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李诗絮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就读于一所重点大学。
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她从3月份就开始找工作。相较其他学校,她对自己找工作的事情非常乐观和自信。
“我们学校是重点大学,工作的事情应该很快就有眉目。”
4月份开始,她每天大约花费4个小时左右时间用来在智联、58、前程无忧、BOSS直聘上找工作投简历。
她刚开始的定位很明确,只投一线城市和高薪。
她的目标是去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月薪起步8000左右,从事金融、互联网公司的HR或者类似的行政岗。
然而现实将她的理想狠狠的踩在脚下。
她投出的数百份简历,几乎都石沉大海,联系她第一轮面试的概率不到十分之一。
4月底,李诗絮同学认清现实,将自己的目标下调至二线城市,月薪不低于6000元即可。
至此,她依然觉得自己身处名门高校,上面的要求是她最后的尊严和底线。
凛冬将至毕业生就业难不是短期问题,只是今年的疫情将这个问题无限放大。
2022年中国将迎来最庞大的一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但由于受到疫情影响,我国今年在就业岗位的需求迅速缩减,这意味着本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困难程度远超2020年。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一季度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8%,求职申请人数却同比上升75%。这两个数据看起来简单,却触目惊心。
截止4月17日,全国高校毕业生中仅有23.61%已经和公司签约、创业或者灵活就业。剩下76%的大学生毕业后何去何从?
疫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多2022届大学生在反反复复的疫情中度过了近半年的大学生涯。
对于向李诗絮这样的学生来说,疫情不只带来岗位的减少,还直接影响了他们求职的竞争力。
很多大公司每年会定向提供专门面对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一旦错过了这个窗口,毕业生就得通过社会渠道找工作,那么工作经验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但是由于疫情管控,身处漩涡中心的李诗絮无法外出面试某大型金融公司实习岗位的最佳机会,这也直接导致她的个人简历含金量没有优势。
供与求的两极分化出于国情原因,国内大学生非常热衷于互联网或者金融业等看起来高大上的职业。薪资高,环境好等优势让很多人都觉得能去这些地方工作“很有面子”。
大学生们蜂拥而至,扎堆投简历,导致这些热门行业的职位出现求大于供的局面。
相反,长期处于用工荒的制造业却让大部分毕业生避而远之。央广网报,83%的制造业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缺口。
除了制造业,生物医药和工业自动化等行业的岗位也长期供大于求。
如何破局政府已推出多项措施协助大学生就业,如扩大国企招聘,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减免国家助学贷款利息等措施。
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现在年轻人的就业观,推动他们到中小城市,小规模私企,制造业等基层单位。这些虽然会给年轻人带来阵痛,但这是长期的发展趋势。
后记李诗絮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果上半年工作还是没有着落,她会进一步降低要求。
“三线城市也行,月薪4000能接受,能养活自己就可以了。”
她说话时,满眼充满了焦虑。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本届毕业生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比去年下降6%。其中4000以下期待月薪占比12.8%,同比去年上升8.9%。
本文由辣不辣多资讯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谢谢。
就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技之长,越是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就越好找工作。当然学生很难有一技之长,那么就要有一个万能通行证-好人品。一技之长和好人品都是在初中毕业之前养成的,跟大学关系不大。
制造业大部分大学生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