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苦心找到的攻秦捷径,赵国后来为什么一直不用?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5-09 02:47:55

赵武灵王,曾经精心策划出了“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的战略意图。

为此赵武灵王进行了多方准备,甚至不惜以身犯险,可谓尽心尽力。

然而,直至赵国灭亡,赵武灵王苦心探索的攻秦捷径,都没有付诸实施过。

这是怎么回事呢?

赵武灵王苦心探索的攻秦捷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国力渐强。

不久,赵武灵王将赵国的国土向西拓展到了云中、九原,取得了榆中地区。

于是,赵武灵王策划了一个“迂回”攻秦的想法。

一直以来,六国攻秦,往往受阻于函谷关。

因此,赵武灵王提出一个想法:从云中、九原迂回到陕北,袭击秦国。

为此,赵武灵王摆脱繁琐国事的干扰,举行隆重的传国仪式,将君位传给了王子,自己号称主父,准备率领士大夫向西北进一步拓地,实施袭秦计划。

为了了解秦国的山川形势和秦昭王这个人,赵武灵王还冒充赵国的使者入秦!当时,秦国感觉这个使者“非人臣之度”,派人去追,赵武灵王已经跑走···

此后,赵武灵王有巡行新定边疆地区,与楼烦王相会,招至其兵···

可以说,为了探索这条袭秦之路,赵武灵王在多方面做了准备,甚至以身犯险,传奇般地直接以使者身份入秦探查···

然而,赵武灵王苦心策划的这条攻秦路线,却始终没有被人所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

赵武灵王之策,可行吗?

是不是赵武灵王的方略,没有可行性呢?

有可行性,但前提是苛刻的。

历史上,后来确实有人走过赵武灵王策划的这条路。

1644年,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退到关中。

清军攻李自成,即兵分两路,其中,北路由阿济格率领八旗、蒙古各部兵及吴三桂、尚可喜等部,由大同附近出边,经内蒙迂回至榆林附近,再入边经绥德、延安向西安进攻。

虽然最后李自成是因潼关迅速战败而放弃关中,但是,正是因为清军北路进攻彻底打乱了李自成凭潼关坚守的企图,使李自成不能无后顾之忧的坚守!这不失为一次成功的迂回。

所以,赵武灵王的迂回之路,是有可行性的。

只是···前提是苛刻的。

这条迂回之路,道路漫长,所经过的主要是游牧传统区。

所以,一来,经此道,首先就是要搞定附近的游牧民族,获得他们的支持(如大清搞定了蒙古);二来,对军队长途机动能力的要求很高;三来,因为补给线很长,就地难以获得足够的补给,所以这一路的军队规模不可能太大。

这三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行!

而赵国始终不能采取赵武灵王的路线,主要就是因为这三条一条都不成立。

赵始终弱于秦,无法实施此策

经过赵武灵王变法,赵国国力迅速增长,一跃为东方大国,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

但是,赵国的国力,自始至终都要弱于秦。

我们前面提到实施赵武灵王方略的三个条件时,有提到:迂回入关,对后勤要求很高,投入的兵力规模比较有限。

就好像后来清军攻李自成,就要兵分两路,而且,主要还是要在潼关方向打开局面。

而且,与后来的蒙古、八旗不同。

当时,虽然赵武灵王虽然发展出战略骑兵,但是,由于马镫等装备尚未发明,骑兵的战斗力还是比较有限的,无法单独实现较大规模的战略任务(除了项羽这种“怪物”)。

所以,赵军深远迂回后,能够对秦军战而胜之的概率是小之又小的。考虑到秦军有白起这样的名将在,我们甚至可以直接说是毫无希望的!

所以,对赵国来说,要实施迂回之策,还需要在函谷关方向投入足够兵力,两路配合。

否则,赵军长途奔袭,即便能够侥幸威胁咸阳,也势必要在“孤军”状态下与强于自己的秦军主力决战,这不是迂回奔袭,是迂回送人头。

所以,这就要求:赵军要在军事素质和规模上皆胜过秦军!

然而,自始至终,赵国都没有具备过这样的优势。

此外,赵国可以依靠的,就是合纵之力了。

山东诸侯合纵,确实压制过秦军。

如果山东各国一条心,则迂回之策确实也可实施。

然而···我们都知道,合纵诸侯各怀心思。

这种情况下,寄希望于合纵各军在函谷关与孤军迂回的赵军紧密配合,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赵国始终不具备迂回袭秦的实力基础。

而更严重的是:其他基础,也逐渐丢失了。

形势变化,赵国转向

赵武灵王死后,其“胡服骑射”的政策没有被废除,依然在继续推行。

但是,赵国事实上已经“转向”了。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赵国统治集团的变化。

赵武灵王变法,受到了很大阻力。主要推动改革者,就是赵武灵王本人,以及大臣肥义和楼缓。

楼缓当时已经入秦,而且没有少为秦做损害赵国利益的事情,不去说他了。

赵武灵王本意,是让肥义辅佐新赵王,让公子章守代,继续深化向北发展的方略,并借对游牧势力的整合,打造迂回袭秦的基础。

但是,赵武灵王、肥义、公子章,皆死于沙丘之变。

赵惠文王及李兑这些新执政者,虽然没有废“胡服骑射”之道(毕竟对赵国国力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但也没有再进一步深化,没有再继续向北发展。

2、外部形势剧烈变化,新的危机与机遇出现。

同时,外部形势也剧烈变化了。

这个剧烈变化,主要是原本的大国齐、楚的相继迅速衰落。

齐、楚,原本是能与秦抗衡的大国。他们在东方拥有很强大的影响力。

然而,五国伐齐、白起攻楚,使两个超级大国迅速衰落了。

由此,产生了两个变化。

(1)、危机加剧。

原本,秦、齐、楚三国各据一方,中间的三晋还能依靠齐或楚来抗衡秦国,夹缝里求生存。

如今,齐、楚已垮,三晋只有靠自己来抵御秦国了。

而三晋之中,已经最强的赵国自然就成了主心骨。

因此,赵国需配合魏、韩抵抗秦国,责任加大,不得不将更多精力用于应对秦国的攻击。

(2)、机遇出现。

同时,新的历史机遇出现了。

这个新的历史机遇,就是原东方霸主齐国的迅速衰落。

“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国力大减,而且基本“退群”,沉寂了下去。

一个强权的退出,意味着“真空”的出现。

秦国虽强,但距离太远;燕国虽一度占齐国大部分地区,但又被齐国赶走;而赵、魏、楚三国,则趁机争夺齐国退出后的真空地区。

因此,赵惠文王期间,赵国既援助魏韩抗秦,又屡屡对齐、魏用兵,以增强国力。

如此,赵国对南方、东方倾注了主要精力,对北方的经营也就不得不减弱了。

而这一减弱,又带来了新的变化。

西北游牧格局又变

赵武灵王对北方游牧民族,是以军事打击和政治拉拢配合的方法。

经过军事打击,楼烦、林胡的势力削弱了。

但是,游牧世界,从来是强者说话的。

楼烦、林胡衰落后,匈奴崛起,成为北方较强的势力。

匈奴崛起后,赵国守代郡都尚且需要李牧这样的名将,要再经营西北,实在无力了。

因此,赵武灵时期西北拓展的成果大量流失了。

如此,赵国要迂回入关,也就失去了游牧民族支持这个条件了。

而且,大批边地机动部队被牵制于代郡一带,根本也抽不出力量来实施大迂回了!

那么,赵国还如何迂回呢?别说迂回入关了,可能迂回途中就被吃掉了!

秦防御力的提高

而秦国的抵抗力,又迅速增长了!

这不仅仅是因为秦国的国力增强了。

当年,赵武灵王企图迂回入关,还因为一个底气:秦国后方的义渠,是赵国的传统盟友。

然而,前272年,秦国彻底灭掉了义渠。

赵国这个传统盟友、“内应”没有了。

随即,“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国还在相关地区修筑了长城,以抵御胡人的进攻。

显然,秦国的长城,既能抵御胡人,也能抵御赵国人可能的迂回袭击。

因此,赵军要迂回入关,不但不能大举进行,就连奇袭、骚扰的作用也达不到了!

迂回入关之策,实际上也就已经失去了实现的一切基础!

赵武灵王之策,终赵国之世,未曾实施。

这主要是因为:赵国始终不具备,而且越来越不具备实施深远迂回攻秦的条件了。

然而,赵武灵王能提出此策,其展现出的格局已经远不只是单纯的军事范畴了。

如我们前面所说,此策要实施,关键是要实现对游牧势力的整合,并同时借助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优势。

所以,赵武灵王提出此策,其实质远远不是一条军事道路,其本质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略脑洞:通过对游牧势力的整合,实现富国强兵,发展出足以与最强对手争雄的实力!

到时,游牧势力出奇迂回,农耕势力居正攻函谷关,一正一奇,实现对秦国的压制!

注意,赵武灵王的整合,赵国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这与后来的石敬瑭之辈是完全两码事。

因此,赵武灵王已经是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整合者的视角来看待天下形势了。

这样的视角,在当时无疑是超前的。

战国时期,人才辈出。

赵武灵王不是最能治国的一个;也不是最会打仗的一个,更不是成就最大的一个。甚至以传统观念看,他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奇怪的君王。

但是,他的格局、视角,是最宏大的一个,没有之一。

19 阅读:7556
评论列表
  • 2024-05-09 13:13

    赵武灵王的策略就是胡服骑射的深化版,做草原王,然后像游牧民族劫掠南方一样的模式,长期从北至南骚扰、进攻秦国,直到崩溃秦。这里面有个赵国庙堂未来选择和势力布局的问题,最终沙丘之变说明,赵国宗族不甘心做草原王,它的邯郸军团和势力也不愿意把未来的权力转移到草原。……如果他们能预知未来几十年的灭国结果,也许赵姓王族可能会痛下这个轻邯郸图草原的大志。赵武灵王应该是见识到了秦国的真正底蕴,才出此狠招……

    恰亏 回复:
    看个der,义渠是秦惠文王时被秦国贵族复辟势力策反叛乱才被灭国,历史没有如果,就当时七大诸侯国情除了秦国能深彻变法,其余六国都是走半途只强一时不强长远,秦从濒临灭绝到灭六国一统天下就是最好的证明
    恰亏 回复:
    我说的大本营不是指某只部队安营扎寨在哪里,秦国在西部的势力很牢固,区区一个义渠能翻天吗?
  • 2024-05-10 13:07

    他死后赵国出的国君越来越差,这也是赵国对付不了秦的原因之一,只能用平庸来形容,廉颇、李牧之流其实个人能力已经很强了,这种连白起遇到都得摇头的将领很猛,差的是国君和国力支持,军事改革了但经济太差,粮食都跟不上,不然廉颇都能打出去,防守从来都是憋屈的。

    JUNE 回复:
    赵惠文王才是赵国起飞的关键,武灵王整治了赵国军事实力,惠文王强化了赵国的整体国力,没有惠文王,你赵压根不可能跟秦国长平拖3年的资本
    老宋聊轻改 回复:
    赵武灵王自己也是没办法,谁让代地始终不安宁?赵武灵王恰恰想模仿先祖,结果却成了笑话[得瑟][得瑟]
  • kevin 15
    2024-05-12 21:04

    强秦,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变革,单单一个政治,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秦最少连续八位君主,都不平庸,在平均线以上。而且赵国的统治基础是赵姓贵族,和秦没法比[无奈吐舌]

    用户11xxx82 回复:
    秦赢在中央集权制度,其他各国还是信奉周朝时期的贵族制度!所以秦朝统一也是历史必然!后面清朝瓦解是封建制度和民主制度对拼!
  • 2024-05-09 13:20

    从这么推演下去看的话,长平之战前,只要上党有归秦的迹象,赵国必然会全军进上党。因为沙丘之变已经说明了赵宗族和主要文武的心思。

  • 赵与义渠是盟友一说有根据吗?另外,武灵王此路即使能跨过大漠,秦上郡的长城如何解决呢?至于他的格局,在下不认为适合战国。适合战国的王只有一个:秦昭襄王。

  • 2024-05-13 12:38

    赵国的明君数量也是挺多的,就是国力都损失的内乱上了,基本上每代统治者换人的时候都在发生内乱,从三家分晋的最强者沦落到谁都能踩一脚

  • 2024-05-19 22:25

    赵武灵王确实是看的远,但是处理不好内部关系,他儿子和贵族势力看不懂他分二赵的用意,本意想分二赵,一面顶住函谷关秦军压力,一面北上发展草原势力积聚两代力量就有可能兵分两路攻秦得手,可惜了嘛人算不如天算

    用户26xxx13 回复:
    那么问题来了分化后形成的两个国家能同心协力而不是被各个击破?
    劉志遠 回复:
    赵武灵王的儿子怎么会看不懂?但是他先废长立幼,又分国!已经就把赵国内部撕裂了。能懂不代表能遵从他的行为。就拿现在来说,国家制度是全人类不能团结的制度,这个说法对不对?当然对,那么取消国家制度成立人类共治体可不可以?那当然就不可以了。只能说赵武灵王的政治实践很有开创性,但是他的实际操作太粗糙,需要他和两个儿子的思想工作做通,达成父子三人有一直意见,然后在去说服其他贵族。划分好利益才能进行实操。后世君主里面北魏武帝就做的很好!
  • 2024-07-24 04:59

    就这一点赵武灵王放着一国之主不做就是煞笔,饿死活该

  • 2024-07-24 15:42

    我一个河北人,种麦子炼铁竟然干不过一个陕西人,真是见了鬼了。

    我心向明月 回复:
    你以为是唐末蕃镇的时候吗?
  • 2024-07-26 15:38

    燕国成了显眼包[笑着哭]

  • 2024-05-11 10:23

    你以为你是广子,打仗不算成本吗,高欢又不是从夏州试过,最后不还得死磕蒲坂潼关

  • 2024-05-12 17:52

    文盲!那是捷径吗?

    人文热点 回复:
    上郡、北地往南接沟壑纵横山地高原骑兵根本无法长驱直入,匈奴占了河南地都无法以此为跳板攻击长安,最好的路径就是经汾河盆地抢占浦津桥直扑长安,这也是匈奴的屡次功雁门、代郡的原因
  • 2024-06-05 09:50

    胡服骑射使赵国有了自己精锐的骑兵部队,但在长平之战中更出彩的是秦国的骑兵部队,能在西戎包围中杀出来,也能灭掉义渠,说明大秦的骑兵一直很强,所以没必要记载

喝下历史的鸡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