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地点广东省高要市荷路村内,一位七旬老人的到来引起了村中父老的夹道欢迎,此人不是旁的,正是出身于此,早年从军,相继担任毛主席与叶剑英元帅贴身卫士,被誉为中南海保镖的李连庆李老。
至于他的到来,也并非是为了衣锦还乡,炫耀一下自己的副军级待遇,反倒是想要放弃优渥的生活,将全部积蓄捐给家乡,竭尽全力的回馈家乡父老!
穷苦一生,到老好不容易能够享福,却将一生积累悉数捐出,李连庆的举动着实令人敬服,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个出身乡野的农村娃因何能够在两位中央首长身边任职,又是什么促使他倾尽所有回馈家乡呢?
投军入伍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李连庆投身革命之初开始说起。
1932年,李连庆出生时正值土地革命时期,稍稍长大后又相继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算得上是没有享受过一天安宁,在这般环境下,若想置身事外谈何容易,因此,为了让他在这乱世之中拥有自保的本事,世代为农的父母便没有将他送去学堂,而是送去了村中武师的门下,令其悉心学习武术拳法。
本来,二老也只是想让李连庆学个三脚猫功夫,今后能够混口饭吃,但岂料,小小年纪他的天赋却是世间罕见,师傅都没怎么教他,他的功夫就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以至于才仅仅十八岁,也就是新中国刚刚建立之时,他就成为了广东省内远近闻名的拳术大师。
然而,对此李连庆却并没有感到欣喜,反倒是觉得寂寞无比,这也难怪,没有对手的滋味想来只有高手才能懂,所幸就在此时,一个机会来到了他的身边,那就是朝鲜战争爆发,我志愿军即将入朝作战,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正面对决!
保家卫国本就是习武之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更何况面对的还是强大的美国呢?好胜之心与爱国之心相互交错,很快就让李连庆坚定了信念,一定要参军入伍、不能浪费了自己这一身本领。
说到做到,仅在征兵命令抵达当地的第一时间,李连庆便毅然告别了父母双亲,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跟随部队,他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并被分配到了肇庆军区。
初入军营的李连庆兴奋无比,只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鉴于年龄的限制,组织上竟并没有将其划到前线战场,而是把他留在了后勤部担任炊事兵!
在往后的日子里,李连庆每天除了做饭做菜之外,就是和猪、鸡、蔬菜打交道,这样的日子令他无比厌倦,只可惜人微言轻,即便他屡次三番的申请调往前线,但结局却是,截止至战争结束,他都没能得到一展抱负的机会。
到了1957年时,超过服役年限的李连庆眼瞅着就要退伍复员,此时的他也早已认命,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莫不如老老实实的回家种地,然而,就在不久之后,一项选拔却再度让他燃起了希望,即,中央警卫团于全国各地海选精英战士,以保卫中央首长的人身安全!
中央警卫团是什么单位?放到古代那可就是“带刀侍卫”,待遇好、地位高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他们执行的任务皆是至关重要,可以说几乎每一天都有着挑战性。
这正是李连庆想要的生活,于是没有丝毫犹豫,他当即选择了报名,当然了,通过考核,他的一身功夫也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最终顺利的进入了警卫团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南海卫士。
在任职之前,李连庆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许多猜想,他想过自己应该会守卫某个中央领导干部,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首长不是旁人,居然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每每回想起当天的事情,李连庆的脸上都是止不住的兴奋,而他也果真没有辜负组织上的信任,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陪伴、保护了伟人足足十九年。
在这期间,二人算得上是形影不离,通过毛主席李连庆也学会了许多人生道理,对此,他受益良多,同时他也对伟人有了亦师亦父的特殊感情,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976年9月9日,伴随着主席的离世,悲痛欲绝的他更是有了解甲归田的想法,所幸叶帅及时劝慰,这才将他留在了身边,担任起了卫士长的职位。
在叶帅身边,李连庆再度工作了将近十年,在1986年叶帅去世后,功勋卓著的他也终于有了外调的资格,后续,他来到了总政治部广州联络局履职,在这里再度奉献了十一载岁月,能力越来越强,职位也是越来越高,到了香港回归那年,他已经享受到了副军级待遇,并在退休后,经由组织上的安排回到了北京生活。
老家来信
自1950年参军入伍,到1997年退休,整整四十七年,李连庆为国家、为党堪称是立下了赫赫功勋,在他的保护下,毛主席、叶帅亦是平平安安,从未有过任何变故,如今垂垂老矣,他也是时候享受生活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已经回到了北京养老,之后他又为何会放弃副军级待遇,并捐出了自己的一生积蓄呢?
事情还要从李连庆退休后的生活开始说起,自打退休,李连庆就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每天养养花、遛溜弯,日子既平淡又惬意,可谁知,就在他退休的第十年,一位广东荷路村老乡的到来却打破了这份平静。
此人姓陈,与李连庆是同乡同村,算是他的后辈,经由家中长辈介绍,这才知道了李连庆护卫毛主席、叶剑英元帅的光荣事迹,这不,正巧来到北京办事,他便顺路前来看望。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期间二人聊了很多,自然也聊到了荷路村这些年的事情,本来,据李连庆猜想,改革开放已经这么多年了,广东省又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典范,乡里乡亲们就算不是锦衣玉食,也应该早已摆脱了贫困才对。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荷路村太过偏远,又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资源,虽说省里市里的扶持力度不小,时至今日却依旧没有什么起色,大部分乡亲都尚处在温饱的边缘,这么多年来,也就只出过李连庆这么一个“大人物”。
闻听此言,李连庆的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他虽然赶忙摆手示意自己并非什么大人物,但心中却早已酝酿起了回家看看,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的心思。
说干就干,经过连续几日的构思与计划后,李连庆终于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无他,那就是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尽可能的帮助荷路村摆脱贫困的面貌!
就这样,2008年春,时隔五十载,李连庆终于再度踏上了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经过一番走访调查后,他也意识到了那位后生所言非虚,荷路村的确很穷,那么具体该如何改变呢?李连庆很快就有了主意,只见他先是将全村父老集中在了一起,随即挨个人询问意见或建议,当然,若是谁有什么致富的法子,或者一直想做却苦于没有资金支持的愿望就更好了。
一听这话,一时间众村民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很快就列出了一个脱贫致富的章程,只是经过统计后,他们却齐齐摇起了头,原因很简单,花销实在是太大了,至少也要一百多万才有可能实现。
大家知道李连庆的待遇不低,也知道此前他吃住都在中央、单位,没什么花钱的地方,肯定攒下了不少积蓄,但如今的李连庆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也需要养老、需要生活,全给乡亲们了,他自己又该怎么办呢?
想到此处,便有人提议先可大事办,小事就让村民们自己慢慢解决,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李连庆居然直接摆了摆手,并掏出了这些年他攒下的,总计一百三十余万元积蓄,那意思再简单不过,只要能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他愿意付出一切!
在荷路村父老感动的泪花中,改革自此开始,李连庆没有坐在幕后运筹帷幄,反倒是身先士卒,北京、广东两头跑,又是亲自砍价、拉赞助,又是亲自申请政策扶持,在他的努力下,建设工作进行的异常顺利,才短短几年时间,原本崎岖的土路就被平整的水泥路所代替,村里的各种基础设施亦是拔地而起,什么下水道、图书室、篮球场、小广场,堪称是一应俱全。
显然,李连庆这是严格按照国家“要想富先修路”的政策办事,当然,光有样子可不行,如何开源才是重中之重。
对此,李连庆亦是不懂就问,一个又一个的电话打出去后,这才学会了农村脱贫致富攻坚战的许多案例,有了现成的例子,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无非就是有样学样,一方面改革农业,增加土地的实际利用率,另一方面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放弃原本单一的粮食作物,大力引进经济作物、鱼塘畜牧、瓜果蔬菜。
这些行业可比单纯种粮赚钱多了,而在几年的改革过后,荷路村也总算从之前的一潭死水,变得生机勃勃,乡里乡亲眼见赚到了钱,也都有了干劲,一切都在朝着美好的明天前进。
脱贫之后就是致富
在李连庆的努力下,短短几年,荷路村百姓便实现了脱贫,这般成绩已然足够亮眼,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对此,李连庆竟依旧不满足,他想要的并非是让父老乡亲摆脱贫困,而是想让他们致富,想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带着这个目标,李连庆再度开始了调研走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去往外市串亲之际,他竟真的发现了一个致富秘诀,即,饲养肉牛!
李连庆一眼就看中了彼时牛肉养殖的市场前景,做好计划后,他亦是说干就干,先是力排众议说服村民腾出了一片三百多亩的荒地,随即,由于积蓄早已花光,他又通过外孙一次性贷款了一百万元,并将其全部投入到了建厂、引进牛犊、采购饲料、聘请专业人才的工作之中。
他“牛司令”的外号便是由此而来,在这之后,李连庆便再也没回过北京,一心一意的帮助家乡父老伺候起了这群“金疙瘩”。
由于有着年轻时养牛的经验,以及专业人员尽职尽责的帮助,很快肉牛养殖场便步入了正轨,看着一头头小牛犊茁壮成长,李连庆的心里别提有多美了,经过几年的饲养过后,肉牛出栏,资金亦是源源不断的进入了荷路村百姓的口袋,见此情形,他更是说不出来的骄傲、自豪。
只是令人感到心酸的是,村民越来越富,李连庆他自己的生活却是越来越困难,倒也不是大家伙不知恩图报,完全是他自己一分不要,将赚到的钱连带着养老金一并捐助给了村里的贫困人员。
堂堂的副军级退休干部,竟只住着十平米的小卧室,没有家电没有家具,整个屋子里只有桌椅板凳和一张床,这让人如何能不心疼呢?
不过所幸,李老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伴随着养殖场的蓬勃发展,截止至如今,肉牛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三百头以上,单单靠着卖肉,每年村子里就能获得三十多万的收入,就更别提他援助的鱼塘、蔬菜大棚等等其他产业了。
时至今日,已经九十二岁的李连庆依旧在为荷路村父老的福祉努力着,这般精神、这般坚持着实令人敬佩,因此,在最后我们也祝愿他老人家能够身体康健吧,争取活到一百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