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所以年少不读水浒,是因为少年时期容易冲动,学习梁山上的草莽英雄,容易染上不良习气,
而老不读三国,则是因为人随着年龄增长,有了一定社会阅历与地位之后,
再读三国,容易被里面的尔虞我诈影响,让人变得老奸巨猾,工于心计。
李严影视剧形象
年轻的时候我们憧憬赵云,关羽,张飞,吕布等万人匹敌的英雄,而现如今再次翻阅《三国演义》,不免赞叹其中的奇谋妙计,我们印象中的三国斗智,大多发生在两军阵前,殊不知各方内部依然暗潮汹涌,
尤其是在刘备托孤之后的蜀汉,有这么一个人,他虽是刘备的托孤重臣,却因为权力斗争,成为了蜀汉北伐的绊脚石的绊脚石,他就是骠骑大将军——李严!
尊刘抑曹,汉室忠臣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演义小说,而西晋学者陈寿所编写的《三国志》则为正史,在演义中李严是一员莽将形象,曾经与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大战四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后来被诸葛亮用计谋包围,才投降的刘备。
而正史中的李严,文、政、武、智俱佳,在汉末诸侯混战时期,还是一名难得的汉室的忠臣,一心辅佐刘氏宗亲。
李严年轻的时候在刘表麾下任职,以才干闻名,后来曹操兵临荆州,刘表病逝后,荆州当地重臣蒯越、韩嵩、傅巽等人极力劝说继任者刘琮投降,刘琮不得已归降。
凭借李严的能力,在曹操手下必定会有更好的发展,而李严却对投降嗤之以鼻,说“吾誓不降曹贼!”
然后李严向西投奔益州牧刘璋,继续为刘家宗室效力。
在刘璋手下,李严担任成都县令,在他的治下,成都商市繁荣,百姓安居,李严也因此声名远扬。
后来刘备入蜀,大军进攻益州,刘璋慌乱之中马上征召李严,要求他在绵竹布阵,率军抵御刘备,李严思量许久,认为益州虽然富庶,
但刘璋暗弱多疑,益州兵毫无军纪,这样下去迟早会被人吞并,而刘备与刘璋同为汉室宗亲,又以仁德出名,于是带领部下投靠了刘备。
刘备入蜀取得益州后,封李严为犍为太守,同时为了改变刘璋治下益州混乱的现状,刘备下令,由诸葛亮、法正、李严、刘巴、伊籍,共同制定了未来蜀国法律的基础——《蜀科》,足见刘备对李严的器重,与对他才干的肯定!
马上安邦,马下治国当时的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中之民思为乱者,十户而八”,益州地方氏族早已目无法纪许久,而《蜀科》的颁布让许多益州豪绅产生了反抗之心。
果不其然,在《蜀科》颁布后不久,马泰、高胜等盗贼在当地士绅支持下,趁刘备在汉中,招募数万人,在郪县起兵。
此时的李严听到消息,当机立断,不等其他地区支援,趁反贼立足未稳,率领本部士兵五千余人火速前往讨伐,马泰与高胜仓促组织兵力抵挡,
但乱民流寇怎能跟正规军相抗衡,马泰高胜被当场斩杀,其他暴民眼看首领阵亡,纷纷四散奔逃,回家继续务农去了。
南中地区的蛮夷部落首领越嶲夷王高定早就不服蜀汉统治,听闻马泰高胜叛乱,马上也起兵围攻新道县,李严一鼓作气,领兵驰援,大破高定。
刘备在汉中听闻李严勇猛,接连平定两起叛乱,大喜过望,马上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同时依然兼任之前的犍为太守。
而在太守之位上,李严也颇有作为,史书记载李严“凿山修路,大兴土木,使得犍为郡“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
一年后,李严等十一人联合上书《汉中王劝进表》,劝刘备称王,刘备假意推辞,但群臣不断坚持,便不再拒绝,自立为汉中王,此时的李严,已经是刘备蜀汉的核心班底之一。
李严虽然文治武功俱佳,但为人却十分的孤高,很难与别人相处,除了自己的老上级,刘备最宠信的谋士法正以外,其他哪怕与他平级的官员他都不愿来往,这也为他最终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贤帝崩殂,白帝托孤公元222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动夷陵之战,倾全国之兵东征伐吴,却不想大败而归。
回蜀以后刘备便一病不起,到了公元223年,病情加重,刘备自知岁月无多,于是召见诸葛亮与李严,下诏命二人辅佐刘禅,其中以诸葛亮为主,并掌内外政事,李严为辅,掌内外军事。
从刘备托孤遗诏可以看出,李严虽然为辅,但是却掌管蜀国内外军事,地位丝毫不逊于诸葛亮,李严虽然颇具才干,但是为何能得到如此重位,这就要从刘备从发迹到最后建立蜀汉政权,蜀汉的内部派系“三大一小”说起了。
“三大”里面,首先就是刘备的核心派,我们耳熟能详的关羽、张飞、赵云、简雍、孙乾,都属于刘备的核心派,这群人忠心耿耿,无论刘备多么落魄始终不离不弃,这些人是刘备前期崛起的主要力量。
第二大派系是荆州派,以诸葛亮为首,还有魏延、黄忠、向宠、廖化等文臣良将,是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发展起来的势力。
第三大势力则是益州派,大多都在刘璋手下任职过,在刘备入蜀时投降刘备,核心人物是法正,而李严也是益州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一小”则是保守派,是益州本地的保守势力,他们与益州派一样之前都在刘璋手下任职,但大多是被迫投降,虽然依附于刘备,但是依然心怀不满。
在刘备托孤之时,蜀汉的能臣武将已经凋零大半,嫡系派大多战死沙场,只剩赵云一人堪用,益州派核心人物法正也已病逝,而保守派又离心离德,此时的荆州派文有诸葛亮,武有魏延,整个蜀汉俨然荆州派一家独大。
为了防止荆州派专权,所以刘备在托孤之时,内外政务虽然委托给了诸葛亮,但军事权力并没有赋予更善于统兵打仗的魏延,而是交给了综合能力更加均衡的李严,李严当权后,既可制约荆州派,也可以让保守派信服,一举两得。
机关算尽,反误性命此时的李严一时风光无两,但后续的发展却令他始料未及,伐吴失败后,刘备忌惮东吴西进,于是托孤之时命令李严镇守防御东吴的前头堡——永安。
但刘禅上台之后,采纳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将大军调往魏蜀前线,李严所在的永安由“前头堡”变成了大后方,
所谓的“统管内外军事”只剩下空名而已。军政大权均落在诸葛亮手里,蜀国各个要职也被荆州派把持。
李严何等孤傲之人,眼见诸葛亮势大,却又无可奈何,于是索性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要求诸葛亮“加九锡”“九锡”是皇帝赐大臣的最高礼遇,也是进爵称王之前的一个标志性步骤,东汉王莽篡位之前就举行过“加九锡”。
李严劝诸葛亮“加九锡”实为讽刺他权势过大,不如自立为王,诸葛亮收到信后大怒,回信将李严斥责一番,从此二人之间就产生了间隙。
此时的蜀汉失去荆州,只有益州一州,而诸葛亮兼任益州牧,诸葛亮准备伐魏时,调李严来镇守汉中,李严却推脱不去,并表示“你我同为托孤重臣,现在你是益州牧,应该分出五个郡来成立巴州,由我担任巴州牧!”
诸葛亮自然没有答应李严,但为了伐魏大业,诸葛亮还是上书刘禅,将李严官升一级,封为骠骑将军,又让李严之子李丰,统领负责江州地区的防务工作,再连番嘉奖之下,李严这才同意前往汉中。
李严三番五次的作对,终于惹恼了诸葛亮,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岐山伐魏,李严负责调运粮草,谁知遇到夏季多雨,粮草运输供应不上,于是通知诸葛亮撤军。
诸葛亮得到信后立即撤军。李严又怕自己督粮不利被刘禅责罚,假装惊讶的说“军粮非常充足, 怎么大军撤回来了?”,
因为诸葛亮在撤军途中大败曹军,诱杀了曹魏大将张郃,李严又上奏刘禅,说“军队其实是伪装撤军,好引诱敌人决战”。
后来二人共同面见刘禅,刚取得胜利的诸葛亮只要顺着李严的话往下说,就能帮李严洗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
但诸葛亮这些年来早已对李严有诸多不满,便将李严要求撤军的信件呈了上去,来往书信都是李严亲笔所写,李严矛盾的说辞一下子暴露无遗,只能不断地叩头请罪。
最后在诸葛亮的授意下,刘禅将李严贬为庶人,流放梓潼。
成为庶人的李严一直希望诸葛亮能重新启用他,
哪知公元234,诸葛亮去世,李严听闻后认为自己回朝的唯一途径没了,激愤发病而亡。
李严自从归附蜀汉以来,无论刘备、刘禅、甚至诸葛亮均待他不薄,但越是褒扬嘉奖,他的虚荣心就越发强烈,借国家要务为要挟,获取利益,
虽然他能力出众,对蜀汉也忠诚无二,但如果这种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将导致国家的祸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