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饼自古有之,最早是以米膏出之,唐代以后发展为蒸青饼茶,自明始“废龙团兴散茶”,之后制茶工艺不断改进发展,形成六大茶类,其中绝大部分以散茶为主,仅有需要远距离长途运输的边销黑茶保持饼茶形态。
在古代,茶饼的制作之所以成为主流,关键解决的是彼时如何缩小体积、便于运输、便于存储的难题。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茶叶的采摘制作,由粗老的叶茶,逐步提升到较嫩的茗茶。茶叶从远古的晒青,到唐代的蒸青,到明代的炒青,是一个去芜存菁的工艺进步的质变过程。从饼茶到散茶,是时代的更迭,也是制茶工艺的进步,更是人们对茶叶品味的更高要求。随着茶园面积的增加,茶叶原料从粗老叶梗往细嫩芽叶发展;炒青揉捻工艺出现后,茶叶体积更大限度地减小,对于运输、存储提供了极大便利,与饼茶相比香气更高,滋味更纯净自然。炒青绿茶逐渐发展成主流,原料等级不断提高,各大名茶相继出现如西湖龙井等。
边茶对于古代朝廷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以茶易马、榷茶等制度都是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边销黑茶以粗老原料为主,小数民族饮茶又以煮饮为主,蒸压工艺制作的黑茶不仅便于运输,渥堆发酵过程分解大量的木质素,经过蒸压的茶饼物质进一步分解,口感滋味更适合煮,符合少数民族的饮茶习惯。蒸压黑茶得到延续与保留。茶饼制造工艺对于普通茶类并不完全合适。例如一些细嫩的茶叶,例如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牡丹王等。高等级白茶在压饼过程中,经历一蒸一压一烘,蒸的温度超过100℃,使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失活;而一压则近似揉捻,破坏了叶片结构,及细胞完整度;烘干过程类似发酵,茶饼内部高温高湿,长时间的干燥过程,茶叶的水酵解程度高、氧化迅速,破坏了茶叶内质。
对于现代人来说,物流、包装等都极为便利,已经不用过多的考虑运输与仓储等问题。对于喝茶的朋友反而会嫌弃冲泡茶饼的繁琐,要撬茶,茶叶还极容易破碎,造成浪费。于是聪明的商人有发明了饼干茶、龙珠茶等,一个一泡方便快捷。泡茶饼,既然要撬,又何必压。喝白茶可以更简单,传统散茶最大限度的保留茶叶的营养物质,保持白茶原滋原味。而且保留了活性物质,为后期转化提供了基础,也是收藏存茶的最佳选择,宜饮宜藏,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