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达,有望打开第二成长曲线
韩忠益(风雨)
4月25日,格林达(603931)公布2024年年报,公司营业收入为6.56亿元,同比下降5.6%;归母净利润为1.46亿元,同比下降16.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36亿元,同比下降19.0%;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27亿元,同比增长10.3%;EPS(全面摊薄)为0.7329元。扣非0.68元。
公司同时披露的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1.62亿元,同比下降4.9%;归母净利润为3182万元,同比下降6.7%;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762万元,同比下降16.7%;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166万元,同比下降59.3%;EPS(全面摊薄)为0.1595元。截至一季度末,公司总资产17.48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1.1%;归母净资产为15.97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0%。
纵观格林达最新财报,其核心财务指标显示营收与利润均有小幅双降,毛利率、净利率不管是同比还是环比,也均有微降,显示季度内成本压力加剧;另外现金流也有压力,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现金流量净额为2166万元,相较于上年同期下降了59.34%。这主要是由于本期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减少所致。
不过坦率说,在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半导体行业面临严峻挑战,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格林达在去年还能取得每股收益0.68元(扣非)已经十分难得了。
从最新财报中,笔者至少看到三处亮点:
其一,公司有望打开第二成长曲线。
目前公司核心产品TMAH显影液相关技术指标已达到SEMI G5标准要求。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尤其是在湿电子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上,承接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技术项目,显示出公司在自主可控产业链生态的构建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也意味着,公司在这方面的“国产替代”工作将加速。其实,作为一家专注于超净高纯湿电子化学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格林达从上市第一天就备受关注。原因就是格林达的主业是做超净高纯湿电子化学品的,产品主要用于显示面板和半导体领域。在国产芯片产业链如今遭到卡脖子的情况下,人们对其技术上能否有进一步突破寄予厚望。一旦关键技术得到突破,产能得到充分释放,公司的业绩将得到较大提升,有望打开第二成长曲线。
目前格林达市值60亿不到,仅仅体现了面板业务的估值,基本没有考虑到半导体超高纯TMAH及其他半导体产品的放量和重估。
格林达承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光刻胶用显影液(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用)”项目,已通过科技部的项目验收,为国内28纳米线宽及以下集成电路中的光刻胶用显影液技术应用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储备。
格林达承接的工信部“集成电路制造产线零部件、材料和关键设备关键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验证项目”,目前已进入验收阶段。
另外,格林达承接的省级项目浙江省“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先进半导体材料中光刻胶配套高纯显影液的技术研发”,目前已完成项目技术开发验证和产业化应用测试,相关产品已量供导入半导体功率器件领域的头部企业,进一步拓宽在该领域的应用,并根据项目计划,组织并完成项目成果验收。
其二,机构悄然布局。
也许正是看到了格林达的未来潜力,机构纷纷提前布局。根据2025年一季度数据,格林达新进的流通股东主要包括以下机构——北向资金(通过沪股通渠道):持有164.56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82%;J.P.Morgan Securities PLC-自有资金:持有135.08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68%;华泰资产-华泰增鑫投资产品:持有99.95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5%;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年金计划-工商银行:持有86.71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43%;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年金计划-建设银行:持有83.09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42%。很显然,一季度新进股东以外资和大型金融机构为主,反映出市场对格林达在电子化学品领域布局的关注和国产替代工作顺利落地的期待。
其三,筹码高度集中。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股东总户数为1.20万户,较2024年12月31日减少843户,降幅达6.57%;与2024年9月30日相比,股东户数减少幅度扩大至6.57%,户均持股数量从1.27万股升至1.67万股,户均持股市值从26.74万元增至46.77万元。股东户数逐日减少的同时,户均持股显著上升,表明资金趋向集中,可能反映机构或超级大户增持踊跃。一般讲,股东户数减少或与散户减持、机构调仓换股有关,同时外资增持也可能推动筹码集中。目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数达72.29%,筹码可谓高度锁定。难怪这一两个月来,大多数时候格林达换手率只有2%、3%左右,很少超过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