。

咸丰帝去世的时候,距离他逃到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不到一年,在此之前他的身体虽然也不好,还是个跛足皇帝,但这些并不妨碍他的生活,至少没有性命之忧。
事实上,咸丰帝逃到热河之后,干了很多致命的事情,之所以如此,其实是为了麻痹自己,从而逃离现实,让自己从暂时忘记大清这个烂摊子。
那么,咸丰帝为何要逃去热河,他在热河又干了啥事,以至于暴毙而亡呢?
一、逃往热河咸丰帝出生于1831年,是道光帝的第四子,1850年继位为帝。
咸丰帝继位之初,还是挺有雄心壮志的,他以振兴大清作为目标,为此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还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严惩渎职失职,整肃官场政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咸丰帝的运气很不好,仅仅在他继位的第二年,太平天国起义就爆发了,很快南方数省就沦陷了,还威胁到清朝腹地的安全。
由于八旗早已没落,绿营兵也不堪重用,所以咸丰帝只得忍痛放权到地方,让地方组织团练,军权由此开始向下转移,统治根基进一步动摇。
太平天国的兴起,对清朝造成了极大破坏,清朝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咸丰帝常常为此着急上火。

1854年,就在清朝全力对抗太平天国之时,西方列强开始趁火打劫,英、美、法三国要求与清朝修订之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而获得更多好处,被咸丰帝严词拒绝。
1856年,恼羞成怒的英法联军,决定向清朝开战,用大炮征服清朝,联军一度攻克广州,但最终被清军击退。
1658年,不甘失败的英法联军与沙俄和美国公使联合在一起向清朝施压,再次提出修约要求,依旧被咸丰帝拒绝。
于是,野蛮的英法联军便向清朝发起进攻,由于清军武器装备落后,所以最终战败,天津大沽口炮台被英法联军占领,京津门户由此大开。
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动,咸丰帝也惊讶不已,在议和派的坚持下,他派人与英法等国谈判,最终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
这些条约都是丧权辱国的,咸丰帝看后非常生气,但也不得不在条约上签字。
此后,咸丰帝加强了大沽口炮台的防务,为的就是与列强进行对抗,取得不错的效果。
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大沽口炮台,却被清军击败,咸丰帝得知消息后很高兴,认为列强是可以战胜的,于是单方面撕毁了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的天津条约。
可以说,此时的咸丰帝还是很热血的,对西方列强的态度十分强硬,但他很快就不这么想了。
1860年春,为了逼迫清朝妥协,英法两国再次组成联军,向大沽口发起进攻。

这一次,英法联军人数更多,决心也更大,他们想要给清朝一个家训,让咸丰帝彻底服帖。
咸丰帝也不甘落后,告诉群臣,“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师。”
然而,羸弱的清军很快就失败了,大沽口炮台再次沦陷,英法联军又向天津发起进攻。
大沽口炮台的再次丢失,严重打击了咸丰帝的作战信心,他开始在和与战之间犹豫不决,导致清军错失了歼灭英法联军的最佳机会。
8月,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方向而去,得知消息的咸丰帝大为震惊,于是连忙派遣载垣等人与英法联军议和,实为缓兵之计。
鉴于咸丰帝之前的毁约之行为,英法联军认为这一次不把清朝打痛,咸丰帝是不会真心缔结和约的。
于是,英法联军一边与清朝议和,一边又继续向北京进发,一路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残害了无数清朝军民。
事实上,此时尚可一战,因为京城及周边尚有十万大军,而清法联军不过2万余人。
咸丰帝调兵遣将,试图阻止英法联军入北京,但在通州八里桥之战中,清军一战就阵亡3万将士,他就有些坐不住了。
这个时候,肃顺、端华等大臣极力劝说咸丰帝暂避锋芒,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实则是逃跑。
咸丰帝也有些吓破了胆,信心再次遭受打击,便决定以“木兰秋狝”为名去热河暂避。

承德避暑山庄是康熙帝所建,是清朝皇帝避暑和休养的地方,那里风景秀美,建有行宫,确实是个好去处。
康熙帝在世的时候,曾40次去承德避暑山庄,不过每次都是风风光光去,热热闹闹回,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的五世孙会狼狈逃到此地。
1860年八月初八,咸丰帝不顾国家之难、百姓之危,带着众人从圆明园出发,日夜兼程前往210公里外的热河,只留下恭亲王奕訢议和。
碰巧的是,咸丰帝逃离北京这一天,恰好是重九节,也叫登高节,在民间称这一天为“金离日”,有离别之意,也有逃亡的含义,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出远门是不吉利的。
咸丰帝当然知道这一点了,但他不走不行了,为了活命,他顾不得那么许多。
按照咸丰帝的设想,只要议和达成,他就可以回到北京了,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一走就是生离死别。
咸丰帝出北京的时候比较匆忙,加之随行人员众多,导致队伍前进速度很慢,紧赶慢赶,也花了八天才抵达热河,比平时的速度慢一倍。
刚抵达热河,咸丰帝就因为鞍马劳顿而病了一场,太医诊断之后认为无大碍,主要是太操劳导致的下腹疼痛,只需要多静养配以汤药即可痊愈。
病情稍稍减缓之后,咸丰帝就派人出去打探北京的消息,很快坏消息就传来了,英法联军在击败僧格林沁和瑞麟部之后,闯入圆明园,将圆明园的藏宝洗劫一空,之后又屠杀宫女太监,最后一把大火把圆明园给烧了,好几座大殿被烧毁。

不久,英国将领额尔金又以“清朝不讲道义”为由,再次带人闯入圆明园放火,使得圆明园绝大多数建筑化为灰烬。
受到大火波及,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等也被付之一炬。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又扬言要攻入北京炮轰皇宫,加之太平军在南方迅猛发展,让奕䜣深感“内忧外患,至今已极”。
奕䜣权衡利弊之后,认为攘外必先安内,请求咸丰帝全盘答应英法德条件,咸丰帝应允,不久奕䜣就跟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同时承认天津条约和中俄瑷珲条约。
可不是吗,此时的清朝简直糟糕透顶了,除了英法联军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外,捻军起义、天地会起义和云贵地区的动乱,哪一个都让人头大。
咸丰帝曾经雄心勃勃,但此时的他深感无助,即便自己再怎么努力,终究无力回天,他甚至觉得大清要亡在他手上,为此他感到悲痛万分。
自此之后,咸丰帝陷入到彻底的焦虑、惶恐之中,终日郁郁寡欢,即便议和达成了,他也不想再回到北京去了,因为他肩上的责任太大,已经快把他压垮了。
在热河小住了一段时间后,咸丰帝认为热河真是个好地方,他喜欢这里,为了解压,他决定破罐子破摔,不再想什么家国天下了,先在热河住着,好好享受一番再说。

此后将近一年,咸丰帝就一直住在热河,他不再那么热衷国事,而是沉迷享乐,无法自拔,他也不再是从前那个热血君王了,逐渐变成了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
二、暴毙而亡1861年8月20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生病了,精神恍惚,卧床不起,他自知时日无多,便开始安排后事。
咸丰帝在享乐了一年多之后,身体彻底垮掉了,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知道自己没尽到皇帝的责任,为了大清着想,他必须安排好后事。
首先是确定接班人,这一点很简单,因为咸丰帝只有一个儿子,即懿贵妃所生的载淳,于是他下诏立载淳为皇太子。
但是,载淳毕竟只有五岁,不具备当皇帝的能力,所以必须给他配备一些辅政大臣。
于是,咸丰帝就召见了他最信任的八位大臣,其中四人是皇室宗亲,四人为肱骨大臣,这八个人被他任命为顾命大臣,史称顾命八大臣或者赞襄政务八大臣。
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按照咸丰帝的设想,这八个人能力都很强,可以相互监督,不至于出什么乱子。

不过,为了确保皇权不被顾命八大臣削弱,咸丰帝又进行了一顿骚操作,他刻了两枚印章,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
同时规定:顾命八大臣所拟的圣旨,必须同时加盖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在做好这些安排后,咸丰帝便感到安心了,于是坐等死亡降临。
仅仅十几个小时之后,也就是22日凌晨3点多,咸丰帝就暴毙而亡了,据说他死前感到口渴,侍奉他的太监便端来冰糖燕窝粥,他还没有来得及喝一口,就突然去世了。
咸丰帝死的时候只有30岁,正是一个男人一展宏图大志的时候,他却早已被掏空身体,只怪他太没有节制了。
事实上,爱新觉罗家族没有短寿基因,往上数几代就可以知道,道光帝活了68岁,嘉庆帝活了60岁,乾隆帝活了89岁,康熙帝活了69岁。
咸丰帝却只活了30岁,这显然不是家族遗传造成的,而是后天人为造成的。
通过史书我们可以知道,咸丰帝的身体素质其实不算特别好,身体比较羸弱,经常生病,但都不是什么大病,不足以让他在30岁就去世。

实际上,咸丰帝之所以年纪轻轻就暴毙,跟他去热河之后的所作所为有很大关系,他每天都要干四件致命事,不早死才怪。
三、每天干四件致命事逃到热河之后,咸丰帝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为了排解忧愁,忘掉烦恼,逃避现实,他选择用酒色等方式麻痹自己,他的日常不再是召见大臣处理国事,而是玩乐。
具体而言,咸丰帝做了四件致命的事情,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第一件事,纵欲好色。
咸丰帝本来就是个好色皇帝,他还在北京的时候,就纳了很多妃子,他最喜欢的是四名汉女,分别被他取名为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这是个美女都是国色天香,是他专门派人到民间寻来的。
大家或许认为,这四名美女都是良家女子,其实不然,她们的出身其实都很低下,牡丹春、海棠春是歌女,杏花春是某位官员的奴婢,陀罗春更是一名出家为尼的寡妇。
这四个女子都是咸丰帝偶然间遇到的,结果被他以皇权强行索要,他将四人安置在圆明园中,轮流服侍他。
除了这四人之外,懿贵妃也比较受宠,因她居住的地方叫做“天地一家春”,故而与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一起被称之为“五春之宠”。

当然了,那时候咸丰帝虽然好色,但还是比较节制的,他将更多时间放在国家大事上,男女之事只是他闲暇之余的消遣。
等到咸丰帝来到热河之后,他就彻底放飞了自我,变成了一个纵欲好色之人。
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咸丰帝开始大肆选秀女,将大量女子纳入后宫,即便如此他还不满足,竟然盯上了民间女子。
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咸丰帝不知道从哪里听说陕西有个姓曹姓寡妇,长得十分貌美,双手双脚都很纤细,皮肤也洁白光滑,他便很感兴趣,派人将曹氏接到行宫,一见果然很喜欢,于是连续几天临幸曹氏,曹氏因此“最为眷爱”,让其他妃子很嫉妒。
咸丰帝向来喜欢汉女,于是他让人找来很多汉族美女和戏剧名角随时召幸,他还曾派人携带重金前往浙江一带购买妙龄少女数十人,这些美女都被他养在行宫。
由于纵欲过度,咸丰帝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但他毫不懂得节制,竟然乱吃补药,终日扎在女人堆当中,结果身体越来越虚弱。
第二件事,饮酒无度。
咸丰帝到热河后不久,有一次感冒之后引发结核病,太医让他不要饮酒,否则病情会加重。
起初,咸丰帝确实没有喝酒,但他因为国事而太过忧愁苦闷,整宿睡不着觉,于是他便选择用酒精麻醉自己,然后睡一个好觉。

时间长了,咸丰帝就离不开酒了,而且酒瘾越来越大,但他其实不擅喝酒,因为酒量很差,每次喝酒必醉。
对于患有结核病的咸丰帝来说,喝酒就等于慢性自杀,但他为了麻痹自己,选择了忽视。
喝酒也就算了,咸丰帝的酒品还很差,每次喝醉了都要打骂太监宫女,有时候甚至杀人。
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内侍或宫女遭殃,其甚则虽所宠爱者,亦遭戮辱。
在喝酒方面,咸丰帝有个嗜好,那就是烈酒佐服鹿血。
咸丰帝还在北京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身体发虚,气血不足,便让太医治疗,由于他很心急,太医便让他生喝鹿血,用鹿血来补阳亏。
这个法子虽然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并且长期服用鹿血会产生依赖,让咸丰帝误以为自己身体没问题,便不知道保养和节制,久而久之身体只会越来越差。
后来,咸丰帝果然离不开鹿血,他甚至发明了鹿血酒,几乎每天都要饮用,为此他还在圆明园中豢养了几百只鹿。

咸丰帝逃离北京的时候,因为走得匆忙,所以没有来得及带走鹿,当他快不行的时候,想要喝鹿血,竟然找不到鹿了。
文宗咯疾大作,令取鹿以供,仓卒不可得,遂崩。
其实,鹿血只是个心理安慰,咸丰帝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神仙都救不了了,更不要说鹿血了,史书就说他因为过量饮酒,导致身体发虚,走路都走不稳。
第三件事,喜欢听戏。自清朝入关之后,就开启了一条不断汉化的道路,许多皇帝都有着深厚的汉文化功底,甚至有不少皇帝连满文都看不懂。
咸丰帝从小就接受汉文化的熏陶,不但喜欢儒家文化,而且喜欢汉族美女,汉人的喜剧也是他的一大爱好。
据记载,咸丰帝来到热河之后,面对内忧外患的混乱局势,他感到无比厌倦,于是他选择通过看喜剧来让自己开心。
为此,咸丰帝下令将北京的升平班召到热河,天天给他唱戏,上午要“花唱”,下午要“清唱”,天冷在烟波致爽殿里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
喜剧的抑扬顿挫让咸丰帝忘却了现实烦恼,他将自己置身在一个个故事当中,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大英雄,他因此获得了强烈的满足感,而且无法自拔。

咸丰帝的喜剧造诣很深,他可以听出台词的错误之处,纠正演员的唱腔,有时候他甚至能亲自登台唱几句。
沉浸在喜剧的海洋,让咸丰帝逐渐失去了现实中的责任感,他也因此错过了做出一些挽救国家决策的机会,他真正的变成了一个昏君。
大家不要以为只是听听戏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实际上咸丰帝不知疲惫地听戏,不但耽误了国家大事,也让他错过了休息时间,让他感到疲劳,加速了他身体的衰落。
即便到咸丰帝人生最后几天,他依然沉迷于听戏,可见他对喜剧的痴迷程度,他也因此遭到了后世之人的批评,认为他玩物丧志,荒废朝政。
第四件事,吸食鸦片。早在雍正时期,鸦片就开始荼毒国人了,到道光时期逐渐走向鼎盛。
清朝虽然采取措施阻止鸦片流入,但在西方列强的大炮之下,鸦片始终无法禁止,为此还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咸丰帝在位期间,吸食鸦片的人很多,上至皇亲贵胄、达官贵族,下至普通官员、黎民百姓,都遭到了鸦片的荼毒。

我们都知道,鸦片的危害是很大的,会让人陷入深渊,人一旦吸食鸦片就会上瘾,上瘾之后不但意志消沉、失去斗志,而且会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最后的结果就是国破家亡。
因此,清朝统治者制定了皇室成员,尤其是皇帝不许吸食鸦片的规定,因为一旦皇帝吸食鸦片,那还怎么治理国家。
不过,咸丰帝显然没有遵守,早在他继位之初,他就吸上了鸦片,群臣曾以死相劝,他表面上选择接受,实则继续吸食,还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
咸丰帝逃到热河之后,对鸦片的依赖就更大了,因为鸦片不但能让他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让他飘飘欲仙,十分舒服。
及粤寇(太平军)事急,宵旰焦劳,恒以此自遣。英法联军入京时,咸丰到热河避难,有汲汲顾景之势,更沈溺于是,故慈禧亦沾染焉。所吸鸦片,称福寿膏。
但是,长期吸食鸦片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可以引发各种疾病,咸丰帝的死亡就跟吸食鸦片有莫大干系。
以上就是咸丰帝每天都要做的四件事,每件事都给他带去疾病,四件事加一起导致了他的死亡。

其实,咸丰帝太过悲观了,他其实是有机会挽救大清的,只可惜他的意志不坚定,又遭到鸦片的摧残,让他感到绝望,干脆躺平并开始享乐,结果把自己给玩死了。
咸丰帝死后,太平天国等各地起义都被平定,大清也没有如他所料那样毁在他手里,而是在51年之后才灭亡,可见他躺平得不是时候,让大清错过了最佳自救时间,因此他是清朝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