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为什么发动大清洗?大局观告诉他,必须消除不稳定因素

苏飞说国际 2024-01-08 19:35:00

在现代社会中,「清洗」这种行为已成为一种常态。

以企业为例,当管理层认为某员工不再适应公司文化或任务需求时,这个员工可选路径无非以下几种:“自动离职”、“被动离职”、“赔偿辞退”等等,这是否也可视为企业内部的「清洗」过程呢?

对于政治体制,其方式也各异:有的被称为未当选、某些是正式退休、部分被调整至其他职位,还有的可能面临非公开处理或受到惩罚,如内部调整或因不当行为受到处罚。

不论方式如何,其核心目标均为实现人员的离开。

这可能伴随着一定的代价或无需任何经济损失。

那么对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革命”二字时常挂在嘴边,所以你要明白“革命”这两个字里面有一个「命」字。

因此在斯大林的统治下,被排除出组织的方式可谓非常极端,那当然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开”,即离开人世间。

在探讨斯大林发动“大清洗”时,我们不得不深入考虑苏联的政治背景。

斯大林的权力集中背后,除了他的个人野心外,更多地是苏联这样的新兴政权缺乏稳固和成熟的政治环境所致。

因此总是偏向于这个或者那个极端。

这就导致了苏联的领导交替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权力斗争。

要么是斯大林式的胜者为王,要么是托洛茨基式的客死他乡,要么是勃列日涅夫式的权谋背叛,都凸显了其内部政治的不稳定性。

而这种不稳定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苏维埃政权早期形成时,充斥着各种理想主义和政治幼稚性。(两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划等号)。

列宁对于继承人问题上的天真,以及对集体领导的迷信便是一大体现。

一山尚且不容二虎,一国能容几条龙?

苏联的集体领导同样需要一个核心人物,一个如列宁般的领导者。

然而,苏联只有一个列宁,列宁是独一无二的。

随着列宁的逝世,那些跟着列宁打江山的苏维埃大佬们就变成了林立的山头,形成了一个权力的竞争舞台。

对于各苏维埃大佬的混战,我们可以理解成史思明不服安庆绪,史朝义又杀了史思明,经过惨烈的角逐后产生一个最有能力的胜利者,而这个最后的赢家就是斯大林。

斯大林虽然赢了,但苏联是一个巨大国家机器,他需要成千上万的人来维持苏联的正常运转。

然而斯大林执掌权力的背后,是众多复杂的力量交织在一起。

这些力量既有来自沙皇时代的遗留,也有那些夺权失败大佬的旧部。

他们有些摆明了反对斯大林,有些则在暗处使绊子,还有一些表面默不作声,却等待时机给斯大林致命一击。

这样的苏联,就像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火药桶。

于是,好友基洛夫的死必然会引爆斯大林高度敏感的神经。

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心腹都能在办公大楼前被轻易刺杀,那这种刺杀离他本人还远吗?

斯大林无疑感到了深深的威胁。

这种紧张气氛使得斯大林开始向朱元璋学习,如同朱总利用洪武四大案「肉体消灭」任何威胁或有可能威胁到朱家江山的人一样,斯大林也发动了大清洗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但需要注意的是,斯大林将权力集于己身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二是为了保护苏联不受到外部威胁。

斯大林的大局观告诉他自己,下一场世界大战很快就会到来,为了防备未来战争,为了保住苏联,他必须清洗掉身边的所有不稳定因素,只有这样苏联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他预料的那样,战争确实到来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斯大林的统治既具有沙皇式的强势,又融合了红色理想主义。

两者叠加在一起,便是一个红色的沙-皇。

他试图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使苏联在强大和稳定中前行。

然而,因为红色,所以苏联得以走向强大;因为沙皇,所以苏联最终走向灭亡。

0 阅读:9

苏飞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