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精准把握我国当下人口现状,人口普查数据是关键依据。
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达14.1亿,约占全球人口的18%,稳坐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宝座。与上一个十年相比,人口增加了7206万人,这一增量甚至超过英国总人口。然而,在增长背后,需留意过去10年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低于上一个十年。
主要因素在于育龄妇女数量下降,以及人们生育年龄推迟,年轻人晚婚晚育现象愈发普遍。

少子化这一发达国家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正成为我国接下来要直面的挑战。
在这14.1亿人口中,男性占比51.24%,女性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与2010年的105.2基本持平,男女比例略有改善,趋于更加平衡。
但仍需注意,若情况不改善,约3500万男同胞可能面临婚恋难题。此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到14岁少儿人口相比上一个十年上升了1.35个百分点,达2.5亿;65岁以上人口为1.9亿,较上一个十年上升了5.44%。处于中间的中青年劳动人口,肩负着支撑家庭的重任。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人口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口意义因所处历史进程而异。当下中国处于关键转型期,既不像印度仅因庞大人口受世界关注,也未陷入日本那般死气沉沉的老龄化困局。此刻的我们站在历史节点,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来看,0到14岁少儿人口比重上升,表明国家开放二胎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老年人口也在持续上升,中国是否已迈入老龄社会?官方认定,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确实面临人口长期持续发展的压力。

人口压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首当其冲的是适龄劳动力减少对经济的冲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凭借庞大劳动人口获得诸多优势,如成为“世界工厂”以及拥有最大消费市场,极大拉动了经济增长。当老龄化迹象初显,便出现中国优势不再的言论。
但中国发展至今,并非仅靠人口数量。
1990到2020这30年间,尽管老年人口增加,我国人均GDP却不断上升,这表明每个劳动人口创造的价值飞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龄化带来的经济衰退。原因在于我国教育程度显著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上升。

2020年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达2.18亿,与2010年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到15467人。
有了更多高素质人才,我国得以推进产业升级、迈向科技强国。单纯依靠人口堆砌的人口红利较为脆弱,而如今我国已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变为享受人才红利。
有外媒称印度人口将在未来五年内超越中国,中国优势将被印度取代。
但在全球主要国家中,多数识字率达90%以上,印度识字率却仅74%,而中国识字率直逼98%。这就是中国能从廉价劳动加工迈向高价值经济活动的原因。
国家发展命脉改变,未来趋势也随之变化,以往靠廉价人力打下的局面已难以维持。

那么,如何转变努力方向?答案隐藏在人口普查中,其中最关键却常被忽视的数据是城乡人口流动。
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将近3.76亿,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69.73%。关注这一指标有两大原因:
一是人口流动趋势预示房价未来走向;
二是人口流动反映人才流动,直接决定城市排名变化。
报告显示,过去十年中国城镇化率从49.68%增至63.89%,城镇化取得历史性成果,平均每年新进城人口近2000万人。但城镇化意义远不止房地产开发。
中国经济网测算,一位农村人口移居城市,财政需负担8万元成本。2013年新型城镇化改革推行以来,每年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国家需负担9.6万亿,涵盖学校、医院、养老等配套基础设施投资及中小企业扶持。而城镇化带来丰厚回报,中国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未来5到10年城市实际GDP将提高1到2.33个百分点,原因在于人口流动带动产业转移,创造更高价值。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仍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向城镇流动的人口是谁,又流向何处?报告显示,人户分离人口达4.9亿人,意味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人在异地创造财富。
据第一财经数据,2019年流入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中,上海位居榜首,东莞和成都分列二、三位,北京、广州、深圳仅进入前六。苏州流入人口规模超过武汉和杭州,靠近广州、深圳和东莞的惠州力压一众省会和重点城市,进入前十。

除这些城市外,更多中小城市也在积极聚集人口,带来大量就业和发展机会。人口流动数字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心的悄然转变。十年前,北上广深是绝对经济中心,如今,二线明星城市和受老牌一线城市溢出效应影响的城市蓬勃发展,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将释放强大能量。
在这时代浪潮中,你处于什么位置?
文本内容源自@36氪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