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成茶无法成为白茶工艺主流的四点原因

民艺工坊 2020-02-20 18:01:24

白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白茶都能越陈越香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六大茶类中,黑茶具有越陈越新的特性,依靠的是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促进物质转化。

白茶又有哪些区别于六大茶类的特性,使其越陈越香呢?白茶工艺极简,不炒不揉。不炒,即是保留了白茶生化活性,各类物质在萎凋过程中轻微发酵,物质转化均衡协调;不揉,则是保持了茶叶物理结构特性,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叶生物学形态特性、叶细胞相对完整,使得物质可以在特定空间中具有良好转化。白茶的特殊工艺,成就了白茶越陈越香的特性。

既要保留白茶生化上的活性,又要保持白茶物理结构上的完整,则需要白茶在工艺过程中不经历长时间的超过56°以上的高温(56°三十分钟以上可使以杀死病毒,可知超过56°亦可使白茶中的活性酶失活),更高的温度甚至会破坏茶叶物理结构,致使白茶失去转化的基础。低温成茶(56°以下)是白茶越陈越香的必要条件。

既然低温成茶有优势,为什么低温成茶无法成为主流呢?

原因无非是利益的牵扯,决定是否低温成茶的是厂商的利益而非茶友的利益。

一、茶饼,白茶压饼的过程需要高温蒸,高压压,这两个步骤即让白茶生物酶失活也破坏了白茶物理结构,违背了低温成茶的原则。可笑的是,有些茶饼卖家还打着低温干燥的旗号,因为茶饼需要相对较低的温度长时间烘干,才能将茶饼烘透。岂不知,此低温非彼低温,欺世盗名尔。

茶饼销量是白茶销售中的大头,市面上白茶饼的销量十分惊人,有些茶厂采取居中做法,茶叶先散茶存几年,再压饼,这样既可良好转化,又可呈现茶饼形态。即便如此,过度营销低温成茶也是麻烦,还需要二次解释,且不利于茶饼营销。

二、量产茶需要稳定的品质与风味的一致性。高温干燥可以很好的将品质接近的白茶打堆统一干燥处理,以获得稳定的一致的香气。而低温干燥则很难做到,萎凋程度不同的白茶呈现不同的茶香,如果低温干燥,保持的是萎凋后呈现的自然茶味,无法将不同批次的白茶处理到一致。

三、低温成茶耗工费时成本高,低温干燥的白茶要求含水率达标,需要比一般白茶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如果低温白茶含水率太高,后期存储会有泛酸、霉变的风险。一般低温成茶的白茶,干燥环节都要进行两次,每次时长两三个小时,有些甚至十几个小时。成本高已经让很多人放弃了,何况风险也大。

四、工艺难度高,不易掌握。低温成茶呈现自然的茶香,这就要求白茶萎凋必须到位,如果萎凋不足,则青气重,口感生涩,高温干燥可将生青味挥发。所以低温成茶对于白茶萎凋要求更高。高温甚至可以掩盖一些酸馊味,而低温成茶则无法做到,低温成茶只能呈现自然茶香,一款茶做得好不好,萎凋是否到位,比较容易判断。低温成茶要把茶做好更具有挑战。

低温成茶是希望白茶可以稳定的、可靠的越陈越香。当然,前提是这是一款原料内质丰厚、工艺到位、干度达标的好茶。低温成茶也并非都是好茶,一款好茶绝不仅仅取决于干燥环节。优质的原料、到位的萎凋,茶叶从种植到采制,再到仓储、冲泡、品饮,每个环节都决定一款茶汤的优劣。只有每个环节都用心、有爱,方可成就一款干净、顺口的好茶。

低温成茶也许永远都无法成为主流,用心做干净、顺口的白茶是一股清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