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末釉,是指赤褐色、黄绿色等铁质褐色釉。早在唐、宋朝时期,茶叶末釉瓷器就已被创烧,但彼时的釉色浑浊,工艺不精。直至清代时,康熙朝的督陶官臧应选潜心研究并复烧此釉色,御窑厂的工匠们使得这近千年前的古朴釉色重焕生机,而这当时被皇室珍藏的茶叶末也是“臧窑”的代表釉色之一。
在清代中早期,御窑厂专为宫廷烧制了一种褐色釉,时称“厂官釉”。其发色与釉料中铁的含量、窑火温度、冷却速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极难控制,制作相当不易。因颜色的差异,当时依照颜色分别被称为“鳝鱼青”、“鳝鱼黄”、“蟹甲青”、“蛇皮绿”“老僧衣”等。
清代晚期,《陶雅》一书中有记载说“茶叶末,黄杂绿色”,“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直如鳝鱼腹皮之姿态流动”,“茶叶末”一词至此才算是有据可考的第一次出现。在黄绿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小点,便被称为茶叶末釉。
以茶叶末为代表的“厂官釉”属于当时官窑中的“秘釉”,大多只被宫廷珍藏,且产量不多,所以今天各大拍卖行中,一件20多公分高的茶叶末釉瓷器动辄数百万的成交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厂官窑”和“厂官釉”的区别。通常讲的“厂官窑”是指明代时位于河北直隶的烧制专供御用和宫廷建筑用的砖瓦和缸、钵等大件器物的厂窑(清代《南窑笔记》中有记载),看看厂窑所烧制的器物,相信大家就能猜到,虽然厂窑算得上官窑,但它产出的瓷器大多粗制。而厂官釉是指景德镇御窑厂仿制前朝的“厂窑”瓷器釉色,制作工艺和精美程度要远远高于前者。
普及瓷器知识,观其形,赏其色,欢迎对瓷器古玩感兴趣的读者们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