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天空蓝星 2024-03-29 10:12:36

对于在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的原因,大多认为是其赏罚不明、领导能力不足、性格残暴、不善用人等等。诚然若此,这些都是项羽之所以失败的重要原因,但还不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无论什么事情,如果背离了时代的潮流,那它将注定是难以成功的。而所谓的事在人为,更多的是励志而已。从大的视角来看,把握时代的潮流、顺应天下的民心,才更有可能成为胜利者。

从这一点来看,项羽的失败就不单单是前面所列举的那些了。当然那些理由是它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不完全,或者说那些只是战术方面的错误。项羽的失败,是他在宏观上的战略出现了巨大的失误,背离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怀王分遣项羽和刘邦入关前,曾与二人约定先入关者为王,意思就是将关中之地予以先入关者称王。但在项羽进入咸阳之后,却毁约将先入关的刘邦逐至汉中、巴、蜀。这个做法很不地道,但在政治上还算是一个正确的行为,问题在于项羽自己也没有占据关中的想法。

曾经有人劝说项羽自居关中称王,但项羽拒绝了。据史书记载,项羽的回复是:富贵不返乡,如锦衣夜行。那人事后失望至极,发牢骚说楚人乃是沐猴而冠,结果被项羽杀死。这里姑且不说项羽的心胸狭窄,其人不但有着不一样的“乡愁”,还极其缺乏战略眼光,毫无一点政治家的觉悟。

关中地区为形胜之地,易守难攻,自秦起,至汉、隋、唐皆以此地为根本,进而夺取天下。当时的关中,经过秦国几代人的经营,已是富庶天下,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的核心地区。但项羽没有想到自己控制这个地区,而是选择了要“锦衣昼行”,足见其战略上的短视。

项羽不愿意据关中,除了他要回故土外,还有其坑杀了二十万秦军及劫掠关中有关。秦地百姓的怨恨,关中的残破,这也是项羽不愿意居于此地的原因。非但如此,项羽还选择了秦军的三个降将镇守关中。关中百姓是极其痛恨此三人,根本不愿为其所用,因此才有了后来汉军的一鼓而下关中。这之后汉军占据关中,虽然刘邦在前线一败再败,可由于得到了关中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物资支持而再三恢复元气,最终得以战胜项羽。

项羽放弃关中,除了没有战略眼光外,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对于天下民心的失察。他没能感觉到天下老百姓对于和平的期望,他们是厌恶战乱、期望国家在政治上稳定的。这就使得项羽在灭秦后,在后续一系列政治安排上的失误,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于关中这个能够制扼天下的要地的放弃。

自春秋后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封建制的逐渐瓦解,而平民百姓地位的上升,又使得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的残酷,以及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在政治上统一这一要求迫切了起来。而最终秦的统一,实际上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的。但秦的统一过于激烈,很多问题都没能得到解决,就像是煮了一锅夹生饭,秦末时的各国诸侯蜂起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六国旧势力的复辟,并不代表着分封制得人心,只是少数旧贵族的拥护而已,大多数老百姓其实是无所谓的。而老百姓最为关切的是生活,是希望和平。而项羽的大封诸侯,其实是开了历史的倒车,不出意料地开启了又一场大规模的诸侯混战。

其实严格而言,项羽分封诸侯也不算错,天下各路诸侯一起灭了暴秦,论功行赏、共享富贵总是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天下的共主,项羽没有大局意识,放弃控扼天下的关中而东返故土,实际上还是旧贵族的分封意识作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再加上在分封上的赏罚不明,使得战火迅速再起,让刘邦得以乘隙占据关中,东出与其争夺天下。

四年时间的楚汉相争,看似项羽初期占据优势,实际上刘邦基本上处于不败之地,一直呈现出主动进攻的状态。虽然数次惨败,但来自后方的补充源源不断,很快就恢复了元气。随着战事的胶着,各路诸侯纷纷倒向汉军。这里有项羽用人的失误,更多的是天下人对于结束战争的企望。汉军的越打越强,楚军的越战越弱,实际上就是天下人心向背的表现。

项羽死前表示,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怎么说呢,这句话说也对也不对。他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逆天而为,失败是必然的,说天亡项羽不算错。但所谓的非战之罪,就纯属为自己贴金了。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代表了旧贵族,而刘邦则代表着新兴的势力,在面临着时代发展的选择时,必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而项羽的失败,看似其个人因素居多,实则为时代变革时旧势力瓦解崩溃的表现。不能把握时代的潮流、顺应天下的民心,这才是其失败最为核心的问题。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