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夏,正值中国政局动荡,社会动乱不断,国力衰退,民众疾苦。那一年,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件震惊了全国——慈禧太后陵寝遭到盗掘。盗墓团伙深入清东陵,炸开了墓道,掠夺了无数珍贵的陪葬品,甚至将慈禧的遗体抛弃在棺盖上,任由炎热的夏日炙烤。
传闻称,盗贼们对她口中的夜明珠垂涎已久,而当他们发现这颗宝珠时,争抢中甚至割伤了慈禧的脖部。
随后,满目疮痍的遗体被随意丢弃,任凭它暴露在外,直到五十多天后才被匆忙安葬。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座皇帝般的陵寝在国家动荡的背景下被肆意践踏?
孝钦显皇后陵寝的修建与规模
慈禧太后的陵寝,坐落在昌瑞山南麓的菩陀峪。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东边紧挨着裕陵的妃园寝,只有短短0.5公里的距离,西边则与普祥峪定东陵之间隔着一条马槽沟,四面被群山环绕,环境宁静且隐秘。
这样的地理优势,使得慈禧的陵寝显得尤为尊贵和神秘。她的陵寝和慈安陵的规模几乎一致,设计上也极为讲究,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清朝皇家陵寝的宏伟与壮丽。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下令对陵寝进行重修。重修的内容覆盖面非常广泛,除了重新设计和建造方城、明楼、宝城等建筑外,宫门、朝房、小碑楼、神厨库等建筑也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和改建。
每一座建筑的风格和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力求展现皇家气派和庄严的氛围。特别是宫殿周围的庭院和建筑,均保持着对清朝皇室的尊崇与神圣。
经过重修后的慈禧陵格外雄伟壮丽,三大殿的木构架均采用了黄花梨木。殿内的梁枋和天花板上,装饰着精美的彩画,图案以金龙和玺彩画为主,显示出极高的艺术品位和工艺水平。
金龙是皇权的象征,所呈现的图案严谨且充满威严,极尽华丽,直接昭示着慈禧的帝王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殿内的墙壁雕刻了许多寓意深刻的图案,代表“万福万寿”和“福寿绵长”,这些砖雕图案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力求传递对慈禧的祝愿和尊崇。
为了让这些雕刻更加显得庄重奢华,所有的砖雕均涂刷上了红黄金,闪闪发光,显得贵气十足,给人一种肃穆且庄严的感觉。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上,也充满了细致入微的浮雕,龙凤呈祥、海水江崖等图案随处可见。
每一根石栏杆上,都可见到工匠们精心雕刻的细节,无论是龙凤的造型,还是海水江崖的波涛汹涌,都显得生动且富有张力。
孙殿英的盗墓计划1928年,正值中国的军阀混战时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疾苦,国家陷入贫弱的局面。孙殿英部是当时一支并非隶属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属于杂牌军,长期得不到充足的粮饷,导致士兵士气低落。
部队已经半年没有发饷,许多官兵出现开小差的现象,缺乏纪律,军心涣散。随着军队的状况越来越糟,孙殿英感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部队很可能会爆发更大的骚乱,甚至有可能发生哗变。
为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孙殿英开始在思考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最终,他心生一计。在这时,一个大胆且罪恶的念头在孙殿英的脑海中闪现——盗墓。
他意识到,唯有通过盗掘古墓,才能获得巨额财富,从而稳定军心,解决眼前的困境。于是,孙殿英带领一支盗墓团伙,开始了这场不法的盗掘行动。到了7月,孙殿英和他的团队终于决定动手,他们的目标是位于菩陀峪的慈禧太后陵墓。
为了打开墓道,盗墓团伙采取了炸药,墓道被炸开了一个大窟窿。当梓盖被打开的一瞬间,墓室内弥漫出一种特殊的香气,空气中充满了腐朽与古老的气息,光线也显得有些微弱,却依然闪烁着一丝光华。
站在墓室前的人们,不禁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所震撼。慈禧的遗体安详地躺在棺材中,仿佛只是进入了沉睡,面容依旧安宁,看上去丝毫没有腐化的迹象,似乎时间在这里停滞了一般。
看到这般景象,盗墓团伙中的一些人立刻行动了。有人见到慈禧的嘴部,立即伸手撬开,想要寻找她口中的夜明珠。
众人争抢的情形顿时变得异常混乱,盗贼们在不顾一切的状况下,不小心割伤了慈禧的脖部。最终,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后,他们成功地将夜明珠从慈禧的口中取出。
强盗对慈禧遗体的粗暴对待随着夜明珠的取得,他们的贪欲愈加膨胀,目光开始在墓室中四处游移。玉器、金器、丝织品、珠宝等珍贵物品被他们一一取走。
那些精美的玉器和镶金的器皿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丝织品上的绣花依旧细腻,呈现出当时皇宫中的奢华风格,然而这些东西并没有留给墓中安眠的慈禧,而是被迅速搬走,装进袋子里运出墓室。
随着财富被掠走,墓室内渐渐空空如也。这些盗贼们并没有立即离开,反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慈禧的遗体上。此时,慈禧的遗体被随意地抛置在棺盖上,躺在那里,暴露在外。遗体没有得到丝毫的尊重和安置,甚至连简单的保护措施都没有做到。
墓室内的气氛十分沉寂,盗匪们的动作变得越来越无序,他们完全忽视了对遗体的任何照顾,只顾着将所有能带走的物品搬走。由于盗墓发生在盛夏季节,墓道的封闭环境无法为遗体提供足够的保护。
遗体长时间暴露在外,几乎无人看管,渐渐地,慈禧的遗体开始出现异常。随着温度的升高,湿气和腐败气息开始蔓延,原本保存完好的遗体。
身体上竟然长出了近一寸长的白毛,那些盗匪们对这副残骸毫不在意,完全没有任何遗憾或歉意,继续从陵墓中搬运着他们的“战利品”。墓室内的一切都在经过这场掠夺后失去了它的光辉与神圣。
所有的珍贵物品都已被搬走,唯独遗体孤零零地躺在原地,最终被遗弃在那里,直到最后再没有人去打理。
处理善后的匆忙与草率事后,溥仪为了处理慈禧陵的盗墓事件,指派了原镇国公载泽为首的处理小组,前往东陵进行善后。载泽带领着七十多人的队伍,包括匠役和兵丁,迅速赶到了东陵。
队伍到达后,大家急忙动手,开始重新安葬慈禧的遗体。由于事态紧急,时间非常有限,所有的操作都显得极其匆忙,缺乏应有的谨慎和细致。载泽带领的处理小组并没有对地宫进行彻底的清理,外椁未能恢复,地宫内的整理工作也未能全面展开。
处理工作显得异常草率,匆忙的工作让整个场面显得有些仓促和不规范。地宫内的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整顿,甚至可以看到一些金券的角落里仍然散落着当初盗墓者拆卸棺椁时遗留下来的部件。
那些破碎的部分,原本应该是安放在慈禧遗体四周的重要物品,如今却被遗弃在角落里,任凭时间流逝。椁盖,仍旧放置在地上,表面残留着一些破烂的丝织物。这些原本用于保护棺椁的布料,已经变得脆弱不堪,随风飘动。
它们并没有被妥善处理,甚至被随便丢在地面上,毫无庄重和礼仪。那些原本属于皇家陵寝的一切设施和物品,如今都在这种匆忙和不严谨的处理中丧失了应有的尊重和严谨。
最终,虽然处理小组尽力恢复了外椁,但由于时间过于紧迫,他们只是草率地将修补好的外椁套在了内棺之外。
1952年对盗洞的封堵直到1952年,慈禧陵在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的主持下,才开始进行更加严格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过去多年的风雨和破坏使得陵寝的部分结构和文物受到了损害,尤其是盗墓事件留下的痕迹更是让这座历史悠久的陵墓显得破败不堪。
此时,经过长时间的荒废,墓道的盗洞终于得到了修复,原本破损的洞口被重新砌上,确保陵墓不会再受到进一步的侵犯。
随着修复工作逐步展开,专家和研究人员进入地宫,对墓室进行详细清理。他们小心翼翼地对墓中的一切进行整理和保护,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恢复陵墓的原貌。在清理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许多盗墓者留下的痕迹。
这些痕迹见证了当年盗墓者的猖狂和对陵寝的粗暴对待。地宫内,依然能够看到一些拆下的棺椁部件,它们被随意丢弃在角落里,残破不堪。椁盖依旧在原地,表面残留着被盗贼拆卸时留下的破碎丝织物,这些丝织物的残片散落一地,杂乱无章,令人触目惊心。
经过修复,外椁被重新安装,并且在地宫内安置回了原来的位置。尽管这项修复工作尽可能还原了当时的情形,但遗憾的是,部分珍贵的文物和设施依然没有得到妥善恢复。
虽然地宫内的许多设施已经修复,但当年的盗墓事件所带来的创伤并未完全愈合,许多盗贼留下的遗物依然作为一部分历史遗迹留存在陵寝中。
修复后的慈禧陵,虽然恢复了些许的往日风貌,但它依然承载着当年盗墓事件的痕迹,这些痕迹成为了清朝末年社会动荡的象征。尽管慈禧的陵寝经过了严密的保护和修复,但历史的伤口始终未能完全愈合,原本象征着清朝辉煌的陵寝,因那场破坏而永远背负了黑暗的记忆。
这种人应该挫骨扬灰都是轻的[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