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韶关曾经的“三风古楼”,现仅存的风采楼,来韶必到打卡之地

一池翠萍及柳生烟 2024-09-27 01:39:46

每次来韶关,风采楼我是必须要去的。

风采楼位于韶关市浈江区风采路与上后街的交叉口,东临浈江,西望武水。

最早的风采楼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是韶州知府钱镛为了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的。楼名“风采”二字,取自于他的同僚,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蔡襄赞颂余靖的那首著名的诗句:“好竭谋猷居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

早期风采楼的地址位于明清时期韶州府东城青来门旁,初为砖木结构,曾数度被毁重建。

现在我们看到的风采楼,是1934年重建的。当时因市政建设,原楼被拆除,风采楼向西移到现在这个地址,水泥钢筋结构代替了原来的砖木结构,虽然后来经过多次修缮,却能保持原貌至今。

风采楼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明代建筑特征很明显,为四柱支撑的正方形楼阁式建筑,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楼高22米,古色古香,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楼底呈圆拱形,可通行各种车辆。

经过时,抬头所见的门楼“风采楼”牌匾大有来头,为岭南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明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陈白沙用茅龙笔所题的真迹匾刻,柔韧苍劲、潇洒俊逸。

在这看到圣代真儒的笔墨,实仍万幸,茅龙笔亦为陈白沙所创。

楼内的这块《风采楼前后记》石碑,也甚为珍贵。石碑中的“前记”为陈白沙撰写,最后一次重建时,清末学者朱汝珍重书“前记”并作“后记”。

现在三楼设有余靖生平事迹展馆,介绍了这位韶关籍北宋名臣的风采。

余靖(1000—1064),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诗人、学者。

余靖少年聪慧,记忆力非凡,过目不忘。

24岁考中进士,随而入仕。36岁那年因向宋仁宗上疏为被贬的范仲淹辩护,与尹洙、欧阳修一同被贬。从此,他刚直不屈、勇于进谏的名声就被传开了。

几年后,宋仁宗提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被称为“庆历四谏”)。

担任谏官的余靖,以“不避权贵、犯颜直谏”而名满朝野。

余靖还是外交家,曾多次出使辽国,利用辽与西夏的矛盾,巧妙斡旋,从容谈判,避免了辽宋之间再起战火。

1064年,任工部尚书的余靖,病逝于任中,享年六十五岁。被追赠刑部尚书,谥号“襄”,后人尊称“忠襄公”。

作为谏官的余靖,对自我行为要求很高,他撰写的《从政六箴》,以“清、公、勤、明、和、慎”六条箴言来约束自我,时至今日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风采楼前的风采广场,是2000年为纪念余靖诞辰1000年而新建的,余靖雕像如同他那流传千年的风采一样,引人注目。

历史悠久的古韶州,古风古韵,曾经市区内就有纪念唐代名相张九龄的风度楼,纪念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侯安都的风烈楼,和纪念北宋名臣余靖的风采楼,并称韶关“三风古楼”。

风度楼和风烈楼,饱经沧桑,均没能逃脱被拆除的命运。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活历史,不可复制的历史印记,当惜之。

所幸的是风采楼,历经风雨后,风采依旧,是韶关的标志性建筑,是游客们来韶旅游的必到打卡之地。

0 阅读:0

一池翠萍及柳生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