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这副对联出自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秘书长丁佛言之手,描述的正是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
相传,战国时期的春申君养了三千门客。而在“收养门客”这件事上,丁佛言将杜月笙比喻成春申君,那是一点也不夸张。
作为一个从“卖菜孤儿”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枭雄,杜月笙在民国时期可谓是叱咤风云,巅峰时期手下有6万多名帮众,仅门客故交就有数千人。这其中不乏忠心耿耿的拥护者,但也有不少贪生怕死之徒。
然而在这些跟随杜月笙的门客和手下中,万墨林却显得尤为独特。
作为杜月笙姑妈的儿子,万墨林在走投无路之下,受母亲的引荐投奔了杜月笙。由于他母亲早年间对杜月笙有恩,杜月笙便安排他做了自己夫人沈月英的管家。
沈月英在见到万墨林之后,通过一套试探揭示出这个年轻人非凡的忠诚,也彻底改变了万墨林的命运......
一张钞票辨忠奸1931年4月,杜月笙的姑妈李氏带着儿子万墨林来到了上海滩鼎鼎有名的杜公馆。对李氏来说,这次到访是迫不得已——儿子万墨林在上海高桥一家铜器作坊当铜匠,每日靠打制铜壶铜碗为生,但如今时局动荡,只能寄希望于杜月笙的庇护。
听闻门房通报,杜月笙立刻起身,快步迎接这位远房亲戚。他亲自搀扶着年迈的李氏进入客厅,还特地吩咐手下奉上茶水招待,这种待遇让在场的下属们感到惊讶。
李氏直截了当地说明来意:“这次来,是为了求你帮一帮你弟弟墨林。”
实际上,李氏不仅是杜月笙的姑妈,还对他有恩。杜月笙父母早亡,他的这位姑妈没少关照他,有一次杜月笙得了疟疾险些丧命,多亏了姑妈求医问药才给他捡回来一条命。
眼下看到姑妈带着儿子前来投奔,杜月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但在给万墨林安排什么活计上,杜月笙却犯了难。
作为一个常年在刀尖上舔血的人,他深知人心难测。
在杜公馆住了几天后,杜月笙将万墨林安排给了自己的夫人沈月英当管家,但这次安排并不是杜月笙的“随意为之”。
沈月英的母亲是黄金荣夫人的“梳头姨娘”,沈杜二人的婚事就是黄金荣本人保的媒,所以杜月笙对她非常敬重。而沈月英从小在黄金荣家中长大,自然也绝非等闲之辈。她不仅擅长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还对帮会内的事务了如指掌。
因此在杜月笙看来,由沈月英来考察万墨林再合适不过。
初次见到万墨林,沈月英便给他安排了一些琐碎的杂务,比如整理账本、管理一些无关紧要的物品。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考察,她发现万墨林虽然话不多学问也不高,但干什么事都井井有条,且绝不越界,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这让沈月英大为满意。
为了进一步确认万墨林的忠诚与人品,一天,沈月英故意让丫鬟将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放在楼梯上,然后躲在暗处静静观察万墨林的反应。
当万墨林上楼时,果然发现了这张钞票。他停下脚步,低头捡起钞票,稍作思索后,径直将钞票交还给沈月英,这个举动被丫鬟全程目睹并报告给了沈月英。
当晚,沈月英将观察结果如实告诉了杜月笙,杜月笙听后非常欣慰。他对堂弟的信任逐渐加深,同时也决定给予他更多的机会。
杜月笙的“忠心管家”1933年2月,杜月笙在上海组建了“恒社”,不久后他就将万墨林“提拔”为自己的跟班,每天带在身边,帮自己准备车辆和接打电话。
别看给他安排的都是琐事,但万墨林硬是干出了名堂。
由于杜月笙每天都要联系很多人,就专门做了一台电话薄,上面有数千个三教九流和达官显贵的电话号码,每次需要联系谁,就专门派人翻找电话薄,颇为麻烦。
但万墨林记忆力惊人,没过多久就轻松记住了杜月笙电话簿上成百上千的名字和号码。杜月笙要联系某人时,只需提及名字,万墨林就能迅速报出电话号码,这让杜月笙颇为惊讶。
后来,杜月笙开始让万墨林参与账目管理工作。
这一任务并非一般人能够胜任,因为杜月笙的财务记录涉及复杂的生意往来,其中不乏敏感的秘密,且青帮经营的都是娼妓和烟土生意,账目一旦泄露,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危险。
起初,杜月笙让三名助手“协助”万墨林的工作。这三人名为协助,实则监视,但万墨林管账的时候从不多问,做事风格颇为缜密。
杜月笙对他这个堂弟颇为得意,万墨林在青帮内部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1940年12月,上海伪政府市长傅筱庵遭到暗杀。这一事件震惊上海滩,许多势力都被牵扯其中。日本人怀疑杜月笙是幕后主使,但苦于没有直接证据,便将矛头指向了他的管家万墨林。
12月9日凌晨,汪伪宪兵以“有重要情报传授”为由,将万墨林骗出杜公馆,随后将其押往“沪西极司非尔路76号”(今万航渡路435号)接受审讯。
审讯刚开始,特务们用金钱和权力诱惑万墨林,许诺只要他说出杜月笙的财务往来情况以及与其他势力的关系,就可以立刻释放他,并安排一份高官厚禄的工作。面对特务们的威逼利诱,万墨林不为所动。
见软的不行,汪伪特务们开始对他施以酷刑,电刑、辣椒水、老虎凳挨个试了个遍,万墨林甚至几次被折磨至休克。然而无论这帮人如何施压,他只承认自己是帮杜月笙做生意的,其余的事一概不知。
得知万墨林被捕,远在重庆的杜月笙心急如焚,他立即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展开营救行动。在上海滩,杜月笙的人脉网络盘根错节,他通过与英美租界高层人士和汪伪权贵周佛海等人的交涉,最终迫使其释放了万墨林。
6个月后,当杜月笙看到满身伤痕、步履蹒跚的万墨林被送回杜公馆,他对堂弟的忠诚更加感激。
得知万墨林被释放,蒋介石也很高兴,还给其特批了5000银元“以示慰问”。
这次事件也让万墨林在杜月笙集团中的地位更加巩固,杜月笙不仅将更多事务交给他处理,还特别吩咐手下人对万墨林尊重有加。
杜月笙的孩子们被要求见到万墨林时必须行礼称呼“叔父”,久而久之,连青帮里面的不少堂口头目也开始尊称其为“叔父”。
20年时间混成“青帮叔父”1949年,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杜月笙认为“共产党肯定不会放过自己”,留在上海已绝无可能。在这个关键时刻,许多手下选择各奔东西,甚至有一些人纷纷倒戈。但万墨林却始终忠于杜月笙,选择和他一起来到了香港。
在香港,杜月笙失去了昔日的权势,日子过得异常清贫。他遣散了大部分随从,甚至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万墨林依然守护在他身边,为他处理生活琐事。
杜月笙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于1951年去世。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是万墨林在身边悉心照顾,并按照杜月笙的遗愿妥善安排了后事。
杜月笙去世后,万墨林没有像其他帮派成员那样继续在江湖中谋求地位,而是带着家人迁往台湾,过上了隐居的日子。
结语万墨林的一生因杜月笙而改变,也因忠诚而成为传奇。在乱世中,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品行,即便身处污浊的环境,也始终保持清白。
或许他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并不适用,但在那个充满动荡的年代,万墨林的忠诚尤为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界面新闻《“上海皇帝”杜月笙》
百度百科《万墨林——杜月笙的姑表弟、门生》
万墨林《沪上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