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
前言
1985年,对中国海军而言是个跨时代的年份。
在这一年,两艘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军舰——“合肥号”驱逐舰和“丰仓号”远洋补给舰,首次走出国门,开启了长达数月的友好访问之旅。
然而,这次首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最后回港后,“合肥号”身上留下了9道触目惊心的裂缝,雷达天线竟然也神秘失踪。
这到底是经历什么?
扬帆起航
1985年,距离中国海军成立已经过去了36个年头。
这36 年里,中国海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魔术般的变化。在世界的东方,已经是一支具有强大海上军事力量的深海利剑。
然而,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海军还没有一次开着自己家的军舰走出去交流的机会。直到1985年,这个让无数海军将士们盼望着的机会,终于来了。
中国海军把这次出访的目的地设定为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这三个国家都属东亚,距离上不远不近,而且与中国关系还行。
对当时的中国海军而言,这次出访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挑战,练为战,不为看,拉出去溜溜,只有走出去,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点。
为了这次出访,海军方面做了精心的准备。
两艘军舰——“合肥号”和“丰仓号”在上海吴淞港进行了全面的维护和检修。
合肥号作为当时海军的主流军舰,各方面都值得我们骄傲。将它派出去,是实力的展示,也是为不断提高取取经。
长达几个月的海上航行,补给是最重要的。于是一艘“丰仓号”远洋补给舰承担了保姆的责任,它会为这次出访,带来更充足的底气。
为了加强对外的交流,还要求战士们学习了外语和外交礼节,并且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以确保在出访过程中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更好的展现出中国海军的风采。
11月16日,在海军司令刘华清的指挥下,两艘军舰缓缓驶离港口,向着未知的大海进发。
对于海军将士们来说,首次出访一切都显得新鲜,但是前路的挑战,他们也做好了准备。为了出访成功,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每个出访海军将士的信念,异常坚定。
没想到的是,没多久,印度的军舰就跟了上来……
风起印度洋
从来没有出访过的中国海军,就像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孩子,不知道前路多远,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危险。
当中国海军出访编队还没有驶出国门时,天气原因就让他们率先停了下来。大风和涨潮成为了出访的第一道难关,不得以停留在吴淞港口,直到天朗气清才又重新上路。
这就像是一个小插曲,虽然等了等,但是没有什么大影响,也没有动摇将士们的激情。然而进到印度洋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当编队进入印度洋海域时,他们遭遇了印度军舰和飞机的追踪。面对来自中国的海上力量,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具体实力,都想趁此机会摸摸底。
12月3日,印度海军的一架伊尔-38巡逻机出现在编队上空,距离中国军舰非常近,一度在我海军编队上空盘旋。
紧接着,印度又派出了“戈达瓦里”号护卫舰对中国海军编队进行跟踪观察,这给中国海军编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年轻的战士见此情况,有些情不自禁的颤抖。
这不怪他们,中国海军没有走出过,面对异国他乡的危险,都是下意识的表现。当海军司令下令严密监视后,他们迅速恢复状态,严阵以待,彰显中国军人素养,雷厉风行。
面对印军的挑衅,中国海军战士们并没有退缩。他们通过外交手段与印度军舰进行对话,表达了此次出访的来意和友好的态度。
最后,印度海军军向中国编队鸣笛致意,双方成功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冲突。
这一的对抗,让海军将士们深刻体会到,在国际大海上,不仅要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更多的是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毕竟人心是最难以揣测的,不像自然还有规律可循。
那么,接下来他们还会遇到怎样的冒险呢?
生死马六甲
经过数月的航行,中国海军编队终于顺利完成了对三国的友好访问。然而,在返航途中,他们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海军编队返回到马六甲海峡时,南海的风浪突然变得异常猛烈,风速高达11级,阵风更是超过了12级。
这在国内实数罕见,面对犹如末日般的恶劣的天气条件,海军将士们的脸上露出了恐惧,但是恐惧之中,脸上显现更多的,是确保军舰安全的一种坚毅。
“合肥号”驱逐舰在台风中摇摇欲坠,船身不断受到巨浪的猛烈冲击。而补给船“丰仓号”则面临着如何安全给“合肥号”加油的难题。在狂风海浪的不断打击下,补给变得异常艰难。
但战士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丰富的航海经验,与狂风巨浪进行殊死搏斗。
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战士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机进行加油作业。
他们利用缆绳将两艘军舰紧紧相连,然后小心翼翼地开始加油。
然而,就在大家稍微舒了一口气的时候,狂风突然加剧,将缆绳吹断了。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战士们毫不慌乱,他们迅速重新连接缆绳,用血肉之躯当做绳索,紧紧地攥住不松开,哪怕手上已经流血。最后,他们成功地完成了加油工作。
然而,这场风暴并未就此结束。
狂风继续肆虐着海面,将“合肥号”上的天线刮倒,雷达也被冲入了大海。雷达就是船只的眼睛,在失去“眼睛”的情况下,“合肥号”变得异常危险,四顾茫然。
这个时候“丰仓号”补给舰就成了眼睛,引导着“合肥号”驱逐舰艰难地继续航行。
裂缝与重生
1986年1月19日,中国海军出访编队回到了祖国。当军舰回港进行检修时,大家发现了“合肥号”身上触目惊心的9道裂缝。
这些裂缝就是战斗的痕迹,记录着将士们在海上经历的艰难险阻。雷达天线的失踪也标志着这次出访的惊心动魄。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小插曲,那就是与这次虽然出访的是东亚三国,但是根据出访之前的计划,我们的军舰在南海海域是有一次和美军舰队交流的机会的。
但是由于天气原因,未能让双方登上对方的甲板,只能摆出队形互相敬礼表示友谊。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出访经历,中国海军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和短板。此后中国海军开始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舰艇的抗风浪能力和作战性能。
在舰艇的研发和建造上,中国海军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力求打造出更加先进、更加可靠的舰艇。
同时,中国海军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国海军的交流与合作。他们通过参加国际军事演习、开展联合巡航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作战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如今,中国海军还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句大的贡献。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海军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现在的中国海军已经今非昔比,它已经成为了一支具备强大作战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海上力量。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中国海军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信息来源
【1】中共党史出版社·《【百年潮】刘华清与海军首次出访(节选)》
【2】大众日报数字报·《狂风巨浪 难阻远航 ———亲历新中国海军首次出访》
【3】青岛日报·1985年人民海军军舰首次出访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