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着战国七雄之说,是为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而事实上战国时期远不止这七国:称王者除了上述七国还有越、宋、中山三国,计有十国;另还有卫、郑、鲁等国。为何只有战国七雄之说呢?
另外,在所谓的战国七雄中,秦、齐、楚以及三晋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霸主,进入到战国时期成为七雄之一不属意外。但燕国在整个春秋时期寂寞无闻,除了在齐桓公时期救燕的行动中有所涉及,其余时间基本上没有耳闻,可以说是一个小透明,相比于显赫一时的宋、越两国,它何以在进入战国后得以名列七雄之一?
对于“七雄”的说法,正式出现是在东汉时期,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提出,而“战国七雄”之说更是在远至宋代。但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已有“河山以东强国六”、“天下战国七”、“天下之雄国”等说法。总而言之,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雄国是早有此说。
为何有这种说法?其实它就是一个秦的中心论。也就是说,之所以有七雄之说,是秦国加上六国的意思,是秦国最终统一天下所兼并的六国和秦国自身的合称。简单的说,也就是谁能撑到最后,撑到相互之间不再兼并而被秦统一就成为了七雄之一。
如此说来是不是不论国力大小,只要撑到秦统一之时,特别是本文要论及的燕国是不是就属于活得久而成为七雄的呢?这当然不是。我们要明确的是,能活得久,首先就是自身实力的一个体现,燕国是凭着自身的实力获得了战国七雄的称号。
战国称王的十国中,除了七雄就是越、宋、中山。这其中的越和宋属于春秋时期的强国,进入到战国时期也不弱,但战国初始楚国趁越国内乱就灭了越国,而中期齐国又灭了宋。燕国也是在内乱之时被齐国攻破,但随后就打退齐军复国。而那之后齐国又灭了宋,这就很能说明问题,表明燕国的实力绝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堪,还是很有底蕴的。要知道当时的宋国并不弱,还夺取了楚国的泗上之地,而齐灭宋也是使得天下震动,最终促成了天下的诸侯联合攻齐。
对于燕国,我们还要来简单地回顾一下它的历史。其始封者为周文王之子召公奭,其封地起先在今河南偃师一带,是为北匽。在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进行了二次分封,这样北匽就北迁至今河北北京一带。召公奭因与周公一起辅佐周成王不能就封,于是遣其子“克”代为就封,后国名逐渐演变为燕。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燕国是周室的绝对嫡系,它的北迁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那就是打击殷商的残余势力和扩张周室的势力范围。在二次分封中,燕国的北迁和鲁国、齐国的东迁一样,都是周王室以嫡系力量对外扩张。但相对于齐、鲁的东迁,燕国的北迁更远,更为远离周王室的统治中心地区,任务也更为艰巨。
燕国在当时面临的主要对手,除了殷商的远枝血亲孤竹国外,还有山戎及东胡。燕地孤悬于中原之外,是戎狄腹地,又有着众多的殷商遗民,可以说是在险境中孤军奋战。在历史的记载中,来自中原的援助似乎只有齐桓公的北击山戎以救燕。自其立国800年来,一直在进行着顽强的战斗,而最终的结果也是达成了其受封的使命。
在这一期间,燕国逐步完成了对于殷商遗民的整合,灭掉了殷商的同宗孤竹,尧帝后裔蓟国,山戎的令支、无终两国,成为了周室在东北方向的定海神针。在这个过程中,殷商的遗民继续向东北方向退却,在到达朝鲜半岛后建立了箕子朝鲜。
其中在周王室东迁后,随着周室的衰落,原本已经臣服的山戎开始活跃起来,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势力,对中原诸侯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其中,处于第一线的燕国所到的压力最大,曾经还一度迁都以避山戎的锋芒。在齐国的援助下,燕国击退了山戎,在反攻的过程中灭掉了上述那些国家。此后,燕国牢牢地掌控了燕山南部和辽西地区。
在进入战国后,燕昭王时期,燕将秦开又大破东胡,击败箕子朝鲜,扩地数千余里,修燕长城、设燕北五郡,自此辽东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区之一。燕国在北方的扩展,北破东胡扩地千余里、修燕长城,东扩地二千余里,置五郡,其功勋不可谓不显赫,其功绩自当彪炳于史册。
其后,积800余年国威的燕军,帅五国联军攻齐。于济西大破齐军,其后连下齐城七十余座,一举将当时的霸主齐国拉下马。虽然齐国最终还是得以复国,但经此一役后国力一蹶不振,再不复往日之风采。
燕国的开疆拓土和攻灭强齐,本身就证明了燕国自身的实力,其能占据战国七雄之一的地位也就不容置疑。这两件事,无论哪一件都是非同小可的大事。一是扩展了中原文明的势力范围,二是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这显然不是一个小国所能做到的。
因此,虽然燕国的实力在当时不算是一流的,和身边的赵、齐相比更是明显,但相对而言,它能几百年来持续地开疆拓土,能够终止齐国的霸业,自然也就能够撑到秦的一统天下之时,成为七雄之一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燕国立国后的一路艰辛,孤悬于中原之外而奋斗不息,自古有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诚不欺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