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根据地知多少(三)

小凝萧关 2024-02-12 10:18:44

八、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最早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亦称晋察冀边区。

1937年7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北部平型关首战告捷后,主力南下。

该师政治委员聂荣臻,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率师独立团、骑兵营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及地方工作团等共约2000人,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山西、河北察哈尔(今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3省边界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至11月初相继收复涞源、蔚县、曲阳、平山、繁峙、浑源等20余座城镇,部队发展到1万余人。

晋察冀根据地示意图

同时,在冀中、平西(今北京西部)等地也开始建立了河北游击军等抗日武装。不久,原国民党军第53军第691团在冀中脱离南撤的国民党军,誓师抗日,改编为接受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自卫军。

11月7日,晋察冀军区于五台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4个军分区。随后,军区部队粉碎了日军2万余人的“八路围攻”。

在抗日斗争胜利发展中,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晋察冀边区于1938年1月10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召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该委员会的成立,成为敌后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

5月,冀中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同时成立冀中军区,纵队领导机关兼冀中军区,辖4个军分区。在平西成立了八路军第4纵队(后改编为冀热察挺进军)。6月,第4纵队挺进平北(今北京北部)、冀东,策应冀东20 万人民举行抗日武装暴动。

为加强敌后抗战的领导,根据中共中央决定,1939年1月成立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彭真任书记,辖中共晋察冀(后改称北岳区)、冀中、冀热察3个区委员会。到1940年底,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八路军兄弟部队配合下,多次粉碎日军围攻和“扫荡”,取得齐会、陈庄、大龙华、黄土岭等战斗的胜利,并参加了百团大战。

这时,根据地由察南、冀西、雁北发展到冀中、平西、平北、冀东,面积达2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00万,抗日民主政权扩大到80余县,部队发展到约10万人,并通过学校和教导团培养了大批干部。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称赞晋察冀边区为抗日模范根据地。

1941~1942 年,晋察冀边区处于极端困难时期。日军为控制华北,采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和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分割、“蚕食”和更加频繁、残酷的“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其中,有1941年日伪军7万余人对北岳区的“铁壁合围”,1942年对冀中区的“五一”大“扫荡”,在冀东等地制造“无人区”。

抗日根据地缩小,冀中地区大部变为日军占领区和游击区。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为了战胜困难,领导群众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敌后抗战的方针、政策和中央军委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在军事上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分兵深入敌后开展反“蚕食”斗争,并发动群众广泛运用地雷战、地道战和麻雀战等游击战术打击日伪军;在政治上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实行减租减息,团结争取一切抗日力量;在组织上实行精兵简政,压缩编制和非战斗人员,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同时,开展了整风和生产运动。通过边区军民的共同努力,逐步取得反“蚕食”和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到1943年,根据地出现了恢复和再发展的局面。

晋察冀主要将领

1944年,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日伪军展开主动进攻。年中,共歼日伪军4.5万余人,攻克据点、碉堡1600多个,收复大片土地。9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晋察冀边区建立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中共区委员会和行政公署,下辖18个地委、专员公署和110 多个县。并在上述地区建立晋察冀军区下属军区。

1945年上半年,晋察冀军区部队为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连续发动春、夏季攻势作战。8月,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大反攻,连续收复张家口、山海关、秦皇岛等70 余座城市,解放了西起同蒲铁路,东至渤海、锦州,南临正太与德石铁路,北达多伦和赤峰的广大地区,并抽调主力部队和军政干部万余人挺进东北,进驻沈阳等地。

1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改为中共晋察冀中央局,聂荣臻为书记。11月,成立察哈尔、热河(今河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两省人民政府。

八年抗战中,晋察冀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边区部队同日伪军作战 2.8万多次,歼日伪军30.6万余人,民兵单独和配合部队作战歼日伪军2.8万余人。到大反攻结束,军区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发展到约90万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晋冀豫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河北、河南3省边界地区的抗日根据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各地领导人民展开了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1月,太原失陷后,晋中地区数十万国民党军向西向南撤退。

此时,已进入正太(今石太)铁路以南的八路军第129师等部,为执行中共中央创建以太行、太岳两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指示,除部队主力保持机动外,组成若干游击支队和工作团,分赴晋东南和平汉路以西的晋冀、冀豫边以及冀南地区,协同中共地方组织建立抗日政权,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晋冀豫根据地示意图

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第129师先后派出挺进支队、东进纵队和骑兵团深入冀南平原,协同中共冀南特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

至1938年4月,取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的胜利,收复辽县(今左权县)、襄垣、沁县等18座县城,将日军驱逐出晋东南地区。冀南抗日军民解放了广宗、曲周、平乡、南和等县城及附近各县广大地区,解散了“维持会”,建立了抗日政权。从而奠定了晋冀豫边和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并扩大了部队,成立了晋冀豫军区和冀南军区。

4月下旬,在第129师、第115师各以一部兵力挺进冀南,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同时,第129师又以第386旅进至平汉路西侧的冀豫边地区,至8月开辟了漳河以南、道口(今滑县)至清化(今博爱)铁路以北的豫北地区。至此,北起正太路、南至道清路,东起平汉路、西至同蒲路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形成。

7、8月间,冀南区党委和行政主任公署成立。至此,以南宫为中心的北起沧石(沧县至石家庄)路,南跨漳河、卫河,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的冀南抗日根据地也基本形成。

1939~1940年,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伪军多次“扫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1940年6月撤销晋冀豫军区,分别成立太行军区、太岳军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遂分成太行、太岳两块。8月,成立了太行、太岳、冀南行政联合办事处。

1941年至1942年上半年,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冀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根据地逐步缩小。

太行山革命油画

1941年7月,成立了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边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根据地军民在边区政府领导下,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精兵简政,开展整风、生产运动,实行“敌进我进”和全面对敌斗争的方针政策,至1942年底,终于渡过了极端困难时期。

1943年,太行、太岳根据地斗争形势日趋好转,8月,又恢复和发展了太(行山)南和豫北新区。1945年8月,成立了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太行、太岳和冀南抗日根据地遂成为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晋绥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省西北部和绥远省东南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创建的抗日基地。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遵照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命令,率部开赴晋西北地区,从侧后打击沿同蒲铁路南侵的日军,创建抗日根据地。

为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第120师在雁北的井坪、平鲁、雁门关等地连续打击日军,鼓舞了人民的抗日信心。与此同时,第120师派出地方工作团深入各县,协同中共山西地方组织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发动群众,改造旧政权,开展游击战争。至年底,开辟了以管涔山为中心,包括10余县范围的晋北抗日根据地。

晋绥根据地示意图

1938年2月,日伪军1万余人首次对晋西北发动围攻,国民党军未作有效抵抗即行撤退。第120师奋起反击,连续收复7座县城,保卫了根据地。8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第120师第358旅政治委员李井泉率第715团等部2000余人,挺进绥远,于当年冬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晋绥两地接壤,统一领导,合称为晋绥抗日根据地。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屏障,又是中共中央与敌后战场联系的通道。它与晋察冀、晋冀豫抗日根据地鼎足而立,形成对日军占领的太原及同蒲铁路的战略反包围。

1938年12月,第120师开赴冀中地区作战。至1940年1月,留在晋西北地区的第120师第358旅和驻晋西北的山西新军青年抗敌决死队第4纵队、暂编第1师、工人武装自卫队等部,协同作战,多次粉碎日军进攻,保卫了抗日根据地。

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阎锡山部旧军在山西各地“讨伐”新军,第358旅支持晋西北新军打退了旧军的进攻。

晋绥区大反攻形势图

1940年1月,中共中央指示第120师和中共晋西北区委,成立以贺龙为书记的晋西北军政委员会,统一党政军民的领导。2月初,第120师主力由晋察冀边区回到晋西北。与此同时,成立晋西北行政主任公署,由国民党军著名爱国将领、新军暂编第1师师长续范亭任主任。

2月下旬,中共中央派出代表同阎锡山谈判,解决旧军冲突,达成协议。后又以协议为基础经双方议定,划汾阳经离石至军渡公路为界,以南为旧军活动区域,以北为八路军和新军活动区域。

8月,根据地军民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并粉碎了日军的报复“扫荡”。此时,根据地面积已有23个完整县和34个县的部分地区,人口约150万。11月,晋西北军区成立,贺龙、关向应分别兼任司令、政治委员,续范亭任副司令。军区的成立,推进了地方部队和人民武装的发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变华北为其“兵站基地”,对抗日根据地加紧进攻。1941~1942年间,日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千人以上的“扫荡”19次,累计400余天。

由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分割、封锁、“蚕食”和在“扫荡”中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又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根据地面积缩小1/3,人口减少2/3,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时期。

1942年9月,建立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向应为书记(由副书记林枫代理);晋西北军区改为晋绥军区,贺龙为司令员(后吕正操接任),续范亭为副司令员。

贺老总

在晋绥分局统一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继续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和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在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整风、生产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得到加强;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取得很大胜利。

自1943 年起,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开始好转。遵照毛泽东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至1943年底,根据地军民攻克或挤走日军据点58处,收复大片地区,粉碎日军“扫荡”13次。

1944年,根据地军民抓住日军收缩兵力,加强重点完备的玄科等机,连续向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拔除据点176处,解放人口40余万,切断离石至岚县、忻县至静乐、汾阳至离石和静乐至宁武的公路交通,迫使日伪军退守公路沿线的县、镇据点。

1945年,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执行中共中央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又发起春、夏季攻势,打通了日伪军控制的离石一岚县、忻县一静乐,神池一五寨等3条公路,收复沿线据点,把日伪军压缩到同蒲铁路和太原一汾阳公路附近据点。

8月10日起,根据地军民转入大反攻,逼近归绥(今呼和浩特)、太原两城和平绥、同蒲铁路,并对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发动猛烈进攻,解放城镇 53 座,夺取了晋绥边区抗战的最后胜利。

八年抗战中,晋绥军区部队作战1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0万余人,俘1.8万余人;民兵、自卫队作战1.8万余次,毙伤日伪军7733人,俘1876人。在战斗中,部队由8200余人发展到6万余人,民兵、自卫队发展到66万余人。根据地军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0 阅读:8

小凝萧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