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毁长城,还是不可避免的走入死路?乱世名将的末路

刘涛慢叙历史 2023-09-29 19:35:02

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自毁长城”是现代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说的是自己动手,削弱自己的力量。

最熟悉的“自毁长城”的操作,莫过于完颜构杀害岳飞,还有明堡宗杀害于谦。

不过这个典故的出处,虽然也是“宋朝杀害大将”,但比岳飞要早个七百年的时间。

“刘宋”的开创者刘裕是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以寒门身份,靠着砍柴种地卖草鞋为生,凭借自身智慧和勇武,踏上乱世巅峰,做了南朝的皇帝,还北伐从胡人手中收回大片国土,如果多活几年,未必没有重新统一的可能。

能做到这些,刘裕个人能力毋庸置疑,他手下也有许多文臣武将,立下赫赫战功。

其中有一个姓氏比较特殊的人,叫檀道济。

檀家也属于寒门的行列,父母早亡,靠叔叔抚养长大,成年后,他们几个兄弟相继加入北府军,就在刘裕麾下做事。

404年,桓玄篡位,刘裕从京口起兵,一路攻入建康,平定了桓家的叛乱,过程中,檀家三兄弟都立下了功劳,胜利后,展示出能力的檀道济就成为刘裕的军事参谋之一。

桓玄覆灭,他的儿子桓振在荆州地区又拉起了一票兵马,割据称帝,檀道济随军讨平桓振,受封为南阳太守,晋爵为五等侯。

410年,趁着刘裕挥军北伐,卢循起义,在豫章和桑洛洲先后击败朝廷兵马, 兵锋直指建康,声威大振,东晋各处的反对势力和盗匪纷纷起兵响应。

檀道济先是领兵平定了一路大盗,又跟随名将刘道规,讨伐了好几路叛军。

这期间,刘裕匆匆引军南归,大败卢循,卢循的妹夫徐道覆领兵数万人攻打江陵,想要为起义军打通撤兵的道路。江陵城中陷入慌乱,刘道规当机立断,出兵大战一场,击败了徐道覆,为朝廷平定起义军立下关键性的功劳。

战后盘点战功,刘道规以下,以檀道济功劳最多,被升迁为武陵内史,之后又拜为中书侍郎,晋爵为县男。

415年,担任荆州刺史的司马休之起兵叛乱,檀道济随军平定了荆州。

416年,刘裕再次起兵北伐,升任冠军将军的檀道济与龙骧将军王镇恶为先锋,从淮河和淝水出兵,一路北上,沿途后秦的城池望风归附,无人敢抵抗东晋的军队。

直到中原腹地,才有后秦将领发兵迎击,又接二连三的被檀道济和王镇恶击败,檀道济先后攻破了重镇后蔡河许昌,至成皋附近,与王镇恶会师,击败了附近的数万后秦军队,拿下了名城洛阳。

攻势进展极为顺利,檀道济等人便决定不等待刘裕的主力,继续向西挺进,他们再次分兵两路,王镇恶走渑池,檀道济走蒲阪,在潼关汇合。大将沈林子夜间袭击,攻破后秦军大营,斩杀后秦大将以下数千人,之后沈林子领兵在周边游走,击杀了后秦多路援军将领,维持住两边相持的局面。

而刘裕的主力部队在黄河岸边,摆出“却月阵”,以步兵对骑兵,大败试图援助后秦的北魏大军,让北魏再无力干涉,刘裕得以全力对付后秦。

经过激战,王镇恶攻破长安,宣告了后秦的灭亡,也为刘裕的上位积累了足够的功勋。这时的东晋,地盘和实力都要强于北方的赫连夏和北魏,所谓七分天下有其五,着实有统一天下的势头。

然而,正当刘裕筹划继续向北时,镇守后方的心腹刘穆之病逝,刘裕不得不返回建康,留下年仅11岁的儿子刘义真镇守关中。刘义真年幼,身旁的武将各自不服,临阵内讧,结果短短几个月,关中就被赫连夏夺走,南朝丧失了关键性的战略地带。

420年,刘裕称帝,檀道济被封为县公,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刘裕还赏给檀道济二十名卫士,以示荣宠。

或许是做了皇帝就满足了所有心愿,422年,只干了一年多皇帝的刘裕病逝,太子刘义符即位,为宋少帝,以徐羡之、傅亮、谢晦和檀道济为四位顾命大臣,辅佐刘义符。

北魏听到刘裕病逝的消息,立即起兵南下,趁着刘宋内部权力交接,动荡不安的时机,迅速攻下了整个司州,以及青州、兖州和豫州的大片地区。檀道济紧急领兵援助,击败了围攻青州的北魏兵马,成功救援青州首府东阳(现在山东费县附近),阻挡住了北魏南下的势头,为刘宋保住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地区。

小皇帝刘义符登基的时候17岁,整日里专心声色犬马,对朝政一点儿都不上心,什么父亲的丧事,什么朝廷的典礼,什么大臣的进谏,一概不管,哪怕北魏南下,丢失国土,国人惊恐不安,他也是该吃吃该玩玩,无忧无虑每一天。

这般做派,激起了满朝大臣的愤怒,首席顾命大臣,也是群臣之首的徐羡之筹划着要废掉刘义符。

如果按顺序,废掉刘义符,就该刘裕的次子刘义真即位,可刘义真有丢失关中的“往事”,还跟谢灵运等人交往密切,而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是前朝东晋权贵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徐羡之等新朝权贵天生不对付,刘义真站在谢灵运一方,就相当于站在了徐羡之等人的对面,两边时常产生矛盾。

为了避免刘义真上位后报复,徐羡之先发制人,列举出刘义真的罪过,要将其废为庶人。檀道济却觉得这样不妥当,数次向徐羡之劝说,都没有被采纳。刘义真被废,不久就被徐羡之派去的人杀害。

解决了后患,徐羡之便将在外领兵的檀道济叫回建康,跟他交了底儿,说我们准备废掉刘义符,另立新君,你看如何?檀道济思索良久,没有表示反对。

424年,废立前夜,檀道济在谢晦的府中住宿,谢晦一整夜无法入睡,而檀道济倒是鼾声震天,谢晦又是难受,又是佩服檀道济的镇定和沉稳。

次日,徐羡之和檀道济带兵将熟睡的刘义符叫醒,以皇太后的名义,废黜了他的皇位,另立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为新君,是为宋文帝。

以拥立之功,檀道济被加封为征北将军,增加都督徐州淮阳、青州、下邳、琅琊、东莞五郡的军事。

到此时,随着昔年同僚王镇恶、沈林子、沈田子、朱龄石等人相继被杀或者离世,檀道济成为了刘宋朝廷的头号大将。

刘义符没隔多长时间也被徐羡之派人杀死,以除后患。

眼看着大哥和二哥的下场,宋文帝刘义隆韬光养晦,逐步积攒起自己的实力,待到机会成熟,便向徐羡之等人动手。

426年,以弑杀君主的罪名,刘义隆下诏杀死了徐羡之和傅亮,将谢晦的儿子扔进了大牢。当时担任荆州刺史的谢晦又是恐慌,又是愤怒,公开为当年同僚发丧后,起兵造反,领着两万大军沿着长江往东,要效仿当年王敦的做法,逼迫宋文帝。

宋文帝委任亲信将领到彦之挂帅平叛,交战半月,双方难分胜负。宋文帝便召来檀道济,让他援助前线的到彦之,宋文帝当面询问是否有成算时,檀道济点头道:“当年入关中,破后秦,总共有十条奇策,谢晦一个人进献了其中的九条,着实是当世奇才。他的才略,没有人比得上,但他从来不曾孤军决胜,战阵行伍之间,他不是我的对手。”

听说檀道济引军前来,谢晦大为惶恐。檀道济也没有辜负宋文帝,与到彦之会师之后,抓住了战机,一战大败叛军,随后一路西进,攻破了江陵等重镇,抓获了逃亡的谢晦。

以平叛的战功,檀道济再次获得晋升,被封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430年,刘义隆出兵北伐,领兵的还是到彦之,起初刘宋的进展很顺利,接连攻下了重镇金镛城、虎牢关等地,基本上收复了黄河以北的国土。

可是到了十月,北魏集结大军,趁着黄河封冻,突然发起反攻,很快就夺回了好几座城池。到彦之措手不及,决定撤兵。

兵败如山倒,刘宋的军队一路后撤,一路烧毁粮草器械,损失极为惨重,刚刚占下的地盘又尽数丢失。

宋文帝紧急罢免了到彦之,任命檀道济为都督,救援前线。檀道济立即出兵,在寿张县就遭遇了北魏的前锋,檀道济击败敌兵后,继续北上,前后二十多天,大小数十战,檀道济硬是击破了重重阻碍,在历城接应到了败退的大军主力。

此时滑台也被北魏军队攻破,刘宋兵马士气低落,粮草不足,檀道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得引军南撤。

刘宋以步兵为主,北魏则骑兵众多,双方行军速度差异很大,檀道济很快就被北魏的兵马追上,刘宋军上下陷入恐慌,随时可能全军溃散。

危急关头,檀道济没有加快撤兵的步伐,反而下令就地扎下营寨,当着北魏军队的窥伺,不走了!

这下北魏的将领们困扰起来,檀道济怎么敢不撤兵?难道他在前面还有什么埋伏?面对刘宋军的大营,北魏军队不敢进攻,两边你看我我看你,暂时停止了兵戈。

大概是觉得自己这边败局已定,有一个刘宋的士兵,偷偷溜出军营,跑到北魏那边投降,说檀道济已经是穷途末路,军营里面粮食就剩一点点儿,随时可能粮尽崩溃。

北魏将领心中大喜,但他颇为谨慎,派出斥候去探查下刘宋的士气。

北魏的斥候趁着夜色,摸到刘宋军营附近,远远看去,只见刘宋军营的空地上摆着大堆大堆的袋子,上面的袋子敞开着,里面装着白晃晃的大米,一些士兵将大米从袋子里面装出来,用斗称量,旁边还有一队士兵拿着竹筹高声计数。

北魏斥候看了半晌,跑回去向主将禀报,说刘宋的粮食大把,堆成了小山,称了半夜都没有称完。北魏将领大怒,认为那个投降过来的刘宋士兵是诈降,想要引诱他们中计,便将其斩首。

第二天,刘宋大军拔营,全军都穿着铠甲,只有檀道济一个人穿着白色的衣服,领着少数兵马殿后,缓缓向前。结合前一天晚上查探到的情况,北魏将领越发相信檀道济有什么阴险的计策,始终不敢迫近攻击,目送刘宋大军安然撤兵。

实际上,刘宋军队确实没多少粮食,檀道济让士兵们称量的“大米”,其中绝大部分是随地挖来的沙土,只有最上面覆盖着少量粮食,借着夜色的掩护,成功蒙骗了北魏的斥候,在极为危险的情况下,保住了刘宋军队的主力。

这便是“唱筹量沙”的典故。

当年四个顾命大臣废黜刘义符,宋文帝除掉了其中三个,只剩下檀道济一人。原因是檀道济屡立战功,在军中威望很高,而且废立的过程中他也没有主动参与,都是被动的接受徐羡之的命令,所以宋文帝才一直忍着,只是夺取了檀道济的兵权,却没有对他下手。

檀道济也大约知道自己的状况,所以平叛谢晦后,领了江州刺史的官职,长年游离在朝堂中枢之外。

如果他身体不咋样,或许还有个好下场,可久经战场的檀道济身体倍儿棒,比年轻十几二十岁的宋文帝身体好得多,更重要的是,檀道济往下八个儿子,都颇有才气。这局面,这情况,怎么不让人想起当年的司马懿一家?怪不得当时有流言:“安知其非今日之司马仲达?”

435年,宋文帝病重,眼看着身体就不行了,北魏趁机入侵,宋文帝紧急召见檀道济,坐镇朝廷准备出兵防御。

檀道济到了京城,宋文帝的病情好转,北魏的兵马也在边境转了一圈就走,宋文帝就请檀道济再返回江州,檀道济还没走,宋文帝又病倒了。

来回生病,让宋文帝心中不安,刘宋的宗室也对檀道济越发的忌惮,宋文帝的弟弟,刘裕第四子刘义康就多次提醒,说如果宋文帝驾崩,朝中无人能控制檀道济。

于是乎,宋文帝下定决心,下诏抓捕了檀道济和他的儿子以及多名亲信部下。见到朝廷的人来抓自己,檀道济愤懑的将头巾狠狠摔在地上,说道:“这是破坏你自己的万里长城啊!”

436年,檀道济、檀道济的几个儿子、檀道济的数名亲信被斩首。

至此,当年废立刘义符,杀死刘义符和刘义真的四位顾命大臣,全部被刘义隆所杀。宋文帝出了一口恶气,他极为恼恨檀道济,甚至过了十几年,到450年北魏南下攻破了河南的城池,宋文帝也将之归咎于檀道济的“养寇自重”。

跟宋文帝一样,檀道济死后,北魏人也出了一口气,他们纷纷传言:“檀道济已死,南方人不足畏惧了。”

檀道济死的冤不冤?冤!他确实没有造反的举动,而且对刘宋的建立和维持有赫赫战功。

但换个角度,他的死相比岳飞和于谦,就没那么冤枉了。因为不管如何,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他都直接参与了废立皇帝,杀死前任皇帝和皇子的政变,而且手握兵权,威望极高,这样的人让继任的皇帝不猜忌也确实不太可能。

只能说,当徐羡之决定废立时,他们几个顾命大臣,就已经踏上最终的末路了。

值得一提的是,檀道济一生征战,留下了许多计策,被人们称为“檀公策”,成为兵法的代名词之一。后世逐步引申,就形成了著名的《三十六计》,人们为了更好的记忆三十六计,编纂了一首诗,开篇便是“金玉檀公策”。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