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对美关税反制提高至125%、欧盟宣布三阶段报复时,印度却将电动车关税从84%砍至10%,这个消息在2025年4月一出,瞬间在印度舆论场点燃了炸药桶。
原本以为会见招拆招、同仇敌忾,结果出乎众多印度民众的意料。
不少印媒撰文怒斥莫迪政府对特朗普政府“低头”,用词之激烈,一时间连“跪美”“奴隶”等标签都贴了上来。
与之相呼应的是网络上也分裂成两大派:一群人怒斥政府软弱,不少高赞评论中甚至直呼印度放弃了尊严;另一群人则理性分析,认为在大国博弈的风口浪尖,印度“务实”的姿态或许才是生存之道。
这场争议的核心点,在于印度究竟能不能借助美国力量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又或者说,印度对中国的高依赖度,是否会让所有类似“硬碰硬”的对美对抗都只是口号?
在巨人的夹缝中,印度的每一次政策选择,都在考验这个声称要崛起的大国到底有多少底气。
莫迪的“低头”政策:关税让步与美印谈判内幕2025年4月,莫迪政府单方面宣布,将电动汽车进口关税从原本的84%大幅下调至10%。
就在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对美国关税的最高反制力度已经飙到125%,欧盟也开启了“分三阶段”针对美国的报复措施。
全世界似乎都在针锋相对之际,印度却选择了力度惊人的关税削减。
外界纷纷猜测,印度政府此举背后必然暗含某种重大交易,而随着美印一系列谈判细节在坊间逐渐流出,这种推测似乎得到了印证。
“降税换市场”的原则被官方多次提及。
据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透露,与美国的洽谈目标之一,是到2030年实现双边贸易额5000亿美元。
美方若见到印度展现诚意,便有可能减缓对印方某些出口商品的关税威胁。
不过这种“以退为进”的设想,并不被所有人看好。
有研究印度对外经济依存度的学者指出,美国并不缺筹码——如果印度不继续配合,那么美国可能会在更多领域“开刀”,
除此之外,这次美印协议里还包含了电子产品、医疗设备关税的同步削减,以及印度承诺长期采购美国液化天然气(LNG)。
据业内观察人士透露,Cheniere Energy极有可能成为最大受益方,因为这家企业一直在努力扩大对亚洲国家的LNG出口。
在美方看来,这相当于一笔既能打击对手国在能源出口上的影响力,又能拉动美国自身经济的双赢买卖。
而在印方则拥有了看似“稳定”的天然气进口来源,且摆脱了部分传统供应商的掣肘。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
塔塔汽车、马恒达等印度本土企业对降税尤为警惕,认为“特斯拉等外资车企的冲击”将大大加剧市场竞争。
他们公开质疑,美印贸易谈判是否过度牺牲了本土制造和本土品牌?
何况,印度的汽车行业在上游供应链上依旧深度依赖中国零部件,为何不先在国内做好基础配套再引入大规模的外资?
另一个隐患则是印度对中国原料依赖度太高,钢铁、制药业尤其明显。
据了解,印度制药业所需活性成分约有70%从中国进口,一旦新一轮大国博弈加剧,中印经贸关系再度紧张,印度自家产业能否撑住供应链?
面对这些质疑,政府一再重申“避免贸易战才是优先选项”,却没能缓解业界对美国新一轮更严苛条件的担忧。
复旦大学谢超也提醒,印度飘忽不定的示弱,很可能反倒刺激美国得寸进尺,毕竟美国一直指责印度存在约320亿美元的顺差。
撕裂的民意:“反美派”与“亲美派”激烈交锋在诸多网络贴文、评论中,可以看到两个截然相反的声音。
首先是“屈辱派”,或者说“反美派”。
一位名叫Alex的网友激动地说:“28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如果能和中国紧密联手,完全有机会在全球格局中对抗美国。可现在,莫迪却选择‘向特朗普低头’,这不就是甘当‘奴隶’吗?印度的尊严往哪里摆?”
这番言辞虽然尖锐,却也代表了不少印度民众的不甘心与失望,明明口口声声说要崛起,但一遇到压力就只能“自降关税”。
这种反差,自然也让他们怒火中烧。
与此同时,另一群被称为“务实派”或“亲美派”的声音则强烈反驳。
一名自称Hiking的网友回击:
“美国要的是‘关税平等’,与其用关税大战两败俱伤,不如抓住机会在谈判桌上换取更好的条件。印度想要发展,高科技、能源进口都离不开对外合作,何必意气用事?”
这样“防范中国、拉近美国”的论调,在印度政坛一向就存在既定的群众基础。
对他们而言,能与美国靠拢,就可能获得更多资金、技术、市场支持,何乐而不为?
从国际舞台上我们会发现,同样面临美国贸易压力,中国和欧盟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博弈策略,而印度的操作则呈现出另一种“软化”姿态。
2025年4月11日,中国宣布对美国再次提高关税至125%。
这一最新反制措施重点针对美国农产品、半导体等重点领域。
中国官方还放话称,“后续加税不予理会”,似乎是向外界展示坚定的态度,如若美国加码关税,中国绝不坐以待毙。
欧盟同样不示弱,宣布对美国约28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关税,并分三阶段推进。
首批制裁清单中,钻石、医药产品赫然在列。
德国、法国等欧盟核心成员国态度鲜明,极力促成这个“反制联盟”的成型,希望以强硬姿态逼美国让步。
与之形成对比的,便是印度的妥协。
尽管印度拥有全世界第二的人口规模,经济增速一度在新兴市场中排在前列,但它对美出口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工程类产品,并且大量依赖中国为其提供中间原材料。
如果美国对印度出口商品加征25%关税,那么印度将面临73亿美元出口额的蒸发。
在这个可能的前景下,印度政府或许权衡再三,觉得只有主动向美国展示“大幅降税”的善意,才能腾挪出更多空间。
而这恰恰也是印度的软肋所在,印度对美输出产品大多竞争力薄弱,国际市场可替代性高。
一旦遭遇贸易壁垒,印度难以找到强而有力的“快速备选出口地”。
换言之,中国、欧盟以强势回击美国,而印度却只能美其名曰“务实妥协”,实际上也暴露出经济结构不健全、核心产业基础薄弱的窘境。
制造业困境:印度“世界工厂”梦的三大死结印度政府一直渴望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浪潮中,抓住机会持续推进“印度制造”计划,甚至有意无意地对外宣扬随时准备接替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没那么简单。
其中有三大难题始终像三把锁,困住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手脚。
供应链依赖:中越两端的原材料之困印度电子元件38%、机械零部件40%需从中国进口,很多企业的上游供应网络绕不开中国洋山港或深圳港的出货。
而且在半导体领域,印度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
效率陷阱:基建、运营成本与工人成本的多重压力据业内数据,印度港口周转一批货物平均需要2.5天,而中国港口仅需0.5天。
表面看只是两天的差距,但累积下来却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叠加,足以让许多跨国企业在选择工厂落地时望而却步。
对于那些在印度设立海外分厂的跨国企业而言,印度工人的技能与整体工业配套还需要较长时间培训和磨合。
要想在短时间内赶超中国,难度不容小觑。
在保护国内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印度却又不惜代价给海外投资绿灯。
这背后折射了印度内部的利益分配博弈:一方面,印度官员希望打造一个令人艳羡的庞大消费市场,吸引全球巨头来设厂或者合资,拉动GDP增长;另一方面,印度国内制造商则忧心此举是否会带来“外资吞噬本土品牌”的后果。
在尚未形成自主科技、关键配套不足的情况下,对外开放过度或导致自家企业生存艰难。
由此可见,印度并不是简单地想“小步快跑”弯道超车,而是深陷在供应链、政策和效率的多重瓶颈中。
当下莫迪政府选择降低关税,也许只是想扭转对美经贸谈判的被动局面,但若无法根治结构性问题,印度的“世界工厂”梦仍会反复碰壁。
结语“当妥协成为习惯,筹码便成了枷锁。” 这句话形容当下的印度,也许再贴切不过。
印度在“亲美求存”与“自主崛起”之间摇摆不定,既盼望替代中国登上全球制造业舞台的中央,又不得不仰仗中国供应链输入核心零部件。
这样的矛盾,折射出印度对外关系的脆弱与焦躁,要想真正崛起,就需要硬实力的支撑,而不是单凭口号和刻意的外交姿态。
在全球化浪潮里,印度的每一步选择都不轻松,但无论怎样,大国的崛起终究需要脚踏实地的产业升级,而不是一味期望通过降低关税就能扭转大国博弈的方向。
特朗普打电话回家对老婆说“今晚我要请参众议员们回家吃饭,为了表示我对抗中国增加中国商品税率的态度。你把家里所有的中国商品都收起来,千万不能让参众议员们看到我们家有中国商品!”不一会儿,特朗普在参众议员的陪同下回到了家。发现家里门也没了,窗也没了,帘也没了,房里的装饰品全都没了。特朗普大怒“老婆!咋回事?遇上抢劫的了?”他老婆从卧室里一丝不挂的羞羞走出来“按照您的吩咐,一件中国商品都没有了!”特朗普狂怒“你不是还有一条莫迪送给你的印度丁字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