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初,老山前线的紧张局势并未因 “1.15” 大战结束而缓和。越军妄图夺回那拉、老山、松毛岭地区,不断向二军区一线增兵,频繁渗透、骚扰、炮击我军前沿阵地,边境冲突不断,百姓生活受扰,局势一触即发。
中央军委高瞻远瞩,为粉碎越军反攻阴谋,配合柬泰战场打破其旱季攻势,决定在 1985 年春节前夕组织大规模出击作战。南京军区第 1 军迅速响应,制定 “851 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汉杨、1442 高地、140 号阵地等 5 个区域的 18 个越军据点发起攻击。其中,140 号阵地战略意义重大,它位于 541 高地东南侧 150 米,呈南北走向,长约 200 米,宽 8 至 10 米,是越军 “堑壕延伸”“围圈卡脖” 战术的关键支撑,严重威胁我军防御。
为确保胜利,第 1 军集结1师、36师和边防15团等部队的 6 个加强连,加强配属工兵、炮兵等多兵种,组建综合战斗分队。1985 年 2 月 7 日和 8 日,第 1 军炮兵展开预先火力准备,万炮齐发,越军部分工事被毁。炮击结束后,越军严阵以待,我军步兵却未行动,越军警惕性逐渐松懈。
2 月 10 日凌晨,参战部队趁夜向进攻出发地集结。2 月 11 日,天刚亮,6 个加强连在炮火掩护下,以偷袭与强攻结合的战术向越军发起总攻。在汉杨方向,36 师 106 团 3 连、4 连,107 团 7 连,108 团 7 连迅速攻占预定目标。
占领 412 阵地是 “2.11” 出击汉扬的关键一步。412 阵地地势高耸,对汉扬地区情况一览无余,是进出汉扬的必经之路。这个位置重要的阵地以前由越军重兵防守,不料越军改变策略,对这个不利防守的阵地收缩兵力,使用“空城计”欲诱导我军攻占后,再以以炮兵对我进行覆盖。出击分队“摸占高地” 后及时发觉异样及时撤退,刚撤到安全区域,越军猛烈的炮火瞬间将阵地覆盖,避免了我军人员的伤亡。负责攻打 1442 高地的 边防15 团攻击部队完成任务后也撤回防御阵地。
140 高地的战斗最为激烈。担负攻打任务的 1 师 3 团 4 连,额外增配多个精锐分队。战斗前,4 连在 541 高地秘密囤积弹药和生活用品,加修交通壕,构筑屯兵工事。11 日凌晨 5 时 40 分,4 连按计划向 140 高地西北、西南悄然贴近。6 时 22 分,炮火准备后,4 连兵分四路发起攻击。
越军立刻呼叫炮火反击,团侦察排和 4 连 2 排伤亡惨重。连指果断命令预备队接替 2 排继续攻击 2 号高地。同时,4 连 1 排和 6 连 2 排进攻 3 号高地。越军因重兵防守 2 号高地,疏忽 3 号高地。2 排趁机冲锋至山腰,距主峰 50 米时遭越军炮火拦阻。危急时刻,团炮群反压制,116 高地的 1 团 6 连摧毁 138 阵地越军火力点,2 排一鼓作气冲上 3 号高地主峰,于 6 时 35 分拿下。不久,4 连攻击部队拿下 2 号阵地。7 时 13 分,我军攻占 140 高地表面阵地,随即搜剿残敌、加强防御。
越军深知 140 高地重要,从 7 时 30 分起,以加强班到加强连规模兵力,对 140 高地发起 10 次反扑,被我军战士在炮火支援下一次次击退。中午 12 时,越军进攻无果,改为零星炮火骚扰。午后,越军炮火加强,工事被毁,但我军如钢铁长城坚守阵地。
“2.11 战斗”由于我军准备充分、计划周密,南京军区1师、 36 师和边防15团各出击分队英勇奋战,攻占所有预定目标。共毙敌187人、伤敌232人,摧毁敌火炮6门、机枪7挺、工事59个、营房1栋,缴获火炮3门、重机枪4挺、轻机枪4挺、高机1挺、40火箭筒4具、冲锋枪25支、掷弹筒2具、地雷340枚、各种弹药2000余发和部分粮食、被装。我军则有17人牺牲,89人负伤。
此次战斗胜利粉碎了越军 “堑壕延伸” “围圈卡脖”的战术,沉重打击了越军气焰,改善了老山战区防御态势,稳固了我军主动权。越军二军区副司令兼河江前指司令黎威密因在这次战斗中指挥不当被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