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代设置浮梁磁局开始,
直到清代结束,
景德镇给皇帝制瓷,
经历了600余年,
从元代忽必烈到清朝溥仪,
历经三个朝代,
共服务了29位君王。
按说这600多年的历程,
景德镇烧制的御窑瓷器数不胜数,
可为啥如今的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中,
特别多的瓷器都是破损修复的,
甚至有些瓷器修复的完整度很差,
御窑博物馆怎么会摆些“破烂”展览呢?
想弄明白这事,
就得从中国古代的御窑制度说起了。
拿明朝举例,
朱元璋初建立大明朝时,
对瓷器这些东西并不怎么上心,
看看故宫博物院中的洪武瓷器就知道,
官窑盘子可以瓢成这样。。。
可真是“粗大明”。
明 洪武釉里红折枝桃菊花纹盘
永乐夺帝之后,
国力日盛,
才有了闲心捣鼓瓷器,
更是开创了“永宣青花”的时代。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那时候的御窑厂的直属领导部门是工部,
每年的烧造官窑瓷器计划由工部下发,
时称“部限”。
皇帝说今年要5000个碗,
3000个盘等等,
御窑厂都是奉旨干活。
景德镇御窑遗址
对瓷器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
今天工业化制瓷大多采用电窑,
有了现代科技的帮助,
窑内温度可以实时的精确显示。
但在古代,
全凭窑工肉眼看火苗来控制和估算,
别说是郎窑红那种窑温范围只有几十度的地狱级别难度,
就是青花、五彩等品类,
也没人敢说一窑全成。
古窑火照标本
一边是官窑的高品质要求,
一边是让人头疼的低良品率,
这些瓷器匠人唯一能做的,
就是多烧。
可这又带来另一个结果:
烧不好的瓷器,
为了防止流入民间,
毁了即可;
但成品瓷器一定会超过“部限”要求数量的,
这些瓷器的命运又如何?
砸碎都不行,还得掩埋!
发掘出古代的官窑碎片,
涉及修复时有一个准则,
叫“修旧如旧”。
馆藏陶瓷的修复既要恢复瓷器原状,
又要使瓷器明显看上去是修复的,
这与古籍古画修复是完全不同的。
瓷器纹饰缺损,那就缺损,
不能重新描画,
所以很多修复过的官窑器物看上去“破破烂烂”了。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
设立初衷是为了讲述600年的官窑历史,
而这些发掘的瓷片和不完整的瓷器,
才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