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Z P50 Hybrid IEM - TDS REVIEW
EPZ P50 ハイブリッドイヤホン - TDS レビュー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以及内容说明 V202502 进行。
TDS REVIEW 标准流程规范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EPZ P50: IV (Recommend)

这是 EPZ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三个(P50)、第四个产品(DP16 升级线)。
如果说 Kato、SM2 之类的耳塞是我们想要做千元动圈怪物房的契机,那么 EPZ 的新 K5 某种程度上就是开启千元圈铁怪物房的型号之一。就在前不久我们更新了千元耳塞怪物房的 3.0 版本,并将原先的圈铁分支扩展为了混合单元分支,P50 刚好在我们录制这期节目之后才来到 TDS Hearroom,不过它也的确是有一定实力能够进入新的怪物房体系的产品。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P50 的包装体积并不算大,不过封套和内部衬纸的设计有点意思,似乎是想做成类似皮包花纹的感觉?内部配件包括一个收纳盒和六对耳套。

收纳盒的形态是比较常规的圆形抗压盒,表面为人造皮革,有不错的抗压性,内部空间可以放得下差不多两条 P50。耳套的配置基本上就是类似 AET07 的样式,导管较硬、开口适中略偏大。

P50 默认只有一种配色,但是你可以免费定制腔体颜色,联系 EPZ 的官方客服即可,这方面 EPZ 一直有着比较完善的服务。P50 默认的这套外观是黑色树脂腔体与银色铝合金面板的搭配,导管为独立嵌入的金属一体导管。

3D 打印树脂腔体的透明度相对较低,透过高亮度灯看到其实是略微发褐的状态,表面光滑程度较高。金属面板是 7 系铝合金 CNC 切削而成,表面阳极氧化为银色,摸上去细腻度是比较高的,面板中心有着非常大面积镂空的结构,这也让它的背部开放程度相当高。这一套 ID 给人相当强的机械感,跟之前 EPZ 的产品有着很大不同,且由于前腔的树脂,并不会实际感觉到冰冷。面板与腔体之间的缝隙非常窄,做工细节放在一条千余元级的耳机上没有什么问题。

耳机的体积中规中矩,毕竟塞了不少的单元,基本造型就是类定制公模。腔体内侧针对于耳甲艇、耳甲腔都有一定的适配,耳甲艇部分的饱满程度稍高。佩戴下来,对于大多数中大耳廓人群友好程度很高,小耳廓可能会有点“悬空”。稳定性则没有什么问题。

P50 的导管相对比较粗,但是搭配默认耳套的安装难度并不高,建议搭配第三方耳套时选择比哥套和 AET08 稍粗的管径。导管口有两层阻尼,没有限位结构。腔体表面没有可见开孔,但是面板上的开放程度却相当高。透过面板盖板你能看到金色阻尼板的存在,P50 作为混合耳塞,后腔的开放程度对于动圈部分颇有帮助。腔体的被动隔音性能中规中矩,没有明显的气压平衡问题。

按照 EPZ 官方的说法,P50 默认配置的是一条 6N 单晶铜镀银线,分线器以下为四股编制,编织的紧密程度稍高。线材整体不算粗,稍有一点硬度,自缠绕现象轻微。插头、插针外壳均为 304 不锈钢材质表面电镀抛光。

可换线系统基于 0.78mm 2PIN 平座的结构,对于平座和凸针线材均可兼容。母座单独一体,稳定性和耐久度不用担心。插针的紧实程度较高,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依然牢固。线材端的插针有注塑的小型外壳。

可换插头系统则是带有螺旋锁定、弯头的 4PIN 结构,带有防呆槽,包装内有 3.5mm 单端和 4.4mm 平衡双插头配备。
和 P50 一同被寄来的还有一条 DP16 升级线,同样搭载了可换插头结构,采用的是带有螺旋锁定结构的长 4PIN 插座,没有防呆槽但是有指示孔。这条线材的材质官方宣传为 6N 单晶铜,分线器以下为四股编制,编织紧密程度不算高。线材总体柔软程度较高,且没有比原线粗很多。关于这条线材的搭配,我们在声音部分会进行简述。

单元方面,P50 搭载了一圈、两铁、两平板的五单元混合架构。低频部分是由一颗直径为 10mm 的 PEK + PU 复合振膜动圈单元负责,中频部分则是一颗定制 32257 复合双动铁单元,高频部分为一组一拖二微平板单元。三种单元均有独立导管,结合电子分频之后形成这套三分频系统,是比较标准的架构。P50 的单元衔接做得还可以,中低频能够有一定的结像形成能力,但是微平板单元与中低频单元的音色区别还是可以感知到的。
阻抗 20Ω,灵敏度 102dB(具体单位未知)。P50 是一条相对容易出声,但是高频在低推力下会有一点不好控制的耳塞。在入门小尾巴的推动下,尤其是平衡口,已经能够轻松达到足够声压和一定的分离度。我个人认为从 TEU-8、Atom 3 级别的小尾巴开始搭配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要控制好那组微平板单元,我会建议搭配一些声音不过分偏冷的小尾巴,可以选择平衡驱动,HC2 级别往上级别基本都行。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基于原线平衡驱动、默认耳套的搭配,已经满足驱动所需功率条件。
低频量感适中,厚度有所控制,有相对充足的饱满度。弹性相当不错,下潜能力在这一批混合单元新品中属于表现尚可的。收放速度略快一点,保留的残响不算多。氛围的晕染度和浓郁度都不算高。P50 的低频总体上是结实、精致的,听上去偏紧致,弥散感偏低,显然是更加偏向现代的调法。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有轻度的前倾感。
中频,人声的距离不算远,且口型大小比标准要稍大一点,所以会有一定的贴脸感。P50 对于人声质感和线条之间的偏向性略偏向雨后者,线条的突出程度会比较高,质感厚度则有所控制,不会过于厚重。男女声之间的倾向性不算明显,尽管这段时间我会用 P50 听的更多是女声,但是的确它不会展现出明显的倾向。适合的声线类型是相对清亮、细腻的类型,一些注重下盘饱满度的类型可能会听上去不太适合。一方面这个与中低频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口型和距离有关。音色渲染的程度不算多,听上去是在偏上盘的地方有轻度的亮感的增加来影响音色,大体的准确度是可以的。颗粒感的保留需要分开来谈,由于这类微平板单元的特性,你能在偏上盘的地方听到一些仿佛是颗粒感的现象,但是低频动圈部分负责的地方又有着不错的顺滑度,所以它跟我们讨论颗粒感时的描述并不能在同一体系下来比较。非要说的话,P50 有一定的颗粒感保留,但是人声基频偏下盘的部分又有不错的顺滑度。所以偏厚偏粗的声线其实还是会有点缺味道,这点与它上盘存在的颗粒感并不冲突。喉音位置比标准状态略偏高一点,气声的比例适中略偏多一点,齿音也有轻度的保留。人声的通透程度是相当高的。

乐器方面,大部分乐器能够在质感和线条之间有一定的平衡。弦乐器中,小提琴、吉他等有轻微的亮感增强,中提琴等的扎实程度还比较高,质感听上去略有点紧绷,在一定时间的 run-in 之后会有轻度的改善。拉拨弦细节在这个价位中量感符合预期,稍有突出感。大提琴的形体感比较扎实,清晰度不错,也同样会有点过于精致。铜管类的气势感会有点压缩,但是需要亮度的小号等亮度充足。木管类的音色也会有轻度的亮感,自然度还是不错的,这也得益于它总体结构的开放度。乐器的泛音量是足够的,也会有一点突出。打击乐器中,Kick 存在感合适,Snare 收得偏快,镲片类有比较高的总体亮度和一定程度的金属感,但是不会过于刺激。
高频的亮度是比较高的,不过并非额外突出了个别尖峰,听上去是总体都有充足的能量。平滑程度中规中矩,有一些微平板模组的特有质感(人声部分已经介绍过)。极高频的延伸能力还可以,滚降不会偏早、偏快。
P50 作为多重混合单元耳塞,我们还是来谈它的空间感而非“声场”。P50 呈现出一个距离不算远、横纵距离相当、层次感还不错的空间,边缘清晰度较高。结合有一定的“高度感”,它的空间其实是相对比较规整的略呈球形的状态。定位能力在这价位的混合单元里相当不错。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不错,整体感则由于三种混合单元的缘故表现中规中矩。解析能力同价位小有优势,不过“解析感”也会相当突出。动态表现适中,瞬态较为出色。
延伸方案 | Unconventional Pairings搭配 DP16 升级线平衡驱动引入的变化,其他条件不变。
低频的大体特性没有明显变化,不过在饱满程度上会稍有增强。人声的厚度有一定的补足,听上去下盘更加扎实,一些偏厚的人声不会觉得味道有明显缺失了。高频的整体感更加高,听上去那种微平板单元引入的高频颗粒感有明显的平滑化,同时这类单元的能量优势依然还在。

总的来说,搭配这条升级线之后的 P50 是大体走向没有明显变化,但是音色和质感优化感知明显。相较于默认的原线来说,我的确认为这对于 P50 的提升大多是正面的,也建议购买时搭配这条线或者类似架构、材质的线材。目前听过几条带有双单元、四单元微平板模组的耳塞,大多数在镀银铜线或者混编线下会对于这种单元的高频颗粒感过于突出,经验主义地来看,你可以找一些高纯度铜线或者纯银线适当进行搭配。
曲风适应 | Genre VersatilityP50 对于大多数现代流行的表现是不错的,一些需要氛围但不过于浓重的老流行,比如 City Pop 和港乐,会觉得适当有点过亮,其他方面则没有什么问题。对于布鲁斯和民谣的表现也会稍有些硬,但这对于大多数摇滚分支尤其是需要一定场面感的类型会比较合适,金属的适应性还可以。电子乐方面,P50 适合对于大多数需要瞬态的类型都有不错的兼容,低频弹性也没问题。Anisong 方面,人声质感用于一些比较清亮的女声是合适的,但是控制不好的话可能在听一些制作水平不够好的曲目时觉得有点不太耐听。你可以尝试搭配我们提到的铜线进行一定改善,但核心还是要控制好微平板的特性。Acoustic 大类,爵士的表现中规中矩,一些中小编制器乐如果不强调结像的话,都是可听的。

作为 EPZ 打磨了相当一阵的产品,P50 总体上还是相对杂食的,延续了新版 K5 的中频质感,在此基础上它会有一点两头翘,微平板单元引入的高频特性会让它听上去线条有所突出。对于有一些前端搭配经验的烧友来说,它是这价位新混合单元耳塞里一条相对杂食、风格现代的选择。

KingTsui, TDS Studio.
Feb 2025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