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关中的博弈,再次证明,任何游戏都是强者说了算

王老讲鬼谷 2024-09-07 20:58:41
地盘都是争来的,而不是别人赏赐的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覆灭。关中究竟如何归属,是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 关中博弈的本质是当下的权力斗争,也决定未来天下的走向。 本来,按照怀王之约,刘邦应该在关中称王。但是,现实终归是现实,现实是由强者说了算的。谁的力量最为强大,谁将拥有最强的主导权。楚怀王虽然是名义上的君主,但他没有任何实力支撑。刘邦的实力较弱,他并不能主导形势走向。毫无疑问,项羽的实力最为强大,他率领的诸侯联军将主导天下形势的走向,而项羽就是切蛋糕的人。 斗争的基础是实力所有的斗争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实力的构成既包括土地,又包括人口,而影响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君主和文臣武将。 在中国古代地缘战略规划中,最为重要的根据地分别是关中平原,燕赵之地,齐鲁大地。周朝、秦朝都是崛起于关中,唐朝先占据关中,然后平定天下。汉光武帝刘秀崛起于河北。田肯曾经对刘邦建议,齐国旧地,背靠大海,土地肥沃,资源丰厚,有高屋建瓴之势,远离汉朝国都,是天然的造反策源地,因此是刘姓诸侯王必须镇守的战略要地。而长江以南历来不是重要的龙兴之地,发源于江南的政权,只有朱元璋统一了全国,其他政权都是偏安一隅,最终被灭。 关中,如此重要的一块根据地,谁占据了,谁将拥有极大的优势,未来一旦发生斗争,进可攻退可守。这样的风水宝地,为什么项羽不占据呢?因为主观上,项羽没有认知,韩生的劝谏已经晚了;客观上,条件已经不允许了。【后文详述】 为什么项羽在火烧咸阳、掠夺财富之后,才向楚怀王请示关中应该如何归属呢?按照怀王之约,刘邦早就应该称王了,项羽这样做岂不是明知故问吗?说白了,项羽心里也明白,关中的价值重大,绝不能落在刘邦手里。 楚怀王想要保证自己存在,让自己的存在有意义和价值,就必须让刘邦和项羽相互制衡。所以楚怀王必然需要支持刘邦在关中称王,但是项羽绝对可能让刘邦在关中称王。一旦刘邦在关中称王,对项羽来说,将是巨大的权力威胁,对于威胁项羽拥有本能感知。 因此,项羽不可能把关中留给刘邦,所以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火烧咸阳,掠夺财富,算是向秦朝报仇; 第二,将三王封在关中,将刘邦封在汉中,让三王防御刘邦。 虽然规划得很好,但是这两项做法都是错误的。报仇泄愤,让秦民大失所望,而刘邦早得关中百姓的信任,人人希望他能在关中称王。把三王封在关中,只会让秦民更加怨恨,因为三王率领的秦军被项羽坑杀在了新安城南,人人都是记仇的,怎么能不怨恨三王呢?因此三王在关中天然就是孤立的,没有民心的支持,就没有强大的力量。 刘邦与项羽各有动机刘邦的动机:占据关中造成既定的事实项羽已经平定了黄河以北,想率领各路诸侯军向西进入关中,还没有到达函谷关。 这时,有人劝说刘邦:“关中地区比天下其他地方要富足十倍,而且地势险要。听说项羽封章邯为雍王,让他在关中称王。现在如果他来了,您恐怕就不能占据这个地方了。可以火速派兵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来,并逐步征召关中兵,以此增加自己的实力,抵御他们。”刘邦认为此计可行,就照着办了。 想法很好,做法不对,实力不济 人的欲望都可以从行为中充分表达出来。如果说人的言行不一致,言语可以欺骗人,但是行为很难欺骗人。所以,识人不能单纯去揣摩人的心思,要通过他的言行举止等所有细节互相参照,就能极为准确的识别一个人。 刘邦直接封闭函谷的行为也对也不对。 说对,按照怀王之约,刘邦占据关中称王,理所应当。但是,这样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实力面前往往很难实现,因为实力最强者有自己的意图。现在项羽的实力更强,更有话语权。 如果刘邦想要占据关中,不应该直接行动,而应该公开行动,把事情做得名正言顺。怎么做呢? 第一,向楚怀王报捷,自己战胜了秦朝,进入了咸阳。 第二,汇报自己做好的工作,宣扬楚国的恩德。 第三,请求楚怀王册封自己,允许自己在关中称王。 除了这些工作,最重要的当然是派出亲信,做两项工作:一是送礼,二是游说。曾经推荐自己西进咸阳的老臣们都要送礼,楚怀王身边的臣子也都要送上礼物。送了礼之后才好办事,游说他们支持刘邦在关中称王。不可明说的内容当然是:制衡项羽,防止他做大做强,威胁楚怀王。 说不对,是因为面对项羽,刘邦无法占据关中。来自项羽的现实阻力太大,强行占据关中,非常危险。项羽来到关中之后,双方如果爆发正面冲突,刘邦很难抵挡。 当项羽来到函谷关,见到关门紧闭,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又说,刘邦想要独霸关中,项羽怒不可遏,准备进攻刘邦,于是爆发了鸿门宴的斗争。 鸿门宴的斗争本质是义军体系下的一次内部斗争,是项羽与刘邦的一次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刘邦臣服于项羽。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呢?不是不想杀,是现实不允许。【参考文章:鸿门宴上,为什么项羽不能下令杀死刘邦呢?】 在鸿门宴上,刘邦对自己的动机进行了重新解释,重新定义。刘邦说:自己进入关中,日日夜夜盼望着项羽到来,哪里敢谋反呢?之所以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出入和非常之事发生。 这话说的就非常漂亮,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动机。反正自己心里想什么,别人也不知道,而把守函谷关的行为在客观上也确实可以防备他人抢夺革命成果。而把保护革命成果的行为说成是为了项羽,这就是一种顺从,承认了自己的弱势地位。 通过项伯送礼,通过表现臣服,认可项羽的领导地位,刘邦躲过一劫。 鸿门宴,项羽取得胜利,用武力威慑令刘邦彻底臣服。之后,西进咸阳,洗劫屠戮咸阳城,杀秦王子婴,火烧宫室,掠夺金银财宝和妇女。这些行为之所以在刘邦臣服之后才做,是因为项羽取得了最高领导权,事实上,剥夺了刘邦此时称王的可能性。面对这样的结局,刘邦无法用武力反抗,因为实力不济,更因为臣服之后,没有正当理由反抗。 项羽的动机秦王朝覆灭,外部矛盾消除,剩下的就全部是内部矛盾。 对于项羽来说,内部矛盾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与楚怀王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与各诸侯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与刘邦的矛盾。因为刘邦这支力量独立且有实力,楚怀王派他西入咸阳,并取得了成功,是可以倚重的。 因此,秦王朝覆灭之后,项羽必须握住手中的十拳,不能再给楚怀王夺取权力的机会,不能再像项梁意外战死之后的情形,给了楚怀王提拔倚重宋义的机会,夺了项羽的兵权。当然也就不能给刘邦制衡自己的机会,因此必须提前打压刘邦。 对于关中这块根据地,得不到就毁掉,项羽对待关中的态度虽然不是特别明确,但基本上是明确的。从行为上说,项羽毁掉了关中,虽不是刻意而为,因为掺杂了太多报仇泄愤的成分,还掺杂了项羽凶悍残暴的性格因素,但是从结果上说,确实达到了阻止刘邦在关中迅速崛起的目的。或许是有意为之,或许是歪打正着,项羽的动机谁又能彻底猜透呢? 而真正暴露项羽主观动机的行为是之后的分封。 项羽在分封刘邦时做了两手准备: 第一,把刘邦分封到巴蜀,如此就把刘邦移出了关中平原这块战略要地,而名义上刘邦还是占据了一部分秦国旧地,只不过被分封到了巴蜀汉中偏远地区。 因为项羽和范增怀疑刘邦有夺取天下的野心,而双方在鸿门宴已经将和,而且项羽也不愿意背上违背怀王之约的罪名,所以就暗地策划了这样的行动。立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两地和汉中郡,建都南郑。 第二,用三王抵御刘邦。把关中分割为雍、塞、翟三部分,将秦朝的降将封在那里作王,封章邯为雍王,管制咸阳以西地区,建都废丘;立司马欣为塞王,统领咸阳以东至黄河一带,建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领有上郡地区,建都高奴。借三王之力以抵御阻挡刘邦。 项羽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对的,唯一的缺点是思虑不够全面深入。 以刘邦的志向和他手下的人才及兵力,再加上关中的民心,就算有三王防守关中,也极有可能失败。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三王带着秦兵出了函谷关,却只有他们三人回来了,其它人都死在了外面,尤其是被坑杀了二十万,怎么能不招人怨恨吗? 再说,民心向背也很明显。刘邦在关中施恩,秦民都希望他称王。三王是项羽分封的,而项羽火烧咸阳、抢掠一通,人心失望,怎能不怨恨呢?秦民不支持三王,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只要刘邦杀回关中,百姓依然会夹道欢迎。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月,刘邦进入汉中。八月,刘邦就从故道袭击章邯,很快东进咸阳,并在废丘包围了章邯,并派将领攻夺各地。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都投降了,刘邦很快就攻下了关中。只有章邯坚守孤城,坚持到了第二年月,城破自杀。 如果项羽能使用“事前验尸”的方法,就可以考虑到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做出更多的安排。比如分封一位自己的亲信占据汉中,只让刘邦占据巴蜀,这样刘邦与关中之间就有两道防线,缓冲空间更大,回到关中的难度更大。也能给项羽留出更多的时间,救援关中。 其实,最狠毒的安排一定是把刘邦分封到其它地方,本质上是无限分化、弱化刘邦的实力,夺其根基,断其发展之路。如果是富饶地区,应该是齐国旧地,让他处在自己的身边,可以监视,方便消灭;还可以让他陷在与田氏子孙互相争夺之中,让他与田氏为敌,说不定还可以达到借刀杀人的效果。如果是架空刘邦,可以分封他更高的位置,让他与怀王更近,让他们处在偏远地区,剥夺其资源,彻底孤立他们,让他们身边无人可用,无限削弱其实力,令其无力发展。任何想要援救或支援的力量,都要进行打击或消灭。
0 阅读:3

王老讲鬼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