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赤城旅游
高行周(885年-952年),字尚质,妫州怀戎军雕窝里(今河北赤城雕鹗)人,五代名将,顺州刺史高思继之子。高行周出身军伍世家,年轻时效力于刘仁恭,后归顺后唐,隶属于李嗣源麾下,在灭梁战役中履立战功,授为端州刺史。他在后唐历任颍州团练使、振武节度使、潞州节度使等职。此后又仕后晋、后汉、后周,官至天平节度使,累封至齐王。广顺二年秋,高行周病逝,追赠尚书令、秦王,谥号武懿。
高行周
宋朝有呼、杨、高、郑四大家族,以高怀德、高怀亮为代表的高家将与呼、杨、郑家将齐名。但有少有人知道,高家将却和赤城有着一定的关系。今天我们介绍的是高家将,他们是我们地道的赤城老乡。
晚唐时期,契丹、突厥、奚和北部胡人屡犯幽州,“山后八军”是遏制北部胡人进犯幽州的边塞重地,自唐开元年间,就受到唐王朝重视,在雕鹗至龙门一带修筑长城,派重兵驻守,“七军镇”开展屯田戍守活动,以拒胡人入侵。
高顺励经常率兵,亲赴“山后八军”,奋勇杀敌,多次立功,威震胡番。后来,携子长期戍守在山后“七军镇”成为“高家将”中雕鹗系的“开山鼻祖”。
高顺励膝下生有两子,长子高思样,次子高思继。兄弟俩天资聪颖,从小就跟着祖父和父亲习文弄武。高思继从六七岁起就随父亲高顺励来到幽州,在高顺励的教导下,皆练武功,无论严冬酷暑,高思继总在练习那根“银枪”,他把高家的枪法发扬光大,娴熟到极致,成为一名威惯塞外的“银枪将”,素有“天下第一枪”的雅称。高思继十九岁时,已经成为父亲高顺励帐下的一员猛将。
唐“中和”初年,高顺励被派往“山后八子的生活,妻子刘氏和长子高思祥也来到边塞,居家住在“广边军”的雕窠村(今雕鸦村)。高思祥喜文不爱武,一心想考取功名,走上仕途。高顺励用父亲高文举的坎坷经历教育高思祥,希望他研读兵书,苦练武功,用文韬武略来报效国家。最后,高思样成为文官将领,善于用兵,尤擅长排兵布阵,但不善于战场厮杀。高思样、高思继兄弟,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俱雄豪有武干,声驰朔方”《宋史.高行周传》,成为威震塞外的“高家将”。
唐“中和”三年[公元833年],高思继23岁,与白茹碧成婚,“中和”五年公元[885年]生子,高顺励给孙子取名高行周。高思祥早已生子,取名高行主。高家在雕窠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行武世家”。
高思继年富力强,武艺出众,枪法出神入化,契丹人闻之胆寒。
雕鹗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村落、无从考证。据《张家口明代纪事》记载:德九年、雕鹗堡内在唐代尉迟恭敬德以俸银在元帝庙旧址(原村小学)上重建元帝庙。元帝殿中塑玄天上帝真武像。尉迟恭,字敏德、山西朔州善阳人,因勇武过人、获“朝散大夫”(文散官名。隋始置。尉迟恭原为隋朝大将、后降唐朝,为唐初“凌姻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恭在雕鹗建元帝庙、说明唐朝初年、雕鹗就已经形成村落,并且为唐代重要的边塞屯军之所。尉迟恭是否曾经驻守过雕鹗,无从考证。但《龙关县志建置志)记载、元帝庙中让有檀术牌,上面镌刻着尉迟恭以俸银建元帝庙的整个过程,被认为是龙门县最古老的殿宇建筑。
雕鹗、最初叫雕窝村,后因村北拂云山时常云雾缭绕、细雨朦胧,似有麒麟隐现其中、故又名“麒麟村”。晚唐至五代时期、因高行周、高行主两位名人。在以地名以人名而名。麒麟村又改为高行周村。《龙关县志古迹志》(译注和)幽州怀戎(怀来)县北、有广边军,故白云城也。在州北一百三十里,行周、行主兄弟,本贯广边军雕窝村人。
龙关县新志人物志(译注本)高思继、高行周、高怀德,高氏三代人是高家将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英名威震晚唐、五代和北宋时期,特别是高行周的两个儿子高怀德、高怀亮,进一步发扬了高氏门庭,高怀德时期、高氏家族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辉煌时期,高怀德又生三子,长子高琼,字君保;次子高瑶、字处恭;三子离玖、字处俊,都是北宋的著名将领。
高氏家族到了高行周、高怀德两代,把高氏门庭推向了历史的最辉煌期。他们不仅繁衍了高姓子孙,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高氏门庭的荣耀,也是我们赤城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