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 7 月至 1989 年初,我人民解放军分批派出 15 支侦察作战部队,开赴老山战区配合轮战部队作战。由沈阳军区 64 军 192 师侦察力量协调组建的第 15 侦察大队 4 连,在一年多实战中,共组织渗透和抵近侦察 127 次,参与较大规模战斗 4 次,取得了俘敌歼敌 52 人,侦获军事情报 51 份的战绩。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 “英雄侦察连” 称号。
1988 年 12 月 1 - 3 日,第 15 侦察大队 4 连加强火力连,在越南一侧大丫口地区实施伏击捕俘战斗时,与正在该地区侦察的越黄连山省孟康县侦察分队及配属武装公安遭遇,触发激烈战斗。此次行动,我军先期出动兵力 168 人,渗透越境 8 公里,4 次改变回撤路线,在异国困境中展开了长达 42 小时的激战突围。
战前,侦察 4 连经过长时间观察和侦察,了解到大丫口及其附近诸高地驻敌大丫口公安屯兵力约 100 余人,该地每日规律时段均有 1 - 2 人到附近水井打水或洗澡,每周还有 2 - 3 人沿水井旁法国公路到 1005 高地伐木打柴或运粮。这些敌人行动规律,戒备程度不高。基于此,该连制定具体战斗方案,决心以伏击手段捕捉越军俘虏,获取重要军事情报。
12 月 1 日 16 时 - 21 时,参战分队分梯次分方向依次向敌境秘密开进。19 时 30 分,由大队首长及保障各兵种人员组成的大队前指在 1396 高地以南无名高地开设完毕。22 时 25 分,出境各组渡过界河按计划渗透前出,火力连 100 迫击炮和高射机枪于 2 日 6 时前分别占领阵地,完成射击准备。
然而,2 日 4 时 15 分,捕俘组接近预定伏击区域公路下方时,发现不断有越方人员到水井打水,导致无法进入设伏。捕俘组随即改变原计划为 “敌近我靠” 的方法袭击捕俘,但因前出路线受阻和敌活动人员多而未能如愿。根据情况变化,捕俘组决定将伏击区转移至法国公路,改抓通过该公路之敌。10 时 59 分,前出捕俘分队秘密运动至 1005 高地以西 400 米公路转弯处,完成设伏部署。
11 时 42 分,大队前指观察哨突然发现 4 名越军沿公路向爱头方向运动,随后,前出分队也发现有小股越军持机枪成战斗队形向设伏方位搜索前进,同时发现,伏击区东侧也有敌沿公路向伏击区域靠近。捕俘组判断转移设伏时已被敌发现,原捕俘计划无法达成。侦察参谋、捕俘组组长吴振河当机立断,令大家注意隐蔽,将敌放近先敌开火,尔后交替掩护,择机回撤。
11 时 57 分,2 名沿公路搜索的敌军进至设伏区域边缘,就在敌持枪欲射击之时,吴振河和 1 排长刘晓利同时跃起向敌射击。1 敌转身还击,战士刘文革一个点射击中该敌,敌倒下后又爬起,企图与另 1 负伤之敌逃跑,吴振河与战士耿丙强以连续点射将 2 敌击毙。战士迟文革、许春吉等跃出欲缴枪拖尸,却被伏击区上方敌机枪火力压制。战士杨忠奇立即向敌射击投弹,1 敌被当场打倒,随即,我 100 迫击炮开始对伏击区上方之敌进行压制。
利用炮火效果,吴振河指挥全组人员迅速撤离伏击区。此时,伏击区东侧又有 1 敌持喷火器逃窜,被战士杨忠奇等人开枪击毙。捕俘组撤下公路后,在我炮火的掩护下,利用下方稻田的田坎,以交替掩护方式,沿山沟迅速回撤。12 时 28 分,捕俘组撤至 706 高地山谷后,吴振河令接应 1 组跟进,火力组随之撤离,占领有利地形担任掩护。
但当撤至 657 高地西南侧时,意外再次发生。前出分队突遭回撤方向 2 高地山梁一线 10 余名越军火力强压,回撤路线被火力封锁,撤退受到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捕俘组和火力组部分人员被迫强行通过敌火力封锁上行冲锋,勉强与接应 2 组汇合。
12 时 30 分,指导员崔文带捕俘组 2 名战士与回撤阻击中的接应 1 组汇合,尔后沿 706 高地西侧山谷向 657 高地实施突围,并在此与火力组先行撤下的部分人员合拢。此时,火力组组长、副连长张海宾带通信员王玉振与开设炮兵前观的炮兵参谋田忠信等人刚刚撤至 706 高地北侧沟底,王玉振在接应指导员时,被远处山梁之敌打来的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张海宾见状,令撤在前面的卫生员返回救护,接应 1 组战士边海成和火力组战士姜振义看到战友负伤,也同时返回救助支援,却被敌再次打来的子弹分别击中脚掌和腿部。
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张海宾等因无法抬运伤员回撤,被迫重新返回到 706 高地北侧沟底。随后,崔文等和接应 1 组及火力组其他人员也全部被压制到张海宾处。在清点了人员和武器装备后,指导员崔文采纳了战士韩继锋的建议,由张海宾、李俊良等护送伤员在前,崔文带部分人员断后,大队前指亦在同时组织高射机枪和炮兵集火压制周围之敌,掩护被困部队按照既定路线向着祖国的方向强行回撤。
下午 14 时 51 分,被困部队抬运伤员撤至越境 657 高地北侧谷底时,657 高地又被敌军占领,并以密集火力向我射击,回撤路线再次被封锁。崔文、张海宾率部向东突围,幸好大队前指派出的增援力量和副指导员张建军带领的机动人员赶到。大队前指当即命令高机对 657 高地和东北沟口之敌进行压制,随后,崔文、张建军和军医王永祥等组成火力组,与重新部署的我方人员,使用重机枪等集火打击当面之敌,当即毙敌 4 人,余敌逃窜。
然而,16 时 08 分,回撤部队又被敌火压制,大丫口之敌先后向我发射 20余发炮弹,企图封锁回撤路线。紧急关头,大队前指组织兵力和火力加大对回撤部队的增援和火力支援,令 1 排长刘晓利等 8 人加强对天生桥方向的警戒,令吴振河部严密控制渡场,炮兵、高机连续对敌进行高强度火力压制。
利用火力效果,崔文、李仲明等迅速指挥人员抬运伤员,以交替掩护、单兵或小组逐次跃进的方式,于 14 时 40 分撤至界河附近一断崖处,出境部队终于脱离敌直射火力威胁。17 时 13 分,出境人员完全脱离与敌接触,3 日 2 时 58 分,出境人员全部通过界河,撤至我方一侧。
在本次战斗中,炮侦协同密切,通信、工兵、卫生、后勤等保障可靠有力,部队机制灵活,在后续长达 4 小时的激战中未再出现新的伤亡。与此同时,担任战斗保障的火力连、勤务连以及后续增调接应的侦察 3 连、守备 3 团 7 连、武警边检站、当地民兵,以及大队机关等,都在战斗过程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本次不预期遭遇战斗,4连在情况突变、几被围困的严峻情况下,持续战斗 5 小时 20 分钟,我战亡 1 人,轻伤 2 人,同时毙伤敌 41 人,摧毁敌军事目标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