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
前言
2023年末,阿里巴巴达摩院量子实验室,这个曾被视为中国科技界璀璨明珠的科研机构,竟然宣布正式解散,并将其所有高端科研设备都捐赠给了浙江大学。
这是要闹哪样?一个坚持了十年之久、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显著成果的实验室,为什么会突然宣布解散?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量子实验室
早在2015年,当时全球的科技巨头纷纷开始布局量子计算这一前沿领域,那个时候,阿里巴巴就将下一个红利,瞄上了量子计算。
不过毕竟是预测,虽然量子计算领域风头正盛,但是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
但阿里巴巴还是果断的决定成立自己的量子实验室,并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展开紧密合作,在这个领域打造自己的市场。
说干就干,2017年,阿里巴巴汇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量子科学家,比如首席技术科学家施尧耘教授等。这些科学家们的加入,为实验室带来了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达摩院量子实验室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证明,阿里的眼光的确高人一等。
2018年,达摩院量子实验室成功推出了“太章”量子电路模拟器,这一成果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谷歌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技术垄断,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在此之前,量子计算领域似乎一直被美国大企业所主导,而阿里的这一突破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力量,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紧接着,2019年,达摩院量子实验室又成功研发出了第一个可控的量子比特,这一成就再次引起了全球同行的高度关注,让阿里达摩院量子实验室站在了量子科技的前沿。
那段时间,达摩院量子实验室仿佛站在了世界的巅峰,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他们不仅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在部分领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对中国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
压力与战略
有句话叫物极必反,老天偏偏喜欢和你开玩笑,在你最辉煌的时候,给你当头一棒。
就像是阿里达摩院量子实验室的解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其中,资金压力和战略调整是两座难以攀登的大山。
量子计算是一个极其烧钱的领域,需要大量的持续投入,而且短期内很难见到回头钱。马云说过他有一个宏愿,后期量子实验室要能自给自足,自己挣钱自己花。
达摩院量子实验室的运营成本高得惊人,每年需要投入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这些资金几乎都来自于阿里巴巴自身的腰包,没有外部投资者或合作伙伴的支持。
近年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政策上对电商的发展也有些收紧,阿里巴巴股价下跌,市值缩水,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在一个短期看不到回报的量子计算领域投入大量资金,赌的成分就太大了。
毕竟,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盈利和生存,当资金紧张时,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便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所以,达摩院量子实验室项目,就成为了省钱的一个板块。
除了资金压力外,达摩院量子实验室还面临着战略上的困境。
虽然他们在量子模拟和量子优化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这些研究方向与国家的战略规划并不完全一致。
量子实验室的存在,更多的像是在展示自己的肌肉,让别人看见我的力量。
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上的帮助,但是总体来说,和国家的步调还有差距,虽然有力气,但是没有地方能使劲。
国家更看重的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的研究,而阿里则更倾向于前者。这让阿里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价值,但难以得到国家足够的支持和认可,也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化和应用。
所以继续在一个不能形成产业链,不能够继续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项目上一再坚持,有点费力不讨好。
再加上资金紧张,两座大山压在身上,阿里扛不住了,最终宣布了解散量子实验室,并且把设备捐给了浙江大学,希望那些设备另有用武之地。
梦想与现实
当梦想与现实脱节,一味的坚持梦想,只会越陷越深。坚持不是没有奇迹的出现,但只是少数,选择明哲保身,才是正确的决断。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关闭达摩院量子实验室是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现在的环境,继续投入大量资金在量子计算领域并不明智。
量子实验室的解散,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有人认为阿里的决定是目光短浅的,会错失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更大突破的机会。毕竟,量子计算被誉为“下一代计算机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如果阿里能够坚持下去,或许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不过也有人认为阿里的这一决定是明智的。虽然量子计算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道路都还不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并不明智。
虽然达摩院量子实验室已经解散,但量子科技的火种并未熄灭。大部分量子研究设备被捐赠给了浙江大学,这为量子科技的研究保留了一丝希望。
或许在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化,阿里会重新回归量子计算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