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既然已经有了目标和任务,那事情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干部的选择上了。在华为公司,任正非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就是他总能把队伍里的“火车头”选拔出来。
这就叫树立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任正非通过组建一支骨干力量,带动了几十万人的庞大队伍的前进,从而有了华为的大发展。
当然,车头要没油,火车不如牛,要想让带头人尽心尽力多干活,不给火车头加满油是不行的,所以华为是“以奋斗者为本”的逻辑。
拉车的人比坐车的人拿钱多,多劳多得,拉开差距,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就自然带来了队伍的新陈代谢和积极向上。
坚持管理者10%的不合格和末位调整:任正非如何看干部选拔问题?
正确的决策为什么没有取得好的结果?往往就是负责做事的人不合适,管理干部是一支队伍里的“关键少数”,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就决定了任务的成败。
任正非说要用规则的确定性来应对变化的不确定性,但具体是如何做呢?
各级干部都要好好去种粮食、增加土壤肥力,用干部队伍激活的确定性,应对环境与商业变化的不确定性。
这是任正非在一次干部管理工作思路沟通会上所说,他表示华为公司的干部“能上能下”管理要常态化,以促进干部队伍的“新陈代谢”,保持整体队伍活力。
为此,就必须坚持管理者10%的不合格和末位调整。
从末位淘汰到末位调整,这体现了任正非的思想演变。
在华为创业早期,任正非就意识到队伍要拉开差距,不能平稳成一盆水一样,这样就会失去活力,无法应对市场竞争。
那时候华为每年都有5%的排在最后的员工要被淘汰,大约10%的内部流动率,任正非表示华为提倡爱一行干一行,允许员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其实所谓的末位淘汰制,是任正非从西点军校的考核制度获得的启发,他看效果很好,于是在公司推行。他强调的是在公司保持适当的压力,以鞭策队伍力争上游,激发活力,促使大家勇往直前。
客观来说,这个制度在早期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尽管也给一些管理干部出了难题,让一些工作相对落后一点的员工不得不离开,其实离开的人也未必不优秀,但总体而言,它的核心目的——选出“火车头”来这点是实现了。
后来任正非发现这个机制越走越僵化,于是就进行了调整,“干部在同一岗位或同类岗位待的时间太长,如果没有突破性的思维就容易内卷化,一潭死水,没有流动水就不活。干部预备资源池已经建立起来了,干部末位淘汰以后进入资源池,重新训战后,有机会再回业务岗位。”调整不是淘汰,这就等于给机会,避免了很多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做实干部任期制,任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在华为公司,如果某个管理干部想要搞山头,建立“土围子”,还是很难的。因为华为推行的是流动性很强的干部任期制,不会允许一个干部长期待在某个岗位上。
实行任用权和使用权分离,任期内使用权优先归用人部门,满任期后收回公司重新任用。同时推动非直管干部逐步实行任期时间管理,结合任期制做抓手,来推动干部的流动。要避免干部在同类岗位上 “打转转”,干部任期管理要抓好。
将军是打出来的,华为的大多数干部都是走“之”字路线,如果没有基层的实践和轮岗的经验,是不可能获得重用的。毕竟,没有流动就没有循环赋能和融会贯通。
任命的使用权和管理权分开,管一级,跨一级,例如代表不是地区部管的,而是公司管的,但使用权在地区部。代表以下是地区部管的,地区部任命的,错一层管理。原则上在任期内给区域多一些权利,任期到了以后机关全球调配的权利就要大一些。
认真揣摩任正非这段话,就可以领会其中的奥妙,管理意味着权力的分配和资源的调度,其中有深刻而复杂的内涵。
如何选拔优秀的干部?
不是老板随便看一眼就知道这个人什么样,一个人要想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大的权力,就必须能够善用其才,证明自己才行。
一方面是个人的履历,即个人写的自我鉴定,另一方面是公司对其的评价。任正非强调公司要优先提拔在艰苦地区、艰苦岗位的员工。“上过战场、开过枪、受过伤”,永远是华为的优先标准。
另外,任正非指出关于干部选拔标准,可以学习哈佛选人才的方式:
哈佛选择人才不仅仅看学术表现和学习成绩,还看重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只有面试者亲身经历并实践过才能在考核时说得出来真话的话,这些经历靠编故事是编不出来的,哈佛的面试官洞察秋毫,编假简历是过不了关的。所以,如果说干部选拔有十项指标,我们把在岗位工作的输出放在干部选拔第一项。
简单说就是既要看素质和能力,又要看责任心和能否带队伍。而这种方式的重点就是面试官的水平,只有牛人才能识别牛人。据说马斯克在面试人才的时候就是问具体的问题,看人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此来判断这个人才怎么样。
总之,实践出真知,一个优秀干部是必须要有实践经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