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日本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知之甚少,大多印象来自于日本的动漫、电影和一些文学作品。尽管也曾阅读了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戴季陶《日本论》,蒋百里《日本人》,汪公纪《日本史话》等,但这些书或题材所限,或时代特殊,感觉一鳞片爪,不成体系。在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来探讨“国民性”之类的东西,始终缺乏根基。不过,张宏杰这本《简读日本史》让我完成了串联的任务,自此阅读树有了主干。
要说创造阅读主干,用日本史教材也可以,比如王新生的《日本简史》,也不过300来页;但《简读日本史》达到了485页,关键在于,这书主要表达的不是“简史”,而是“简读”。全书四编,只有第二编《日本简史:从神话时代到明治维新》,贴近于简史的编排,至于其他三编:《第一编:日本人的原始观念和精神世界》《第三编:日本与世界》《第四编:日本人的国民性》,从题目上看显现出了多种维度,“这本书不是一本单纯的日本简史,而是日本政治史、日本文化史、日本外交史、日本国民性问题四部分的综合”,因而用它来串联以往的阅读印象碎片,包容性是比较强的。
本书第一编《日本人的原始观念和精神世界》,是从日本人的性观念入手的。先是写日本神话中的性内容,再到皇族的内部通婚、历史上的生殖崇拜以及贞操观念等。这并非猎奇——因为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史料对比发现,日本人的“一切性习俗,几乎都可以在其他民族的经历中找到对应记载”。故此,它要表明的观点是:日本文化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时代、母系社会时代的文化因素;或者说,日本人在社会生活和性观念中仍然保留着大量朴素的原始元素。破除了种种“想入非非”的面纱,再来看一些东西,就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如说姓氏,长子继承制乃至于詈语,本质上是血缘观念的不一样,再结合神道教、佛教等的精神底色,衍生出了看起来比较怪异的现象;
第二编《日本简史:从神话时代到明治维新》,是书中篇幅最长的,但也是最易读的,在语言上很有些通俗历史读本的味道。按作者的说法,本编是按时间顺序,简述从绳纹时代到明治维新的历史,重点是分析日本为什么进行大化改新,以及大化改新何以失败,对比日本历史轨迹与中国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本编有两句话概括了这一段的主要线索:
一是,简要概括大化改新失败之后的日本历史,那就是日本试图从类似中国商周的时代直接跳到隋唐时代,结果因为距离太大,跨越失败,又从隋唐时代退回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二是,日本幕府时代以前的古代政治史,一言以蔽之,就是一部天皇和贵族权臣争夺最高权力的历史。我认为,这一编从大化改新前的苏我氏,再到改新后的藤原氏,平氏、源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战国时期、江户幕府,基本脉络清晰,分析具有条理,要比汪公纪《日本史话》里简练得多;
第三编《日本与世界》,主要阐述了日本的朝贡体系和神国观念,以及倭寇和壬辰朝鲜战争的影响,相对简短;非要说日本人对世界的认识呢,那就是“日本人认为世界上只有日本、中国、印度三个大国,而日本是独一无二的‘神国’,由日本统一全世界是理所当然的。这在室町时期‘三国一’和‘三国无双’等流行语里,表现得十分清楚”;
第四编《日本人的国民性》,重头放在了“集团主义”四个字上。从好处上讲,集团主义使得社会稳定,人们的互信程度比较高,形成日本式的爱国主义;而从弊端上说,那就是导致派系斗争与欺凌现象,使得内外有别,社会缺乏创造力,而且让人不辨是非,无条件追随集团——日本在二战当中表现极端的战争狂热就与这种特性有关。而像武士道、强者崇拜、国民性认知转向等内容,对于本书前面的精彩而言,较为平淡。
总体而言,张宏杰并非日本史专家,但在本书写作上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添加了一些注释,有点学术论文写作的路子;通过对现象、文献、史料的分析对比,得出言简意赅的观点和结论,不至于太过粗糙,当然这些论证是不是有偏颇还要其他专家学者指正。这也导致本书的写法单调,尤其在后两编上,有些罗列资料的感觉,读起来趣味性较差。此外,所谓“简读”,自然博而不精;配图稀少,聊胜于无;部分语句、观点重复较多,可适当精简。
正如作者在后记里说:“作为一个非日本史出身的写作者,这本书的主要写作方法是对既往学术成果的综合。我读过一篇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中文学术评论,说斯氏作品的缺点在于用的都是第二手材料,没有第一手材料。……不过本书和我以前的作品一样,仍然是由一个历史爱好者写给其他历史爱好者的普及之作,不登大雅之堂,或可免此批评。”
PS.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了解一个国家“国民性”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亲身体会住上几年,像戴季陶、汪公纪就是这样,属于常态;本尼迪克特的这种非本土的人类学调查,属于异类;而我,既不属于常态,也不属于异类,主要属于“穷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