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都是的落叶,日本2000元一吨高价收购!我国专家:打死不能卖

围炉话今朝 2025-04-25 10:23:00

在一档电视节目里,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教君分享了一个关于森林保护的故事,其中的细节令人意想不到。

在防护林建设后,村民们无法再靠砍树卖钱,于是盯上了森林里随处可见的落叶,将其大量收集出口,尤其是卖给隔壁日本,每吨落叶能带来约 270 美元的高额利润,这让村民们纷纷投身其中。

然而,朱院士很快察觉到问题,在他的推动下,国家于 2008 年禁止森林凋落物出口,并取缔商业开发。这一做法让村民们十分不解,毕竟落叶看似毫无价值,任其在地上腐烂,不如换成真金白银。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看似普通的落叶,为何能引起如此高价的收购?而我国专家又为何坚决表示打死不能卖呢?

从2000年开始,日本就频繁从中国进口落叶,并愿意支付高达每吨270美元(约合人民币2000元)的价格。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这些看似无用的落叶实则意义非凡。生态学意义上的凋落物,涵盖落叶、朽木、枯枝、野生动物排泄物等。全球生物总量约 1.1 万亿吨,而森林植被每年产生的凋落物占比竟高达 90%,是生态系统养分的关键蕴藏处。

在自然循环中,凋落物经分解变成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回归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真正实现 “落叶归根”“化作春泥更护花”。

但大量出口凋落物,会让森林失去重要养分来源,依赖凋落物生存的细菌、真菌、昆虫等生物也会失去食物,导致生态链断裂。

同时,土壤因失去凋落物的覆盖,难以抵御雨水冲刷,水土流失问题加剧。据朱院士计算,每挖走一吨凋落物,大约会破坏 4 亩森林,且需要 30 年才能修复,这无疑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

除了落叶,还有许多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实则有着巨大的战略价值。

比如猪毛,在几十年前,猪毛可是中国的一张王牌。当时材料学水平有限,动物毛被广泛用于制造刷子,猪脊背部的鬃毛硬度和弹性适中,吸附能力强,耐摩擦和腐蚀,是制作刷子的优质材料,猪鬃刷在民间和军事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猪鬃刷

中国养猪量大、猪种多,猪鬃质量上乘,成为世界各国军队的供应商。

抗战时期,中国对钨砂进行统购统销,1937 - 1945 年间,钨砂赚取 3000 万美元外汇,用于购买大量战斗机,为抗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还有桐油,由油桐树种子压榨而成,虽有毒不能食用,但干燥快、附着力强、耐热酸碱,是优质涂料,广泛应用于家具、汽车、战机战舰等。

我国南方是油桐树大规模种植产区,巅峰时供应全球 90% 的桐油。1939 年,中美签下桐油借款合约,中国靠出售桐油获得 2500 万美元贷款用于抗战。在抗美援朝时期,猪鬃和桐油还作为反制西方经济封锁的手段。

不过,随着科技发展,猪鬃刷被尼龙刷取代,桐油也被更先进的化学合成涂料替代,战略地位逐渐下降。

如今,砂石成为新的战略资源焦点。全球加速城市化,混凝土是建设高楼大厦的关键,而砂石是制造混凝土的必备原料。全球每年损耗超 400 亿吨沙,远超自然生成量,导致天然沙资源日益枯竭,挖沙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许多学者认为,未来全球将面临缺砂危机,到 2100 年建筑用砂价格可能翻倍,且砂还用于提取硅,关乎清洁能源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在 21 世纪初,我国不少地方无节制采挖天然砂,造成巨大破坏,为此国家及时出手,2006 年 12 月禁止天然砂出口,后续又出台严禁私自采挖河道砂石的规定。

天然砂

尽管执法人员全力巡查,但偷挖河砂现象仍屡禁不止,一些人甚至改装隐形偷砂船流窜作案。

落叶、猪毛、桐油、砂石,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事物,在不同时期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价值。它们提醒着我们,不能以貌取物,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各种可能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储备。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种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满足当下需求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资源和美好的环境 ,避免因短视行为而陷入资源困境。

文章来源:赛雷三分钟

0 阅读:0

围炉话今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