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丽,今年35岁,出生在南方一个小县城,家里兄妹两个,上面有一个哥哥。从小到大,我的生活一半是在农村度过的,另一半是在县城里度过的。
家里的经济情况一般,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种地和打零工供我们读书。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小时候父母对我有些疼爱,但更多的关注还是放在我哥身上。
我高中毕业后,因为家里没钱,没能继续上大学,只能早早进城打工。后来,我顺利嫁给了现在的丈夫,他是一个踏实肯干的工人,比我大两岁。
我们结婚七年,有一个五岁的女儿,生活虽然谈不上富裕,但我们夫妻俩努力工作,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相比之下,我哥的生活就显得不太尽如人意。
他初中毕业后没再读书,一直在家里混日子,后来勉强找了个工作,结了婚,却总是离不开家里的接济。
作为女儿,我并不觉得自己比哥哥低一等,但在父母的眼中,似乎一直是“儿子重要,女儿次要”。从小到大,家里的好东西都是先紧着我哥,我习惯了不受重视,也习惯了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被召唤。
今年腊月二十八,我刚发了年终奖,想着年底了,给爸妈孝敬点钱,也算尽一份女儿的心意。于是,给我妈微信转了8888元,想着这个数字讨喜,希望她能开心。没想到,我妈的回复却让我一颗心凉到了谷底。
“丽丽啊,钱我收到了。你哥最近看中了一辆车,要换车还差十万,你能不能再凑点?”
我坐在沙发上,看着手机屏幕,脑袋里一片空白。这不是第一次了,甚至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我从小到大,生活中见证了太多类似的事情。记得小时候,每次过年,家里杀鸡杀鸭,我总会开心得在一旁帮忙,但最后鸡腿永远是我哥的。
我问过我妈,“为什么鸡腿总是给哥哥?”我妈笑着说:“你是女孩子,吃不吃都一样,家里的好东西要留给男孩子。”
那个时候我年纪小,不懂得反驳,只觉得我哥什么都比我好。长大后,我才慢慢明白,在我妈的心里,我是嫁出去的女儿,而我哥才是她的依靠。
我十八岁那年,家里为了给我哥盖房子,卖掉了家里的两亩地。那时候我正在读高中,开学需要学费,我犹豫了很久才问我妈:“妈,学费怎么办?”
我妈头也不抬地说:“你爸去借吧,家里现在没钱了。”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和这个家没有太多关系。后来,学费是我爸东拼西凑借来的,但我始终记得我妈那句话——“家里没钱了”。
再后来,我哥结婚,家里又是出钱又是出力,把他的新房装修得漂漂亮亮。我结婚的时候,爸妈只是象征性地拿了两千块钱,说是当嫁妆。
我没有抱怨什么,因为那时候已经习惯了。我知道,我是个“外人”,而哥哥才是他们真正的孩子。
婚后,我和丈夫一起努力过日子。丈夫人很实在,对我也很好,他常说:“你爸妈年纪大了,你是他们的女儿,能帮就帮,别计较那么多。”我听了觉得很暖心,但每次回娘家,心里的那点委屈总是挥之不去。
去年,我哥失业了,嫂子在家带孩子,家里的开销全靠我爸妈接济。我妈几次打电话跟我说:“丽丽啊,你哥现在困难,你们小两口手头宽裕的话,帮帮你哥吧。”
我咬咬牙,和丈夫商量后,给了两万块。没过几个月,我妈又找我借钱,说是我哥孩子要上培训班。
那一次,我没答应。我妈在电话里叹了很久气,说:“丽丽啊,你哥就这么一个妹妹,你不帮他,谁帮他?”
我哭着挂了电话。是啊,我是他妹妹,可我也是爸妈的女儿啊,为什么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我也有我的小家,也有我的难处?
这次年终奖发下来,我想着年底了,给爸妈一些钱,尽尽孝道。毕竟,作为女儿,不管心里再多委屈,孝顺父母是应该的。
没想到,我妈竟然当着我的面,把钱转给了我哥。我问她:“妈,这钱是给你们的,你怎么给我哥了?”
她理所当然地回答:“你哥换车还差钱呢!你们小两口日子过得好,帮他一把怎么了?”
我忍了忍,没吭声。回到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他叹了口气,说:“你爸妈就是太偏心了……你以后别太惯着他们了,给自己留点底气。”
听了丈夫的话,我的心情很复杂。我从小到大,都在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有些东西是得不到的。我可以对他们好,但不能一味地被他们压榨。
这几天,我妈又给我打了几个电话,问我能不能再凑点钱给我哥换车。我没接电话,把手机静音放在一旁。丈夫看出了我的不对劲,问我怎么了。我摇摇头,说:“没事。”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这些年,我的付出对他们来说,从来不是感激,而是理所当然。我可以继续孝顺他们,但我不能再继续纵容这种偏心。
腊月二十八的夜晚,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我抱着女儿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看着她稚嫩的小脸,心里越来越坚定。我不想成为我妈那样的母亲,也不想让我的女儿在将来体验我现在的感受。
丈夫端着一杯热茶走过来,轻声说:“过几天就是年三十了,咱们一家三口好好过个年吧,别想那么多了。”
我点点头,抬起头,看着窗外的月亮。是啊,该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