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黄釉史,谈谈皇帝不与百姓同享的黄色,明清黄釉瓷器介绍

司马朗谈文化 2023-05-08 00:21:00

中国作为农耕古国,几千年前,黄色的土地便是“母亲”的颜色。阶级划分是封建社会最大的特征,莫说人与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就连这五彩斑斓的瓷器中也有普通百姓不可僭越的“富贵色”。

(本文900字,阅读约需7分钟)

黄釉自汉代时就已被应用,釉料中含氧化铁。只是彼时并无瓷器,黄色的釉面都是施在陶器之上,且釉色或偏深褐,或偏棕红,并不纯正,虽如初生婴儿般步履蹒跚,但却开创了黄釉装饰的先河。并未引起任何人重视的黄色,在单色釉的队伍里不紧不慢的跟随着历史的车轮前进。

时间来到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天下,明朝终于开始迎来大发展时期。景德镇的御窑厂也开始焕发生机,瓷器品种急剧增加。黄釉也顺理成章的跟随着制瓷产业获得急速的发展。因朱棣的皇帝做的“名不正言不顺”,他便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强调自己的皇权正宗,朱棣规定内外施黄釉的瓷器便仅限于皇帝御用,以黄寓皇。这以后明代历朝皇帝便跟随祖制,严格控制着黄釉瓷器的烧制和使用。

上篇文章,我们讲了明代成化时期的青花的非凡造诣,其实成化时期的黄釉瓷器并不逊色于斗彩、青花,但为何不及后二者声名显赫?那是因为成化皇帝的儿子弘治把黄釉的烧造,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弘治时期的“娇黄釉”才敢称是黄釉之冠,故宫博物院馆藏“黄釉描金牺耳尊”便是此时期的代表作。民间以生动鲜活的“鸡油黄”来称谓弘治时期的黄釉,“娇艳、莹润、明亮……”,历代文人们不吝赞美之词,更使得弘治黄釉熠熠生辉。

清代早期,依旧沿袭前朝旧制,不仅规定黄釉瓷器为皇家独享,更在《国朝宫史》中明文规定了后宫用瓷的各色黄釉等级。唯独皇后可与皇帝使用内外兼施黄釉的瓷器,史称”黄器“,又称”殿器“。自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清朝终于以大国姿态向世界敞开怀抱。国家的开放,意识形态的活跃,亦反应在瓷器上。此时的黄釉虽仍为宫廷御用,但形制已发生很大变化,除去盘碗餐具、祭祀用器等,黄釉像脱缰的野马,恣意纵横,出现在很多器物之上,提梁壶、太白尊、观音瓶、莲花盘等等,皇家釉色不再刻板生硬。

清代中期以后,国力日衰,紫禁城对黄釉的管控不再如前朝般强硬。直到道光时期,民间有王炳荣、陈国治等瓷刻艺人,将雕刻竹子的技艺应用在瓷器上后,再染成黄色,仿竹刻器物,从此黄釉便在封建社会的末尾走向了民间大众。

黄釉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初生时磕磕绊绊,历经千年也并无太大发展,恰逢时机成熟时,又被皇家带上桎梏,仿佛将羽翼健丰的鸟儿关进笼子。但也正是皇权的荫庇,使得黄釉与其他釉色相比,有着睥睨一切的王者气势。

0 阅读:8

司马朗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