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这样两位女同志堪称传奇,她们是母女,也是革命同志,母亲彼时已经六十高龄,却依旧坚定信念,追随着自己的信仰而去,女儿年龄也不小,在红军队伍中委实算是高龄,可正是这样的一家人却谱写出了一段令人震撼的传奇。
不仅如此,她们连带着她们的家人亦是得到了应有的福报,全部顺利抵达陕北不说,母亲更是活到了一百零二岁高龄,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母女二人都是何许人也,明明已经到了花甲之年,此人又为何会选择跟随红色的旗帜,踏上万里长征呢?
杨金莲
先说答案,这位红军长征史上最年长的女红军不是旁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革命英雄——杨金莲,身为女性,她巾帼不让须眉,即便年老体衰却依旧奋战在革命的最前线,她深明大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将一双儿女培养成了出色的共产主义战士,当然了,至于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此事说来话长,若想理清,那咱们还是需要从她的生平开始说起。
1875年,杨金莲出生于四川省懋功县的一户农奴家庭之中,既然是农奴,她自然不是汉族人,而是一位藏族姑娘,至于她的家乡,那时候也不叫懋功县,而是叫做懋功屯务厅,直接归属当时的四川总督府管辖,原因很简单,熟悉清中期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一场著名战役,即“大小金川之战”,而这个懋功地区的原名正是大小金川!
在清乾隆皇帝成功征服当地,并实现改土归流后,这才为其改了名字,不过改名归改名,由于接触中原文化时间尚短,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却仍没有太大改变,依旧是农奴主占据民间的领导地位,穷苦百姓也依旧没有任何人权可言,都算不上佃户,只能算是奴隶。
因此,出身这般家庭的杨金莲自然没什么好日子过,每天不是被打就是被骂,完事还要去干最苦最累的活,简直就像牛马一样。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杨金莲成年后,这时,伴随着清政府逐渐步入了近代化,四川一带的藏民才终于好过了一些,虽说算不上富裕,却至少有了那么一丝“人”的模样。
借此,杨金莲亦是总算结了婚,她的丈夫姓姜,乃是一位从内地赶赴藏区谋生的汉族男子,二人算得上是一见钟情,在相识后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并移居到了木龙乡王家寨内生活。
老姜是个好人,对老婆很好,再加上勤劳肯干,没过许久就将日子经营的红红火火,可以说,也就是二人没有计划生育的概念,足足生下了两儿两女,否则的话,说不定很快就能步入小康生活了。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就在1928年,不知怎的,老姜竟染上了怪病,无论怎么吃药、针灸都不见起色,时间长了,好不容易攒下的积蓄终于挥霍一空,而伴随着手头的拮据,失去救治的老姜也很快去世了。
没了丈夫,这对于杨金莲来说无异于天塌地陷,事实也的确如此,孤儿寡母没有男人,身边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欺负他们,街坊邻居说三道四,称她是个克夫的女人,地主老财借机剥削,更是将已经播种的土地强行收回,压根儿不给这娘五个留活路。
见此情形,杨金莲怎能不绝望?那段时间里,她甚至一度想到了上吊自杀,所幸就在此时,丈夫生前好友唐洪山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又是将他们一家五口接到了里番县居住,又是供孩子吃饭、学习,堪称是尽心尽力。
此等大恩无以为报,孑然一身的杨金莲出于愧疚与感激这才选择了以身相许,将自己嫁给了对方,不仅如此,为了不让外界说闲话,她还直接将一个儿子改了姓,从姜志泉改成了唐志泉,算是给老唐家留了后。
就这样,这对半路夫妻开始了搭伙过日子,二人都是本分人,生活起来亦是不咸不淡,没什么滋味却也没什么波折,一切本该一直这般延续下去,然而,任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1935年,伴随着红军的到来,原本平静的生活却很快发生了转变。
投身红军
出身农奴家庭,自小受尽剥削压迫,好不容易嫁了个良善之人,不料却因一场大病人亡家破,幸好得到友人相助,这才总算把生活拨回正轨,可谁知,就在1935年,伴随着工农红军的到来,杨金莲的命运竟再度发生了转变。
话接上文,1935年5月,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顺利进驻岷江上游地区,进而创建了大名鼎鼎的“松理茂赤区”,根据地建立后,由于民主的政策和土改的实施,很快部队就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鼎力支持,例如杨金莲的第二任丈夫唐洪山便是如此。
为了感谢组织上的恩情,唐洪山不单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更是毅然承担起了苏维埃筹粮委员的责任,随即遍访各家各户,为红军筹集粮食补给。
这本是好事,虽说只是编外人员没有正式入党,但按照我党一贯的政策,组织上是绝对不会亏待唐洪山这般的大功臣的,今后的他说不定还能当个干部,一家人的日子亦是充满了盼头,然而,令杨金莲万万没想到的是,变故竟来的如此之快,好不容易燃起的希望也瞬间沦为了绝望。
事情发生在唐洪山筹集粮草的半路上,又是动之以情又是晓之以理,他总算从一些老乡手中筹集到了一批军粮,可谁知,就在他兴高采烈的往回赶时,一个曾经被组织上批评、处罚过的地主居然纠集武装力量,直接对运粮队发起了偷袭。
不幸的是,由于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端,唐洪山身中数枪最终牺牲,而当消息传回村里后,杨金莲整个人顿时崩溃了,她不知道自己的命为什么这么苦,也不清楚,会不会真的和同乡人说的那样,自己天生就是个克夫的命。
在那段时间里,杨金莲整日以泪洗面,所幸就在此时,大女儿的到来抚慰了她受伤的心灵。
杨金莲的大女儿名叫姜秀英,在亲生父亲死后,由于家庭条件实在困难便被送给富裕人家当了童养媳,本以为总算是脱离了苦海,不料这婆家却异常刁蛮,无奈,忍受不了羞辱的她便选择了逃跑,这才得以遇到了正巧路过的红军队伍。
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同时也是被共产主义的思想深深感染,很快姜秀英便加入了队伍,成为了一名藏语翻译,可不料,才刚刚安顿下来,另一边养父牺牲、母亲一蹶不振的消息便传到了部队,悲痛欲绝的她赶忙回到了家中,好一番劝慰这才让母亲暂时振作了起来,不过她也知道,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罢了,再度回归了孤儿寡母的生活,要是没有盼头和动力,没准儿哪天母亲就寻了短见也说不定。
因此,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杨金莲的问题,姜秀英便提议让母亲带着弟弟妹妹和自己一起回红军部队,一起当藏语翻译。
闻言,果不其然,待发现自己居然还能为革命作出贡献之际,杨金莲瞬间就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动力,再加上为了孩子们的生活、前途着想,她很快就答应了,并带着余下的三个孩子参加了红军。
由于部队的规定,一家五口被分配到了不同的队伍,随即投身到了长征的道路之中,我们不知道这一路上,已经六十岁高龄的杨金莲是如何熬下来的,但我们却知道,这一路上,她足足失去了两个孩子,次子唐志泉在一次侦查任务中意外失踪,极有可能当场牺牲,而长子姜德成在爬雪山的过程中因为冻伤,为了不拖累战友,主动选择留在了当地,而这一去便再也没了动静。
杨金莲本以为他是牺牲了,但实际上,姜德成只是在当地隐姓埋名,到了建国后很快就找到了组织,并与家人团聚。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在当时,杨金莲只当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已牺牲,这不单单是她的儿子、战友,同时也是老姜家和老唐家的血脉传承,一下子让两个家庭断了后,这让思想传统的她如何能够接受呢?但最终她却还是挺了过来,原因很简单,没了亲儿子,她还有千千万万的干儿子,待得知了杨金莲的遭遇后,部队里的战士十分动容,又是明里暗里的照顾,又是号召集体将她称为“老妈妈”,这才用真心让杨金莲渐渐淡忘了丧子的悲痛。
长征之后
丈夫在运粮任务中不幸牺牲,在女儿的劝说下,杨金莲继承了他的遗志,投身红军成为了一名藏语翻译,在长征途中,她为部队的进发、粮草的征集、路线的探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再加上两个儿子相继失踪,组织上为了照顾这位花甲之年的同志,从上到下都将她视为了妈妈,那么问题来了,在长征之后,年过六十的杨金莲又过上了怎样的生活呢?
在长征结束之后,红军在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而作为藏语翻译的杨金莲自然也失去了作用,这要是放在国民党蒋介石身上,必然会是用完即弃,最多是给点路费打发回家,但我党却不然,组织上为了感激他们一家为革命作出的贡献,也为了照顾这位长征中年纪最大的女同志,第一时间就将她安排到了最清闲、待遇最好的总供给部工作。
从此,杨金莲便成为了一名机关干部,在抗日战争期间,她相继转战山西、河北等地,努力为部队提供后勤保障工作,虽说由于年龄的问题,组织上从不让她干什么苦活累活,但在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她却还是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说,倘若杨金莲的年纪再小一些,在建国后她必定会成为一名高级干部,但很可惜,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杨金莲已经足足七十四岁了,这个年纪委实不适合再继续工作了,再加上她本人对当官也没什么兴趣,开国大典后,她索性就选择了退休,当然,组织上也并没有亏待她,给她的待遇亦是极佳,毛主席更是直接给到了其中央直属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工资,令这位老英雄可以安享晚年。
退休后,杨金莲就一直跟随着大女儿姜秀英一起生活,无忧无虑又备受尊敬,她亦是直到1977年11月才因病去世,享年102岁,至于她的几个子女同样受到了组织上的重点关照,例如大女儿姜秀英,在长征期间,她虽然立下了不少功劳,并且还负了伤,但按照规定和标准,她还是不足以进到中央直属机关的。
不过考虑到他们一家人前赴后继投身革命的动人事迹,组织上却还是破例让她去到了中央直属机关,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把她先后调进了中央供应部、中央档案馆工作,到了退休时,享受的亦是副处级待遇,在十年动乱中,更是没受到任何影响,安安稳稳的活到了84岁,还是直到1997年才因病去世。
而二女儿姜萍也是一样,在长征期间她的年纪还小,除了一些简单的翻译工作外,基本上没参加过什么作战任务,可即便如此,在红军大部队顺利抵达陕北后,她却还是被组织上破例安排到了延安总后勤被服厂工作,此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又将她送去了延安抗属学校学习、工作。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姜萍已然成为了吉林军区供给被服厂的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又在上级的撮合下嫁给了一名解放军大校,并在武汉定居,最终于2014年9月,幸福美满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九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