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曾备下丰厚的嫁妆,让库页岛居民前来北京聘娶“皇姑”,在库页岛留下很多中国地名

路生观史 2024-08-28 14:34:28
中国政府:曾备下丰厚的嫁妆,让库页岛居民前来北京聘娶“皇姑”,在库页岛留下很多中国地名

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南部的萨哈林岛,中国传统名称为“库页岛”,曾经是中国的第一大岛,现在是俄罗斯最大岛屿,属萨哈林州管辖。萨哈林岛位于黑龙江(阿穆尔河)出海口的东部,东面和北面临鄂霍次克海,西隔鞑靼海峡同大陆相望,南隔宗谷海峡(即拉彼鲁兹海峡)同日本北海道相对。南北长948公里,东西宽6—160公里,面积约7.64万平方公里。

库页岛地形南北狭长,其形状如鱼,北部是北萨哈林低平原,地势较低,沿岸多潟湖。中南部主要是山地,西有西萨哈林山脉,东为东萨哈林山脉,最高峰洛帕季纳山海拔1609米。两山脉之间是特米-波罗奈谷地。北部主要是由达乌尔落叶松构成的沼泽化稀疏针叶林,北纬52°以南是由鱼鳞云杉和萨哈林冷杉构成的针叶林,特米-波罗奈谷地主要是草甸和沼泽,岛的西南部有针阔混交林。库页岛由于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因此地震频繁。

库页岛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1月平均气温南部为-6℃,北部为-24℃;夏季凉爽多雾,8月平均气温相应为19℃和10℃。降水较丰富,平原地区约600毫米,山地可达1200毫米。夏秋较多,但冬春亦有一定降水。

库页岛主要河流有特米河与波罗奈河,属山地型河流,水量丰富,纵贯该岛中部。主要城市有南萨哈林斯克、霍尔姆斯克及奥哈等。拥有超过6000条河流及1600个湖泊。

1985年,库页岛全岛共有人口69.3万。2010年,全岛共有人口49.3万人。库页岛工业以煤、石油、天然气开采、伐木与木材加工、制浆-造纸及鱼类加工为主。水产业和畜牧业亦很重要。水产业发达。

库页岛富有森林﹑石油﹑天然气﹑煤矿、渔业等资源。

库页岛上有许多中国地名:

皮伦图河—今库页岛Пильтун(皮耳通河)

浑绵湖—今库页岛Оз.Хумин

博和必河—今库页岛Погаби以北的小河

音格绳山—今库页岛Г.Вагис

图克苏呼山—今库页岛东南海岸北部Катлани

汪霭河—今库页岛上洪马克塔霭

萨伊河—今库页岛阿斯卡赛河

弩烈河—今库页岛东海岸纳比耳河

阿当吉河—今库页岛东海岸南部

阿当吉山—今库页岛东海岸南部

塔塔玛山—今库页岛达吉山南部

地名的背后是库页岛居民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最有趣的莫过于清朝政府每年都要为岛上的居民娶媳妇,而且规格很高,嫁妆丰厚。

今天的历史学家把这种娶媳妇叫联姻。清朝政府十分重视这种联姻鼓励库页岛居民娶其宗室女儿为妻,特别是乾隆、嘉庆两朝,这种联姻达到了鼎盛。那些出嫁的宗室女儿被唤作“萨尔罕锥”(满语“少女”之意),但她们并不是真正的皇家血脉,而是民女代嫁,多数是满洲八旗的赏奴之女。

清朝的“赏奴”指的是将某人或某家族赏赐为奴隶,即成为某个贵族或官员的私人财产,承担各种劳动和服务义务。‌

在清朝,奴隶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其中“包衣奴才”是一种特定的奴隶群体,他们通常为八旗贵族耕种田地,在战争时期还要跟随主人作战。这些包衣奴才的所有财产归主人所有,且他们的社会地位非常低,没有多少权利和自由。尽管清朝的社会制度逐渐步入正轨后,规定主人不能伤害其性命,也不能买卖包衣奴才,但包衣奴才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职务,具有世袭性质,意味着一旦成为奴隶,就可能世代为奴‌。

此外,清朝时期还存在其他形式的奴隶,如性奴、罪犯家属等,这些奴隶通常被赏赐给披甲人(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军人),他们的社会地位非常低贱。

值得注意的是,“奴才”这一称呼在清朝中具有特定的使用规则。满族大臣为了讨好皇帝,纷纷自称“奴才”,而汉族官员则不能使用这一称呼,显示了满汉之间的严格等级制度‌。

清朝的“赏奴”不仅涉及将某人或家族赏赐为奴隶,还包括了特定的社会等级和称呼的使用规则。赏奴之女就这样被嫁了,新郎被称作霍集珲。

‌霍集珲‌是清朝时期的一个特定群体,指的是携带规定数目的皮毛前往北京成功求娶八旗女子为妻的边民。这个群体集“清廷女婿”“清廷代言人”及“丝貂商人”等多重身份为一体。在康雍时期,霍集珲齐尔巴努及其孙戴柱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开拓进程中,替清朝政府招抚了库页岛上的依对乡、西奥部之人。这体现了清朝政府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以及在处理边民事务时采取的“因俗而治”的管理策略。

据《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辽沈书社,1984年)记述,联姻要求很高,必须由皇帝亲自批准。男方需要准备聘礼,通常为304张貂皮以及各种颜色的狐狸皮若干。库页岛居民只要能凑到这些聘礼,就能奏请上北京娶个旗人女子做老婆。《大清会典事例》载: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等地族人不论身份,只要申请并备好“元狐皮褥二、九张合成之黄狐皮褥四、十七张合成之貂皮衣料十二”等聘礼,即可向朝廷前来求婚。

清政府十分重视这种联姻,婚事须上奏,由皇帝钦准方可施行。清《圣武记》载:康熙中,以鱼皮(即今赫哲族)等部俗荒陋,令其世娶宗室女以化导之。岁时纳聘,吉林将军预购民女代宗女,乘以彩舆嫁之。嫁妆由内务府负责办理:赐发“娘家银五十两”,陪送一份有衣被、车帐及各种日常生活器物的厚重嫁妆,并陪送“人一对,牛二头,犁、铧、犁耳各一对”,以日后生活之用。由于迎娶萨尔罕锥必须到京城办婚礼,新郎往往选择冬天上路,这样到京城的时候就是春天了。据日本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记述,由于冬末初春往往容易感染疾病,所以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皇帝下谕旨:

嗣后凡有赫哲、费雅喀人来京纳妇者,毋庸延至冬季来京,以择七八九月凉爽季节为宜……则于彼等身体利莫大焉。

霍集珲来京娶亲,由三姓副都统衙门派兵及官员护送至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再由吉林将军派兵及官员经官驿专程护送至北京城。沿途伙食全包,礼部还要在京城举办宴席款待。霍集珲献上聘礼后,由清廷礼部主持隆重的婚礼。然后,迎婚人等经由官驿返回,一切费用亦由政府所出。

这种联姻聘礼高、嫁妆厚、婚礼隆重,是清朝政府统治外东北的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萨尔罕锥嫁过去后地位很高,常常协助哈喇达(姓长)、噶山达(乡长)处理各种事务,被称为“皇姑”,而因为她们,霍集珲有了“女婿”之意。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清政府嫁到黑龙江下游及滨海、库页岛等地的“萨尔罕锥”就有 10名,她们分布在赫哲、贺齐克里、费雅喀、奇勒尔、奇津、部尔喀勒等各部族哈喇(姓氏)之中,成为了当地居民和清朝政府之间的友好使者。

2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