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情人节美国总统罗斯福会见沙特首任国王:我把轮椅送给你

呱呱聊历史 2023-01-14 01:22:01
一、围绕“世界岛”的博弈,美国找上了沙特

公元1902年,大英帝国的国力如日中天,英国殖民势力统治的地区几乎覆盖了全世界。

这一年,探险家、地理学家,曾经担任过牛津大学地理学院第一任院长的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在伦敦的皇家地理学会发表演说。

他在这次演说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由欧洲、亚洲和非洲三大洲组成的大片陆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是世界舞台真正的核心。

在后来的著作中,他形象地把这一地缘政治概念称为“世界岛”,相对于“世界岛”,不列颠群岛、美洲大陆、大洋洲大陆、南极洲大陆等只不过是处于边缘地带的从属性角色。

而让麦金德真正名垂青史的是这样一段话:“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当时美国海军将领马汉的“海权论”风靡一时,而以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为代表的“陆权论”无疑成了海权论的主要挑战者,在整整一百多年的世界地缘政治博弈中,“世界岛”理论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世界岛”才是世界的核心

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从莫斯科到华沙的东欧地区都是战斗最为惨烈,战役规模最大的主要战场。

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真正联通亚欧大陆的东欧成为苏联的后花园,美国和苏联围绕“世界岛”的博弈转移到了中东地区。

中东又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从埃及的西奈半岛出发,往北可通向地中海、黑海、小亚细亚,往南通向非洲大陆,往东则是因石油而富饶的阿拉伯半岛,一步即可跨越亚非两大洲,隔海便与欧洲相望。

所以冷战时期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派克曼对麦金德的理论做了修改,指出:“谁控制了中东地区,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命运。”

20世纪上半叶,一个巨大的发现使得中东地区的身价倍增。

1908年5月26日,一支英国的勘察队在伊朗与伊拉克的交界地区打成了中东第一口油井,后续十几年里,闻风而来的各国勘察队和石油公司又在伊拉克、科威特、巴林等国发现了大型油田。

位于巴林的油井

中东地区自此成为全世界石油产量最高的“黑金地区”,数以万计的欧洲商人靠中东的石油发了大财。

这样的事实让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商人嫉恨交加。

美国这个国家从立国以来就面临着被“世界岛”边缘化的风险,尽管美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东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堪称阻挡外敌来犯的天堑,但这也成为了限制美国介入世界事务的诅咒。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美国的地理位置就好比中国古代的巴蜀之地:北有秦岭剑阁天险,东有三峡护卫,西阻邛崃山脉,南又有横断山脉阻隔,堪称关河险峻,固若金汤。

在这样一种自然条件的保护下,历来割据西蜀的政权无不偏安一隅丧失了进取心,最终不过数十年即被外来政权所灭。

读史者有言:瞿塘虽险,毕竟岑彭曾破之,刘光义曾破之,汤和又曾破之;剑门虽险,毕竟钟会曾克之,尉迟迥曾克之,傅友德又曾克之。

四川盆地关河险阻,为天府之国

因此,如果美国不能够成为欧亚大陆事务的重要参与者甚至主导者,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必然会被边缘化,美国将沦为没有存在感的二流国家。

这种天然的隔绝感也曾对美国人的心态产生过巨大影响,1796年美国国父华盛顿任满离职时曾对他的同僚们这样说:

“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

华盛顿的理论主导美国外交政策一百多年,被形象地称为“孤立主义”。

直到1930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依然在固执地以掠夺资源为主,而拒绝介入欧亚大陆的任何政治和军事对立。

直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通过参与二战并将美国势力深入欧洲、亚洲,美国真正走上了称霸世界之路。

19世纪的美国、墨西哥等国(右)与欧洲列强(左)

因此在整个美国历史上,罗斯福作为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当之无愧。

戏剧性的是:美国的出现还深刻地改变了一个原先八竿子打不着的国家的命运: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虽然1927年便从英国统治下独立,但其领土内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权利依然被英国公司所垄断,英国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里吭哧吭哧挖了快二十年,依然一滴油都没有发现。

沙特阿拉伯人自己也很郁闷:本国空有2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放眼望去全是沙子,民众穷得只能要饭,跟周围因为石油先富起来的邻国完全无法相比。

1930年的沙特国内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据英国探险家拍摄的照片显示,沙特的贝都因人大多赤身裸体,倒不是他们有这样的传统,而是真没钱。

因为国内绝大多数土地都是沙漠,不仅连棵玉米都种不出来,而且放眼望去找不到一棵树。

阿拉伯牧人:一股贫穷感扑面而来

这就很令人绝望了:非洲虽然穷,但人家非洲有森林有湖泊有河流,可以打猎捕鱼,就算不种庄稼最差还能搞点虫子吃,沙特这里除了沙子啥都没有。

结果到了1933年,一家来自美国的公司“加利福尼亚州标准石油公司”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居然成立了一家“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向沙特阿拉伯政府和堪称沙特太上皇的英国人申请承包了66年的独家石油开采权。

英国人开出的对价低得令人难以置信:合同签订时支付35000英镑,一年半以后再支付20000英镑,每年再向沙特政府缴纳5000英镑的租赁费。

不仅如此,签完合同的英国人还一脸嫌弃:这帮美国乡巴佬异想天开,等着在沙漠里吃沙子吧!

没想到美国人也是不信邪:他们在沙漠里足足折腾了5年,把一口井打到了创纪录的1380米深,居然真的在1938年打成了沙特阿拉伯境内第一口油井。

美国人疯了,连周边的当地人也都疯了:从这一天开始,沙特人民不用再忍饥挨饿了!

1934年的沙特国王(右)与来访的美国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克斯(左)

仅仅几天之内,沙特的石油产量便达到了每天4000桶(一桶约合137公斤),到1940年上升为每天2万桶,1946年为每天15万桶,1984年则上涨到了5680万吨。

有了石油的沙特顿时成了美国的好朋友,美国人在1943年终于把大使派到了看起来像样一点的沙特首都利雅得,而之前十几年美国人根本没往沙特派过大使。

连99%美国人都不知道是谁的沙特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都在1945年情人节那天成了罗斯福总统的座上宾。

临别时因为见到老国王拄着拐杖腿脚不太利索,大方的罗斯福干脆把自己的轮椅送给了国王。

两位身残志坚的老人就此开启了两国关系一段不同往常的新时期。

两位腿脚不便的老人聚在了一块

有石油这一层重要的利益纽带在,从语言、文化到风俗、政体都截然不同的美国和沙特两国,简直是比一家人还要像一家人。

更加重要的是,在冷战时期的中东,美国几乎找不到几家死心塌地和自己穿一条裤子的盟友。

核心问题就在于:作为美国铁杆盟友的以色列和一众阿拉伯国家完全不对付。

巴勒斯坦、约旦、埃及这三个国家与以色列势同水火,pass,而且埃及还因此和苏联打得火热,完全没有记美国帮助其夺回苏伊士运河的人情(尽管这事情主要是苏联在推动),简直可恶;

埃及总统纳赛尔与赫鲁晓夫

后来美国又把橄榄枝伸向了伊拉克和黎巴嫩,可是这两个国家的政府在国内搞得太不像话,导致两国相继爆发了革命,反而与美国渐行渐远,pass;

后来,美国又找到了伊朗的巴列维王朝,结果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巴列维被推翻,连带美国大使馆的60多名工作人员都被扣为人质,搞得卡特总统灰头土脸,pass。

只剩下特立独行,与埃及和伊朗都不太合拍的沙特,成了除以色列之外美国冷战时期在中东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盟友。

二、投桃未必报李:沙特与美国的恩怨纠缠

1960年9月10日,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5国在巴格达开会,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这个组织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

有道是人多力量大,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后油价节节攀升,直到今年,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依然一度战胜苹果、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

90年代初期,沙特向美国出口的石油占美国石油进口总量的四分之一,相当于美国每天都要进口200万桶沙特石油,美国政府成了沙特的大金主、财神爷,沙特自然投桃报李,在一系列内外政策上自然对美国亦步亦趋。

1960年代的沙特第二大城市吉达街景

而美国人的盘算,则是要把沙特作为其掌控中东,布局亚欧大陆的重要立足点。

从地图上看,沙特的国土面积足够大,使得它与伊拉克、叙利亚、伊朗这几个让美国不太放心的国家近在咫尺,与美国的坚强盟国以色列则几乎是一墙之隔,而从沙特领土的西北角只需要渡过10公里宽浅浅的海峡便能进入西奈半岛。

美国在沙特修建了多处规模如普通小城镇一般的空军基地、海军基地,常驻沙特的美国大兵人数在5000人以上。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海空军即利用沙特作为大本营向伊拉克发起了震惊世界的“沙漠风暴”行动,仅用40多天时间即吊打曾经不可一世的伊拉克军队。

但一心想着讨好美国的沙特却逐渐发现,美国就像个口是心非的渣男,在很多涉及到沙特切身利益的国际问题上并不完全为沙特说话,有时候还反其道而行之。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突然出动大批空军战机袭击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同时以5个步兵师和装甲师的兵力向埃及的西奈半岛发动大规模进攻。

以色列军队的坦克

第三次中东战争就此爆发。

沙特与埃及、叙利亚、约旦等不仅是邻国,还属于同气连枝的阿拉伯国家成员,但此时沙特却一直嫉妒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头羊地位,因此始终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

战争结果:埃及、叙利亚等国联军惨败,埃及不得不将阿拉伯国家老大的地位拱手让给了沙特。

应该说,此时美国对以色列的大规模军事援助和经济支持不仅没有损害沙特的利益,反而还让沙特人心中暗爽了一把。

可是短短6年后,咽不下第三次中东战争这口气的埃及、叙利亚突袭以色列,猝不及防的以军损失惨重,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为了打赢以色列,输惨了的埃及和叙利亚这次真的拼了,军人出身的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坚定又略带悲情地对国民发表讲话:

如果我们能在西奈夺回10厘米的土地,并站稳脚跟不撤退,那么我们就能彻底改变东西方对我们的态度,改变一切、特别是1967年失败后我们生活中的耻辱。

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

战争爆发后,包括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在内的其他阿拉伯国家都向埃及和叙利亚提供了经济援助和少量部队,作为当时阿拉伯世界的老大,沙特阿拉伯也不例外。

然而战争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以色列军队在美国支持下站稳脚跟之后开始逐步反击,埃及等国的防线顿时岌岌可危。

这时,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沙特:我们都被人家打成这样了,大哥你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沙特咬咬牙,在10月17日组织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里的阿拉伯国家开会,决定从当月开始每个月减少石油产量5%。

结果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根本把沙特的威胁当空气。沙特决定减产的第二天,即1973年10月18日,尼克松向美国国会请求提供以色列超过15亿美元的军火。

更加过分的还有:美国战机居然直接停靠在以色列机场,改涂了一个以色列国徽之后就起飞轰炸阿拉伯国家的军队。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以军首领达扬(左)与沙龙(中)

沙特真的脸上挂不住了,本来只不过是想象征性地帮兄弟们出出头,顺便提醒一下美国不要太过分,没想到美国竟然一再打脸,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10月20日,沙特带头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几天内原油价格从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此举直接引爆了1973年西方国家的石油危机和后续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这就让严重依赖沙特石油的美国非常难受,不过好在当时美国有一位天才般的外交人物基辛格,通过在华盛顿和利雅得之间多次奔走,基辛格终于说服沙特重新增产。

不过条件有两个:

第一,美国必须把阿美公司的股权逐步让渡给沙特,最终让沙特政府控制阿美公司的决策权(最终阿美公司改名为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

第二,美国必须向沙特提供不受以色列和其他国家(主要是伊朗)侵犯的安全保障,但对等条件是沙特必须让美国在其国内驻军,并采购大量的美制武器。

基辛格屡次为美国救场

当然,第四次中东战争这已不是美国首次出卖沙特,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美国更多地把沙特当做工具而不是朋友。

1971年的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第1976次全体会议,讨论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两国的提案: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它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这一次的联合国大会上,支持中国的加入联合国的国家数量与跟随美国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或者主张新中国和蒋介石政权的代表都保留联合国席位的国家数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就连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奥地利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表示将完全支持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正义主张。

结果,沙特阿拉伯驻联合国的代表贾米勒·巴鲁迪却突然跳出来提交了一个“北京加入联合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蒋介石政府的代表仍留在联合国”的提案,并且要求联大把两阿提案推迟到第二天进行表决。

联大第1976次会议

但巴鲁迪却并不知道,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早在10月16日就已经动身前往北京,会见中国总理周恩来了。

随后,巴鲁迪关于延期表决两阿提案的动议以53票赞成、56票反对、19票弃权被否决。

几个小时后,巴鲁迪的两个提案被否决,并且只得到了可怜的2张赞成票,除了沙特自己之外那个投赞成票的国家也不是美国,而是没什么存在感的非洲岛国毛里求斯。

马拉松式的辩论和计票一直持续到当天晚上11点20分,最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把蒋介石的代表立即从联合国驱逐出去”获得了大多数赞成票。

巴鲁迪成了联合国的笑话,直到多年以后联合国的代表们依然认为,巴鲁迪给新中国送了神助攻,并给美国帮了倒忙。

仅仅4个月后的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先后与毛主席、周总理会谈,并且还发表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这让包括沙特在内的许多国家后悔不迭:

美国的总统自己跑去北京向新中国的领导人解释在联合国大会上发生的事情了,我们怎么办呢?

贾米勒·巴鲁迪成了笑柄

只不过让沙特没有想到的是,新中国并没有计较沙特代表在联大上这次蹩脚的表演,反而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给予了大力支持。

时间来到1980年代中期,沙特的油轮遭到伊朗攻击,以色列又悍然出兵围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随着伊朗公开放话说要轰炸沙特的港口、石油管道和设施,感到威胁的沙特向美国求助,要求购买48架当时最先进的F-15战斗机,遭到美国拒绝。

退而求其次,沙特又提出希望购买一批美国制造的120公里射程的“长矛”弹道导弹。说实在话,这样的射程还没有一些火箭炮远,但依然遭到美国拒绝。

有美国大兵在你家里,你还怕什么?

就在沙特走投无路时,没想到中国却向沙特提供了真正守护国家安全的压箱底的武器,尽管那时候中国和沙特还没有正式建交。

沙特首都利雅得

或许直到建国许多年后,沙特才真正学到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句外交格言的精髓。

1990年7月21日,中国与沙特正式建交。

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处理,尽管表象千变万化如同万花筒,但实际的本质离不开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

真正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是谁身上承担着另一个国家的未来。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