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北宋官场中的独行者

莺莺聊历史 2023-02-22 11:16:13

他仅仅用了十年时间,一路从知县晋升到枢密院直学士,如此快的晋升速度不免让人猜测非议。

传闻寇准此人形貌昳丽,英俊豪迈,莫不是太宗好断袖之癖,所以处处提拔?

幸而寇准生在赵宋王朝,宋朝重文轻武的形势政策之下,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让寇准崭露头角。

宋代政治氛围宽松,具有创新思维方式,不然他还真成不了一代名相。

然而这位名垂青史的北宋八名相之一19岁中了进士,两次拜相,又被罢免,极力促成澶渊之盟,晚年却落得个贬谪他乡,病故雷州的结局,缘何?

天圣元年九月,寇准贬谪期间病故于雷州,妻子请求还归故里,却因经费不足最终葬在了洛阳。

回望他的一生,辉煌过也落魄过,起起伏伏终其一生。

少年得志,惊才绝艳

他七岁三步成诗,一首《咏华山》在父亲举办的宴会上引得众人喝彩,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文采。

而寇准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他博览群书,熟读《春秋》,在不及弱冠之年岁考中贡生,获得参加殿试的资格,传闻太宗喜欢成熟稳重的人,认为年轻人缺乏历练,不能担当大任,同伴好心提点寇准,你年纪轻轻,恐怕过不了面试,要不把你的年龄往上提一提,这样也能提高录用的可能。

寇准一听皱着眉头说:“我勤奋读书,就是要为圣上办事,为社稷做贡献,怎么能一上来就欺骗君主呢。”

太宗英明,选贤举能,果然没有因为他年纪轻而忽略他的才能,试官之后,他被授予了大理评事一职,

此后赴县上当县令,在地方县任职期间勤勉向上,一心为百姓做事,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一致好评。

“眼观千家状,耳听万人言。”说的便是安县县令寇准,他积极搜取犯人罪证,为平民百姓昭雪断案。

而这句话也是对他能力的最好肯定,他深入到百姓当中去,他仔细听仔细看,体察百姓民情,不会冤枉任何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

影视剧寇准形象

在任期间,历史性的开创了“县衙支出公示”的做法,同时奖励耕织,鼓励垦荒。

他得到多次升迁,最终走到了太宗面前,太宗知人善用,让寇准慢慢在历史长河中崭露头角。

寇准此人在历史上都是以一种积极的面貌出现的,他刚正不阿,百折不挠,然而此人却有一个被后人诟病的地方,他或许是少年得志被

君主器重的缘故导致他特立独行没有城府,他不拉帮结派也不注重官场关系被孤立被抨击,也是后来他几度贬谪的原因之一。

澶渊退敌,名垂青史

公元1004年秋,辽朝君主亲率大军攻打宋朝,突破一道道防线直逼开封,此时部分妥协派主张南下避战,而真宗此时也害怕,然而此时寇准作为宰相力劝真宗不可避让,“陛下欲此患,只需五日即可。”

真宗忙问,寇准说:“御驾亲赴澶渊,定能击退敌军。”

真宗最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前往澶渊督战,最终与辽议和。

此次的议和称为澶渊之盟,这次盟约让宋辽两国百年间没有大的战事,两国互通有无,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由此可见,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无疑是影响力很深的一次盟约,它使得北宋百年间无大战事,让北宋致力于发展经济文化。

成为了我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一个朝代。

诚然,寇准此人在此次的事件上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这场战役我们是战胜方,真宗却不想再打了,想要割地求和。

寇准直言,作为战胜方,理应乘胜追击,让辽不敢来犯,这也是为子孙后代考虑,真宗不愿再战,愿赔偿白银百万两求和。

寇准将所许的银两从真宗答应的百万两降低到三十万两,减轻了北宋财政负担,但是多年的赋税使百姓苦不堪言,埋下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也间接导致了后来的靖康之耻。

然而一回京真宗即刻召回王钦意欲牵制寇准,而王钦挑拨离间,抹黑寇准,说他澶渊之战竟然拿圣上的安危做赌注,而且居功自傲,败坏朝廷风气,真宗听罢,对寇准日生嫌隙,终于,在景德三年二月,真宗以寇准“过求虚誉,无大臣礼”为借口,贬谪寇准。

成也性格,败也性格

临危不惧,敢于直言是寇准身上的优良性格,传闻中在他担任言官期间,与皇帝意见相悖也毫不退让

虽然也是拳拳报国之心从利国利民的角度出发,但他话语激烈,常常与君主争的面红耳赤,有次太宗大怒,不欲与他争辩,转身就要下朝,

然而寇准竟然拽住了皇帝衣角,非要他坐下来把此事说完才肯作罢,太宗没法只能听完,后来太宗感叹道:“朕得寇准,如唐太宗得魏征。”

淳化初年,北宋处理了两桩受贿案,受贿情节较重的王淮因为在朝廷里有关系而处罚较轻,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重罚,寇准拿当下的旱灾说事,天罚不公,要求重新判决。

太宗听后若有所思,最终罢掉了宰相王沔的官并对王淮重罚。

然而过于刚直的性格也给寇准带来很大的麻烦,有次他与好友一同在外,一旁的疯子上来就跪下叩首万岁,这件事被皇帝知道后,没有多问便罢了他们的官职。

真宗曾告诫寇准:“今日身当大任,务须戒除刚字。”

寇准回答说,我侍奉陛下唯刚直二字,只有刚上加刚才能报答陛下对我的恩情。

寇准是个清醒的人,他知道他的性格能给他带来大恩赐也有可能带来大麻烦。寇准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享受,

传闻他家点灯从不用煤油灯而直接用蜡烛,和朋友一起吃喝玩乐,生活奢靡富足,但他也是一个聪明人,辽国使者有次来访问道:“诸位孰是平地起楼台公?”

寇准不置办房宅以减少皇帝猜疑,而这一行为被百姓津津乐道,载入史册。

在澶渊之盟立了大功以后,他不善交际,不懂官场沉浮,受到很多同僚的嫉妒,在王钦等人的挑拨之下,他被外放远调他乡。

所以说寇准是拿真本事做事的,并非靠着外貌得到赏识,而宋太宗在位期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寇准的才能和帝王的优秀才是寇准步步升迁的原因。

太宗于寇准犹如伯乐与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太宗看准了寇准身上的才能,一代贤明的君主才让寇准的才能有了用武之地,

寇准无疑是幸运的,遇见了太宗这样的伯乐,不至于因为自己的性格埋没掉才能,最后成为北宋八大名相之一在青史留名,

但他也是不幸的,过刚易折这个词形容他非常合适,过于刚直只会给自己惹来麻烦。

一代名臣,两次拜相,两度罢免,这是他曲折坎坷的一生。

对于唐太宗来说,魏征就是他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的那面镜子,魏征不惧触犯龙颜,敢于直抒己见。

对于宋太宗来说,他自比唐太宗,意在表达自己虚心纳谏。

让圣上不要只听取一方面的意见,要多多采纳大臣的言论,所以他对寇准也是能忍则忍。

然而寇准太不懂官场沉浮了,他无意间惹了很多人,当时的宰相叫吕端,他一直在宋太宗面前说寇准的坏话,加之寇准本人经常与他唱反调,

终于,太宗抓住了机会就将寇准贬到了一个县当知州,他还是没有长教训,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性格可能会带来祸端,

虽然后来又回到了中央做事,在太宗立储游移不定的时候,他上奏皇帝表明这是他的家务事,不应该与内宅妇人和官宦商议。

“知子莫若父,圣虑以为可,愿即决定。”

皇帝最终立了后来的真宗为皇储。

在辽国来犯之时,他力排众议,最终劝的真宗亲征。但他的性格实在让他树敌太多,寇准丢了宰相的位置,前往陕州当知州。

而丁谓为了给寇准卖好,劝说皇帝恢复了寇准的宰相位置,然而寇准还不知趣,性格依旧大开大合,不卖任何人人情,也给他招致了很多祸患。

他密谋太子监国,意图架空皇后,不料被丁谓参了一本,他被罢相,逐出京城,一贬再贬最后在雷州上任,最终落得个病故异乡的结局。

寇准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少年就表现出了他的优异才能,殿试时也不愿意欺瞒君主,而是坦坦荡荡告诉皇帝他年方19岁,皇帝确实因为他的话高看了他,他的才能也使他很快从地方调到中央被皇帝赏识。

他成也性格,太宗因为他刚直,敢于直言的性格赏识他,败也性格,同僚的嫉妒抹黑,皇帝的不满让他最终被贬雷州,

但无可否认的是寇准的功绩不可被否认,他鼓励田耕,他促成澶渊之盟,他敢于直言不畏强暴连外邦也为之敬佩。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