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广虎
御夷镇新考
(一)北魏“六镇”之赤城镇考
《魏书·崔浩传》卷三十五载:“及军入其境,蠕蠕(1)先不设备,民畜布野,惊怖四奔,莫相收摄。于是分军搜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高车杀蠕蠕种类,归降者三十余万落。虏遂散乱矣。”
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将归附的三十万高车人(2)迁至漠南,范围“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置镇以为安抚。可见镇设置之初,类似于唐朝的受降城。所以名字多有怀柔之意,如怀荒、怀朔、柔玄(3)、抚冥(4)。
(1)注:蠕蠕,即柔然。
(2)注:高车人:高车,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而得名。南朝人称其为“丁零”,漠北人又称其为“敕勒”。
(3)注:柔玄,玄,玄武,指北方;柔玄,怀柔北方。
(4)注:抚冥,冥,愚昧;抚冥,安抚未开化之民。
《魏书·太武帝纪上》卷四:“诏司徒平阳王长孙翰、尚书令刘洁、左仆射(ye)安原、侍中古弼镇抚之。”
即说派遣四位官员,担任镇抚之职。也就是说新建的镇有四座。
那么北魏初的六镇,其他的两个镇在哪里呢?
《北史·魏本纪第三》卷三:“(太和)十八年八月,因幸怀朔、武川、抚冥、柔玄等四镇……丙寅,诏六镇及御夷城人,年老孤贫废疾者,赐粟宥罪各有差。”
由此可知,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前,御夷镇并非六镇之一,只称御夷城。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正始三年(506年),尚书原思礼、侍郎韩贞抚巡蕃塞,以沃野镇居南,与兰山泽六镇不齐……”
由此可知,正始三年以前的六镇也不包括沃野镇。所以说,北魏建六镇之初,御夷、沃野都不在其列。而北方的军镇在当时除了怀荒、怀朔、柔玄、抚冥以外仅剩武川、赤城二镇。
《魏书》卷二太祖纪:“登国二年……冬十月癸卯,幸濡源,遣外朝大人王建使於慕容垂。十一月,遂幸赤城。”“三年夏四月,幸東赤城。”“三年秋七月……帝還赤城。”“四年……夏四月,行還赤城。”
《魏书》卷三 太宗纪:“神瑞二年(415年)六月戊午,临去畿陂观渔。辛酉,次于濡源,立蜯(同蚌)台。遂射白熊于颓牛山,获之。丁卯,幸赤城,亲见长老,问人疾苦。”“泰常八年二月戊辰,築長城於長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餘里,備置戍衛。”
由以上史书记载可以看出,赤城在北魏初期,是其北方重要的防御重镇。综上可知,最少在太和十八年以前赤城镇属北魏六镇之一。
(二)御夷镇考
《魏书·酷吏郦道元传》卷八十九:“明帝(1)以沃野、怀朔、薄骨律(2)、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
(1)注:明帝即孝明帝,515年~528年。
(2)注:薄骨律镇,今宁夏吴忠市北,地处北魏西侧,故严格意义上说不属于北方军镇。
当北魏迁都以后,北方诸镇的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怀柔高车,变成了防御柔然。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御夷城镇是为了防御柔然而建,原六镇之一的赤城镇,被处于同一防御体系,但更有战略意义的御夷镇所代替,后来鲜见于北魏史书。
太和末年,北部防御重镇实际有七座,由西向东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而北方军镇起义的时候,由于御夷地处塞内,与其他军镇相隔较远,且太武帝并没安置,内附的高车人于御夷,故而和其他军镇关系较为疏远。在其他六军镇起义的时候,御夷镇并未参加。所以给人错觉当时只有六个军镇。从而造成后世关于“六镇”的各种说法。
注:沃野镇,始置于汉沃野县故城,今县西南。太和十年,迁至汉朔方故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正始元年(504),又迁至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乌加河北。
御夷镇的位置:郦道元《水经注》: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川,夹山西北流,出山合为一川。
又:“沽河出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水注之,水发镇北大谷溪,西南流……又南经独石西,又南经御夷镇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
注:丹花岭即今椴木岭,岭上遍生山丹丹花,故名。
濡水即滦河,前一句话给出了御夷镇的大体方位,在滦河源的西北方向,当在沽源境内;可后一句所给出的位置在独石南,位于赤城境内。
郦道元,(公元472年~527年[1] ),字善长,范阳涿州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他对同时期的御夷镇记载,不可能出现错误。
《水经注》中一城两地之记载,着实令人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魏书》:“天赐四年(407年)……至长川,幸濡源(即今沽源)。”
“神瑞二年(415年)六月戊午,临去畿陂观渔。辛酉,次于濡源,立蜯(同蚌)台。遂射白熊于颓牛山,获之。丁卯,幸赤城,亲见长老,问人疾苦。”
“泰常三年(418年)五月壬子,东巡至濡源。”
北魏皇帝多次东巡至濡源,证明北魏时期,沽源属于北魏境。既然名为“御夷”,其城当在近塞之沽源。
大宏城子北魏城垣遗址
在沽源境内的二道渠乡,有一段南北走向的北魏长城。
据有关人士考证,御夷城在今沽源县大宏城子。此地正好处于沽源北魏长城的西侧,同时也满足郦道元,御夷镇位于滦河西北方向上的记载。
御夷之移:太和年间,北魏迁都洛阳,政治、军事、人口南移,造成北方防御力量减弱,由游防变成军镇加长城式防御体系。北方诸镇承担起防务重任。在修了塞外长城以后,曾迁址于沽源小厂一带,后由于孤悬塞外,不利防御,又迁治于候卤城,旋而又迁于猫峪。而沽源大宏城子依然叫御夷镇。所以才有《水经注》里面一城两地的记载。类似于开平卫,由开平迁至独石口后,开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叫开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