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所谓画影,就是画师画出来的人的影像。画像可以捕捉人的形貌特征,描述人的精神状态,展现人美好瞬间,所以又叫传神。当然,画家的技法和功力很重要。
(2)遗像是什么?在传统丧仪文化上,遗像与灵位的核心意义是一样的,都是标识标志、主引主示逝者神灵的,即代表逝者魂灵。区别一个是文字标注逝者名讳,一个是影像展现逝者形貌。
(3)遗像应该是逝者最经典最精彩最成功最真实的形容影貌,用照片是表现不出来的。逝者死前的照片,老态甚至病态,呆板甚至呆滞,是不可以用的。遗像使用的照片,最好应该是逝者最出镜的照片,即逝者生前最拉风最风光时候的照片。

(4)司马光在《书仪---丧仪一》中说:“世俗皆畫影,置於魂帛之後。”朱熹在《家礼---丧礼》中引用司马光的观点。就是说,至迟到北宋时期,民间丧事使用画影作为遗像来标识逝者神灵,已经成为流行性习俗。但在官方的礼仪制度文本如《大明会典》等中,没有画影的要求。
(5)画影的形成应该有个过程。先秦时期,丧事有“扮尸”的规定。具体操作是:将逝者的兄弟或体貌差不多的人,装扮成逝者的模样,代替逝者供人吊拜,叫尸。尸字在甲骨文中就有,本义就是扮尸的意思。尸体的尸原本是屍。屍不是尸的繁体字,也不是异体字。尸是扮尸的意思,屍是屍体的意思。先秦之后,扮尸礼仪逐步消无,取而代之是就是画影,即用人的画像代表逝者本体。一直流传至今。

(6)我们欣赏一下古代名著《金瓶梅》关于画影的描述。
第六十三回“韩画士传真作遗爱 西门庆观戏动深悲”。西门庆韩画师说:“先生,你用心想着,传画一轴大影、一轴半身,灵前供养,我送先生一匹缎子、十两银子。”韩先生道:“老爹吩咐,小人无不用心。”须臾,描染出个半身来,端的玉貌幽花秀丽,肌肤嫩玉生香。拿与众人瞧,就是一幅美人图儿。西门庆看了,吩咐玳安:“拿与你娘每瞧瞧去,看好不好。有那些儿不是,说来好改。”
玳安拿到后边,向月娘道:“爹说叫娘每瞧瞧,六娘这影画得如何,那些儿不像,说出去教韩先生好改。”月娘道:“成精鼓捣,人也不知死到哪里去了,又描起影来了。”潘金莲接说道:“那个是他的儿女?画下影,传下神,好替他磕头礼拜!到明日六个老婆死了,画六个影才好。”孟玉楼和李娇儿接过来观看,说道:“大娘,你来看,李大姐这影,倒象好时模样,打扮的鲜鲜的,只是嘴唇略扁了些。”月娘看了道:“这左边额头略低了些,他的眉角还弯些。亏这汉子,揭白怎的画来!”玳安道:“他在庙上曾见过六娘一面,刚才想着,就画到这等模样。”

少顷,只见王经进来说道:“娘每看了,就教拿出去。乔亲家爹来了,等乔亲家爹瞧哩。”玳安走到前边,向韩先生道:“里边说来,嘴唇略扁了些,左额角稍低些,眉还要略放弯些儿。”韩先生道:“这个不打紧。”随即取描笔改过了,呈与乔大户瞧。乔大户道:“亲家母这幅尊像,真画得好,只少了口气儿。”
这里的传真,即传神真容,就是用画像放在灵前,作为祭奠礼仪使用。画影花费一匹缎子、十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

(7)现实生活中,遗像一般都用照片,而且大都是使用逝者死前不久的照片。这个不好,也不符合传统丧礼文化关于画影的要求。但由于画影的传承断了,现在的丧事都使用照片,因为没有这个市场需求,所以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画师。
(8)永远记住:画影是画师创作出来的作品,而照片是相机生产出来的产品。作为遗像使用,画影是可以永久保留的,可以装裱好在家庭的堂室内悬挂;而照片展示逝者生前的瞬间形貌,丧事过后是要收纳起来或直接毁掉的。

(9)所以,建议遗像使用画像,画影以传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