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槁得终,雁默先烹
《庄子》的书中,乃至一生中,全身远害的处世之道始终贯穿其中。所以,后世深得道家奥秘精微者,皆最重明哲,长于远害。
今天,本诗叔和列位聊一个关于“木雁”的典故,此典出于《庄子·山木》。
一天,庄子带领弟子们行走山中在,看到一棵大树,枝叶繁茂。可是,伐木人站在树旁看了看,并不砍伐,且准备离开。有弟子问其原因,伐木人说:“这棵树不是可用之材。”庄子说:“这树因不成材而得以尽享自然寿命。”
庄子出山他们,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朋友非常高兴,让小僮杀雁来款待他。小僮问道:“有一只雁能鸣叫,一只不能鸣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把那只不会鸣叫的杀了。”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山中大树因不成材而得以尽享自然寿命,今天主人的雁却因不能鸣叫而被杀。先生,您将在这二者之间如何立身自处呢?”庄子回答:“我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后因以“木雁”、“能鸣雁”、“木雁各喜”、“雁默先烹”、“烹不鸣雁”等,喻有才与无才,或喻有才之人,或喻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以全生避祸,或喻无才者先被弃,或喻无才遭祸,或喻顺应自然。
如:
木雁:唐·权德舆《八音诗》:“木雁才不才,吾知养生主。”
能鸣雁:唐·陈子昂《宿襄河驿浦》:“不及能鸣雁,徒思海上鸥。”
木雁各喜:唐·韩愈《落齿》:“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
雁默先烹:唐·白居易《岁暮》:“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
烹不鸣雁:宋·潘牥《代百舌答》:“莫嫌口解为身累,雁不能鸣反自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