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小银。
01
之前听一位妈妈吐槽说:
“自打孩子进入青春期,我的每一天,都是鸡飞狗跳。脾气又大又坏,动不动就暴躁、嘶吼、呐喊;处处拒绝沟通,一提学习就发飙,多关心几句就嫌烦;事事看不顺眼,跟爸爸妈妈都吵个遍,怼得你上不来气。”听到这样的话,我真心理解当父母的痛苦。
在搔动、矛盾、动荡的青春期,孩子就像处于两个秋千之间,一个是童年,一个是成年人。他们铆足了劲,从一个秋千奔向另一个秋千,其中悬空的状态,就是青春期。
其实,这个时刻,他们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失控:渴望回到安全的童年,却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渴望快点长大,却还没到那个阶段,因此非常低落、挫败;学业压力、容貌焦虑、社交回避、性冲动.......
所有的一切都像雪上加霜,对孩子来说没有一件事是轻松的。
02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来自一位妈妈的回想复述:
1年前,青春期儿子沉迷上了游戏,几乎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除了游戏,他什么都不感兴趣,书也不读,作业也不写,一提上学就急眼。
为了让他戒掉游戏瘾,我们试过断网、断电,甚至砸了好几个手机,不仅没效果,反而带来更多的争吵。
我们没少吵架,我俩的关系也越来越僵了。
原本乖巧的孩子为了手机,动不动就甩脸子,稍不顺心就大吵大闹,简直太糟心了。
我当时真觉得,这孩子没救了,心里也特别自责,觉得自己教育孩子真是太失败了。
痛定思痛,自己拼了命的学习、看书、听课,后来才慢慢清晰,原来儿子沉迷手机,不想学习,亲子关系逐步恶化是我过去指责、较劲、硬碰硬的打压式教育导致的。
其实,父母的强硬,并不会让孩子变好,反而更不愿意跟父母待在一起,甚至还会对网络游戏更加依赖。
03
在心理学有一个神奇的“海格力斯效应”:
曾经有位大力士英雄叫海格力斯,有一天走在路上,被一个鼓起的袋子绊了个跟头。
他生气地一脚踩下去,没想到袋子反而鼓了起来。他越踩,袋子就膨胀得越大。
后来,一个聪明的老者告诉他,这是个叫“仇恨袋”的东西。
不去惹它,它就会小如当初;但一旦你挑起它,它就会膨胀到底。
所以,跟青春期孩子相处,千万不要硬碰硬。
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和青春期孩子对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恶化问题。
也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讲道理,都是没用的废话,要相信他们可以自我调节。
说到底,就是你得管住自己的嘴。
青春期最大的特点就是:爹妈有道理,但我偏不听。
在孩子看来,父母的大道理,深藏着否定和质疑:你不懂,你不行,你不会,你要听我的!
与青春期的娃一起生活,基本上拌嘴吵架是家常便饭了,但这时候,我们作为一名充满智慧的妈妈,千万不要逞口舌之快。
不是嘴上赢了就代表你赢了。有时候虽然面上你说赢了,但实际上他们内心却积蓄了更多反弹的力量,一旦有合适的实际,他们是会加倍爆发的。
04
好的教育,“感受”远胜“道理” 在孩子的世界里,感受比道理更重要。
在好的感受下,孩子才可能拥有好的表现。困在负面情绪里的孩子,听不进去道理。
看见、理解孩子的感受,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我们要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建立信任和沟通。我们需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和伙伴,和他们分享快乐和烦恼,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心声。
那如何回应孩子的感受?
下面三点一定要记住:
1. 孩子有话说,以他为优先。
2. 孩子犯错,先安慰,再抱抱,别急着批评。
3. 引导孩子“表达”感受,积极回应。
写在最后: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需要超越强硬和简单的讲道理,深化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