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将至,高校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评审盛宴。这本该是一场公平公正的学术竞技,却暗流涌动,上演着一幕幕现实版的「甄嬛传」。
某高校某系,每到评审季,便是一场尔虞我诈的权力游戏。优秀教师早已内定,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强强联手,拉拢一批青年教师,组成「嫡系」势力,共同孤立那些他们看不顺眼的人,最终将大部分票数都投给「自己人」。
表面上,评审是民主投票,但实际上却暗箱操作。例如,某位资深教授,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却因为与系主任「理念不合」,就被刻意打压,评审时被分配到偏低的票数。而一些毫无建树的青年教师,却因为是系主任的「亲信」,获得了许多并不属于他们的「荣誉」。
这种「明规则」和「潜规则」并存的评审机制,让许多真正有实力的教师心寒。他们辛苦钻研学术,却敌不过人情世故,最终只能被排挤在外。而那些靠着关系上位的人,却得意洋洋,继续享受着「特权」。
这不禁让人想起《甄嬛传》中后宫争斗的场景,看似和谐的表面之下,隐藏着利益纠葛和权谋斗争。高校评审,为何要沦落到这种程度?难道学术的殿堂,也无法逃脱人性的阴暗面?
高校评审的「甄嬛传」,折射出高校管理制度的弊端,也反映出一些高校领导干部缺乏公正廉洁的意识。只有打破权力集中、完善评审机制,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让高校评审回归学术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