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通过阅读书籍来学习新知识,有三条路子:第一条,如果要对某个学科进行系统了解,并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那么最经济有效的阅读选择是该科的基础教材,这是稳步扎实的正道,比如《古代汉语》;第二条,出于兴趣和好奇心,想了解一点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概念,那么通俗易读的通识读物或科普书籍,也足以解释让人疑惑的问题或现象,算得上风景独特的小道,如同《上帝掷骰子吗》;第三条,动不动就想搞个大新闻出来,显示出自己学贯中西,在酒桌上能唬得别人一脸懵逼,这就相当适合那种地摊读物或者机场畅销书,属于盲目偏信的邪道了,就像《货币战争》。
中国纺织出版社这一系列的几本书:《经济学入门》《心理学入门》《博弈入门》《哲学入门》《逻辑学入门》《概率入门》等,若依上面的标准,属于第二条路子。而《经济学入门》在这几本书里属于质量较一般的,堪称此类书的下限守门员——简单说,如果做入门、科普书籍,质量要是比这书还低,那基本就不及格。
本书中规中矩,没有偏激的观点,其主旨大致有两条:一,真实的经济学存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二,权衡取舍,理性消费。无论从文字风格还是篇幅设置上来讲,我对于此书并没有太多意见。因为它的副标题“理解真实世界的88个经济学常识”就宣告了本书很大可能要像随笔或者故事的短小篇章合集,这是《XXX入门》类书籍采取的一种常见成文方式,毕竟读者读这类书肯定不是一眼上去先看几十页的概念、定义、研究对象的。就像前些年大火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也是从一个个现象出发的,如果要论系统性,可能还不如本书。
第一章,讲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权衡取舍、机会成本、边际变动、激励反应、贸易经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生产率、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我认为这个开篇设置很成功,虽然名为十大原理,但文字浅显通俗,读起来当无大概,既不会让本书过于散漫,也不会看起来过于随意,奠定了本书的行文基调。
在后续的二(热点)、三(市场)、四(消费)、六(贸易)章中,如对一些常见的经济学名词解释(GDP、GNP、CPI、PPI、恩格尔系数、拉弗曲线、内卷化效应等),一些商品、市场知识(需求与供给、均衡价格、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市场失灵等),一些消费现象心理(消费者剩余、示范效应、节俭悖论、凡勃伦效应、杜森贝利理论等)以及一些贸易常识(购买力平价、比较利益、回荡效应等),其阅读难度基本相当于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本,很多知识也是中学就已学过的;
而其余的五(投资)、七(经管)、八(生活)章,阅读难度没什么提高,只是风格上就有点接近某些视频软件广告中,那种“0元领取XX学堂9天免费投资课”或者“X天让你学会企业管理”的风格,有点为凑而凑的感觉。说白了,这书是“88个经济学常识”还是“66个经济学常识”,不影响它本身的定位。
之所以说质量一般,是因越到后面,肉眼可见的文字错误、行文疏漏越多,什么“成(称)为”的文字错误出现不止一次,行文中人物指称缺失导致阅读感官差劲……别的不说,我们就说第67节《西班牙人为什么烧毁温州鞋商的仓库?|商品倾销》,我就问编辑,这个案例在哪里,哪里提到了西班牙人或温州鞋商?这种明显的标题与案例脱节的篇节,这样编是要负责任的好伐?
让人疑惑的是,此系列的书,在事例的选择上,偶有出现一种事不对题的歪曲感。比如第73节讲“奥卡姆剃刀”,用的就是那个“工厂要检查空香皂盒,专家花很大功夫研制先进机器,而小工用电风扇吹解决问题”的案例,最后结论是“避免冗繁,是企业实现高效率的重要途径”。我不能说结论不对,不过要用这个案例,你咋不说雇佣一个经济学家,让他用“看不见的手”把空香皂盒捡出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