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72年初,地点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内,一个单薄的身影缓缓进入了屋内,此人不是旁的,正是毛主席的女儿李敏。
女儿来看父亲,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四目相对后,一向和蔼可亲的毛主席竟瞬间大发雷霆,原因很简单,只因此时此刻的李敏正处在怀孕状态,可身为丈夫的孔令华却不在身边,倘若李敏乐于依赖父亲也就算了,最重要的是,自打成年后不管何事她都不会麻烦毛主席,自己帮不上忙,丈夫又“不管不顾”,而这便是毛主席大发雷霆,表示孔令华“太不像话”的根源所在。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李敏与孔令华之间感情如何,身为丈夫和未出世孩子的父亲,这一次他又为何没有陪在妻儿身边呢?
自由恋爱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李敏与孔令华之间的相识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李敏出生于1936年,也就是说,她被送去苏联时才年仅四岁,异国他乡、孤苦伶仃,身边只有生病的母亲,这让她养成了极为独立、要强的性格,以至于到了全国解放前夕回国之际,就连毛主席都不敢相信,眼前的女儿竟然只有十三岁。
见此情形,身为父亲的毛主席说不愧疚是假的,因此,自打这之后他就对李敏格外的照顾,分给她自己都不舍得吃的红烧肉,也会时常抽出时间言传身教。
到了建国后,毛主席对这个女儿亦是愈发疼爱,只可惜女大不由爹,父女俩不再是“天下第一好”,青春懵懂的李敏很快就有了自己心仪的男孩。
此人算是个根正苗红的红二代,他就是孔令华,时任炮兵副司令孔从洲中将的儿子,遗传了父亲外表的他长相极为英俊,性格更是果敢、善良,这样的青年才俊何人不爱?同在北京八一学校就读的李敏也是同样,仅仅一眼,她就被孔令华的样貌与气质深深吸引,而孔令华也是一样,二人算得上是一见钟情、惺惺相惜。
要知道,此时此刻,他们还都不知道彼此身份,也就是说,他们的爱情与地位无关、家世无关,李敏并非因为对方是将门虎子而倾心,孔令华也不是为了讨好毛主席而动情,这样的感情是纯粹的,更是值得祝福的。
不过也正因如此,当得知女儿恋爱的消息后,毛主席亦是不由得担心了起来,倒不是他老人家嫌贫爱富,只因婚姻并非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事情,说句不好听的,万一这个“小孔”的父亲是杀人犯呢?万一是汉奸、特务呢?那后果无疑是难以想象的。
而听到父亲的担忧,李敏也不禁陷入了沉思,于是乎,为了大局着想,仅在第二天她就向孔令华“摊牌”了,只听她先是坦白了自己的家庭背景,待得知女友居然是毛主席的女儿后,孔令华的内心说不震惊是假的,不过即便如此,他也还是极好的展现出了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和骨气,既没有退缩,也没有畏惧,反倒是不卑不亢,先是表达了自己的真心,随即又老老实实的介绍了自己的父亲,即,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身份。
看着面前的这个男人,听到他的话,李敏的心中一股浓浓的安全感油然而生,然后她亦是原原本本的将此事告知了毛主席,待得知未来女婿竟是开国中将的孩子后,他这个当父亲的也总算是长舒了一口气,要知道,这个孔从洲他还是十分了解的,虽说原先出身国民党部队,却及时弃暗投明,并且这么多年来始终兢兢业业,为党和国家立下了数不清的功劳,这样的人教出的孩子又怎么会差呢?
因此,只是简单考虑后毛主席就答应了这桩婚事,不仅如此,他还想到了一件事,也就是借此联系一下许久未见的前妻,也就是李敏的生母贺子珍。
当然,由于公务繁忙以及一些敏感原因,毛主席还是不方便亲自去见贺子珍的,没办法,他也只能让女儿带着男朋友,借着“认门”的名义去给自己带个话。
在父亲的委托下,很快李敏就带着孔令华赶到了上海,看着郎才女貌的一双人,再听到毛主席的挂念与问候,贺子珍心中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最终她亦是理所当然的答应了这桩婚事。
女方父母的态度已经明了,那么接下来就该是男方家里了,这不,很快就到了“丑媳妇见公婆”的时刻,结果也果真不出所料,孔从洲夫妇对李敏喜爱有加,更别提她是毛主席的女儿了,身为伟人的子女,人品、性格肯定是过关的,长相、气质又极佳,与儿子又情投意合,他们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就这样,在双方父母的一致认可下,有情人亦是终成眷属,1959年8月29日,李敏、孔令华这对金童玉女喜结连理,这本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可实际上,婚礼刚成,李敏的脸上非但没有幸福的模样,反倒是心事重重,显得十分纠结,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恋恋不舍
1959年8月29日,李敏通过自由恋爱与开国中将孔从洲之子孔令华结为夫妻,郎才女貌、情投意合,这本该是天大的好事,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仅在婚礼当天李敏就表现出了十分纠结的神态,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原来,李敏担心的不是旁人,正是毛主席,要知道自打回国后,她就始终陪在毛主席的身边,一起住在中南海,可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成婚的女子是需要嫁到婆家去的,最次也要小两口另起炉灶、单独生活。
这本来很正常,但还记得前文提到过的吗?从小李敏就和母亲在苏联生活,整整九年她都没见过父亲,这段经历令她始终都没有安全感,后来好不容易在父亲膝下尽孝了几年,如此突如其来的分别让她如何能够接受呢?
于是乎,就在几番挣扎后,李敏终究还是向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不舍,又是说自己离不开父亲,又是吵着要留在中南海、留在父亲的身边。
闻听此言,再看到女儿的泪水,纵使是坚强如毛主席,心中也不禁一阵酸楚,没办法,出于愧疚与不舍,他最终还是妥协了,破例亲自出马,将女儿、女婿留在了自己身边,就住在菊香书屋的前院。
就这样,婚后的李敏依旧没有离开父亲,平日里她与丈夫经常会去找毛主席聊天、下棋,毛主席在闲来无事的情况下,也会亲自去教导这对小夫妻,时间长了,他对这个女婿是越看越喜欢,尤其是1960年发生的一件事,更是令其刮目相看。
那是发生在1960年初春的事情,在此之前,孔令华一直从事的都是文职类的工作,每天基本上都坐在办公室里,虽说他始终勤勤恳恳,可由于长期缺乏运动,却总是显得少了一些年轻人的朝气。
这一点毛主席知晓,孔令华自己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正巧赶上“上山下乡”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彼时的他便主动向毛主席做出了申请,想去农村参加劳动,以便更好的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与实际困难。
闻听此言,毛主席自然十分支持,在见识了孔令华在农村不怕苦、不怕累的表现后,他更是对其颇为赞赏,以至于就连女儿表示不满,认为孔令华劳动太忙、太累,甚至都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时候,毛主席都是向着孔令华说话的,又是夸女婿是好样的,又是教育李敏要懂得体谅丈夫,更有甚者,他还直接把自己的“专属理发师”借给了女婿,这般殊荣可是旁人想都不敢想的。
在毛主席的鼓励下,孔令华越干越起劲,来来去去好几年的折腾下来,这个愈发成熟的男人也总算有了自己的孩子,1962年10月,李敏顺利生下了一个男孩,得知该消息后,他也是赶忙告知了毛主席,待听到自己当上了外公,纵使是他老人家也不由得泪洒当场,那一瞬间,他的脸上满是激动与慈祥,就好像是普通人家的老人一样。
而趁着毛主席高兴,孔令华也赶忙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那就是让他帮忙给孩子取一个名字。
至于为何说是不情之请也很简单,一来,这孩子毕竟是他们孔家的,取名一事理应由孔从洲将军来,只是身为将军,他肯定是没有毛主席有文化的,这才不得不让毛主席代劳,二来,此举也大有“仗势欺人”之嫌,毕竟知道的这是孔家的意思,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毛主席强抢的“命名权”呢。
不过很显然,以毛主席的性格怎么会在意这些事情呢?仅仅是犹豫了一瞬,他就接下了这个“苦差事”,并为外孙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也就是“孔继宁”,意为继承马克思、列宁使命的意思。
为何不在身边?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孔令华与李敏之间的感情之深,与此同时,也能够看出,对于这个女婿,毛主席亦是一百个满意与喜欢,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在李敏第二次怀孕期间,他这个当丈夫的又为何会不在身边,如果只是公务繁忙,毛主席又为何会“大发雷霆”呢?
一切的起因还要从李敏生下孔继宁后开始说起。
初为人母,李敏明显成熟了许多,考虑问题也是更加的全面,这不,很快她就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孩子与父亲离得太近,恐怕会有许多的不方便,例如哭声太大会吵到毛主席办公,父亲思孙心切,有可能会耽误工作等等等等。
因此,这一次即便再不舍,李敏也还是下定了决心,那就是从中南海搬出去,搬到地安门附近的一处小平房内。
闻听此讯,为了大局着想,毛主席也只得无奈答应,后续的情况也果真不出所料,由于距离和工作上的问题,许久李敏都无法见到一回父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八九年,父女俩彼此的思念之情亦是压抑到了极致,还是直到1972年,随着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日下,以及一系列的糟烂事,他这才终于压制不住内心的情感,主动将李敏和外孙孔继宁再一次接到了身边。
而接下来也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毛主席看到了再次怀孕的李敏,见状,起初的他满心激动,可随后他却瞧出了女儿神情中的异样,不知原因的他便开始了猜测,还以为是两口子吵架的他这才责怪起了女婿孔令华,大体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李敏都怀孕了,孔令华却没有陪在身边,不管为什么,这着实有些太不像话了!
这显然是毛主席在为女儿做主,可哪成想这却是一场乌龙,据李敏解释,并非是孔令华不在乎自己,也不是夫妻俩闹了别扭,实在是条件不允许他陪在自己身边,原因很简单,早在此前,孔令华就被调到了河北保定工作,如今正在三十八军三三七团任职副政委,军务繁忙根本抽不开身。
一听这话,毛主席这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是自己误会了女婿,不仅如此,他的心里亦是瞬间充满了愧疚之意,要知道,这两人可是自己最亲最近的人,如今女婿远调,女儿独自带着孩子,自己这个当父亲的却一无所知,这让他如何能不懊恼呢?
因此,思虑再三后,毛主席便做出了一个生平罕见的决定,那就是利用权力帮助女婿调回北京,前去国防科工委任职,让他们夫妻俩团聚。
都说父爱如山,这句话亦是在毛主席的身上得到了具现化,如此大公无私之人,为了女儿的幸福着想,竟帮助女婿调动了工作,虽说一切合法合规,也并未造成什么损失,但这份父女之情也堪称是令人感动至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